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痹、胸痹与心痛浅析

2017-08-05田明健刘格

现代养生·下半月 2016年12期
关键词:胸痹心痛冠心病

田明健 刘格

【摘要】笔者结合古典医籍对心痹、胸痹、心痛从中医病因、病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可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中医相关疾病之一斑。

【关键词】心痹;胸痹;心痛;冠心病

祖国医学对心痹、胸痹与心痛记载良多,笔者试从经典入手,对其进行浅析,并就冠心病之中医相关疾病略陈管见,以求同道指正。

1心痹

《内经》中首先出现“心痹”病名,《素问·痹论》云:“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脉涩曰痹”,《素问·脉要精微论》云:“涩则心痛”。故心痹在《内经》中指心脉闭阻,气血不通引起的,以心痛为主证的疾病。《素问·痹论》曰:“心痹者,脉不通,”可见,心痹主要病理是因为脉不通,从心痹与脉不通的疾病关系判断,脉一定是与心相关的经脉或络脉。由《灵枢·邪客》可见闭阻之经脉为心包之络,《灵枢·邪客》中云:“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当为客)也,容(客)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故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包络者,心主之脉也。”由上可知,心痹发病部位为心包络。心痹发生的病因《内经》中亦有阐述。《素问·调经论》曰:“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又有《素问·五脏生成论》云:“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素问·五脏生成论》中则指出:“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由以上可知在心虚的前提下,外邪乘虚而入,伤心而发生心痹,饮食等原因为心痹发生的诱因。

综上可知,心痹为心包脉络拘急不通,脉中气血瘀滞,致心失所养,出现心痛为主症,包含“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等一系列临床证候,包括心烦、心慌、突然喘促、善太息,甚則濒死感。

2胸痹

《内经》中首先出现了胸痹病名,《灵枢·本脏》曰:“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指出肺大而多饮而易发胸痹。可见在西汉时期,胸痹为肺系疾病。《伤寒杂病论》中明确阐述了胸痹的脉证并治,并将胸痹的包括的病变范围扩大了,书中云:“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心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由此可知胸痹为胸中经脉痹阻不通而引起的疾病,胸痹的病理为胸部经脉痹阻。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寒气客于五脏六腑,因虚而发,上冲胸间即胸痹。”亦在《胸痹候》中云:“胸痹之候,胸中幅幅如满,噎塞不利……胸满气短,咳唾引痛”,其所言“胸痹”实际上包括了心、肺及胸隔等胸部经脉痹阻病变。巢元方将胸痹与心痹明确地区别开来胸痹,痹在胸,痛在胸;心痹,痹在心,痛在心。可见胸痹的病位为胸。胸痹的病因《伤寒杂病论》中明确提出为“阳微阴弦”,即为胸阳不振、阴邪上乘,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为胸痹病之主症。

综上可知,胸痹病为胸部阳气不振,经脉痹阻不通而发生的胸部病变。

3心痛

心痛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首先被记载,“足少阴脉……其病:病足热,……心痛,烦心”,为足少阴病的一个症状,《内经》中心痛即为症状,又为疾病。《灵枢·五邪》曰:“邪在心,则病心痛。”《伤寒杂病论》将心痛属于胸痹范畴,论中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巢元方而《心痹候》中云:“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幅幅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诊其脉,沉而弦者,心痹之候也。”可见心痛为心痹与胸痹具可出现的证状。

笔者更倾向于将心痛只作为症状,不作为疾病探讨,中医的发展更应细致化,疼痛仅是症状,各种疾病都可以伴发,中医的疾病亦有自己的病理、病因、病机及演化规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指冠状动脉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由此冠心病的定义可知其中医的病位应为心,中医的病因为经络痹阻而致心之脏受损,失其功能而发病;心痹恰为心包络痹阻,致心失所养的中医疾病,心痹与冠心病在病因病机、病理改变等方面更具相关性。

猜你喜欢

胸痹心痛冠心病
胸痹合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
冠心病一直没有症状,是不是治愈了
读懂早期“心痛”的心声
中医通法治疗胸痹的学术思想探析
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在痰瘀互阻型胸痹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最短小说
心痛的感觉
胸痹便秘患者的中医辨证施膳护理
中医导痰祛瘀药治疗糖尿病合并冠心病38例临床疗效观察
柴达木人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