APP下载

企业走出去,产业空洞化?

2017-08-07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博士李德荃

山东国资 2017年6期
关键词:经济

□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 博士 本刊特约评论员 李德荃

德荃有话

企业走出去,产业空洞化?

□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教授 博士 本刊特约评论员 李德荃

所谓产业空洞化,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不见成效的事实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

近年来,我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步伐明显加快。

这反映出我国企业经营战略布局的眼界日益高远,产品或业务的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自然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不过,站在国家与社会整体长远利益的角度来考虑,未雨绸缪地探讨如何避免重蹈老牌发达经济体产业空洞化的覆辙,也极富战略意义。

所谓“产业空洞化”,指的就是伴随着对外直接投资和产业向海外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主要的生产基地从国内转移到国外,国内实际上仅留下了一个“空壳”,由此造成国内投资萎缩,经济增长停滞,失业问题日益严重。

“产业空洞化”这个词汇最早产生于20世纪的60年代或70年代。彼时,老牌发达经济体的一些制造业中心逐步衰落,例如英国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德国的鲁尔和萨尔,美国的底特律、匹兹堡和芝加哥,法国的洛林以及比利时的列日等。这些地区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经济发展停滞、失业率提高、社会财富分配两极分化等现象。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的钢铁、汽车、电子产品等大量进入美国市场,极大地冲击了美国产业。美国的相关方面开始关注产业空洞化的问题。而自20世纪90年代起,伴随着日本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日本国内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开始困扰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各界也出现了一些产业空洞化的忧虑。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 年会上,有关方面还专门就《“产业空洞化”:制造业的隐忧》等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圆桌讨论。

笔者认为,关于产业空洞化这个问题的理解,关键是要把握好如下三个层次的逻辑。

首先,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整或迁移是一个永恒的现象,不可避免。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时,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的上升便会侵蚀掉传统低端产业的利润。此外,环保意识的提高也会掐断一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生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传统低端产业只有两个出路:要么消亡,要么转移到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其他地区去。而为了填补传统低端产业出走乃至于消亡所遗留下来的空白,维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只有一条出路,那就是大力发展相对较高端的制造业和服务业,以重塑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这样一来,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就会下降。显然,这种产业间的替代或者优胜劣汰是经济发展规律发挥作用的自然结果,具有其必然性,因此最好把这一进程称作“产业升级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不能笼统地称之为“产业空洞化”。

其次,产业空洞化描绘的是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极其不顺利的状态。换句话说,就是尽管传统产业已经丧失了竞争力,但新兴产业却迟迟不能有效地发挥替代作用,担当起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而造成经济增长陷入长期乏力,整个国民经济体呈现出逐步丧失竞争力的态势。

最后,当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不顺利时,往往会出现就业困难、失业率居高不下的问题,社会财富分配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新生代对社会的未来丧失信心,社会矛盾加剧。这时,产业空洞化就会从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外溢演化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矛头之所指。

由此可见,所谓产业空洞化,其实指的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升级换代与经济结构调整长期不见成效的事实以及由此所衍生出来的一系列经济与社会问题。

基于上述认识,为避免我国在产业调整的进程中出现产业空洞化的问题,关键是做好如下三项工作。

首先,一方面应该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放眼全球来配置自己的资源,以便尽可能地提高投资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减免税费,努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营造亲商、惠商、宜商的社会环境,努力把我国培育成投资创业的乐园,以便尽可能地吸引投资,激发并持久地维持国民经济增长的活力。

其次,产业的转移要有梯次性。在经济可行的前提下,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好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市场潜力独一无二等优势,优先着眼于国内各地区间(例如东中西部地区间)的产业转移。然后再梯次向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转移。沿海发达地区的制造业要避免出现灯下黑的情况,绕过国内相对落后地区,将产业直接转移到国外。为此,政府应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完善国内产业链,鼓励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增加对国内相对落后地区的投资,积极主动地为国内各地区间经济的雁阵式梯次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最后,国内各发达地区的社会各界要集思广益,积极主动地探索创新与创业的路径,加速本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求尽可能快捷地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为此,政府要加大对信息服务业等高科技产业的政策扶植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提高就业人口的劳动素质,尽可能地降低再就业的障碍。

国内各地区要努力抢占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制高点,争取能在世界范围内引领比较优势产业发展的方向,并且有义务确保最重要、最核心、最新型的产品和零部件都在国内生产。

□ 责任编辑 樊正威

猜你喜欢

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搞活一座城,搞好“夜经济”
夜经济 十人谈 激荡另一种美
经济下行不等同于经济停滞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分享经济是个啥
分享经济能给民营经济带来什么好处?
拥抱新经济
“怀旧经济”未来会否变怀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