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明末《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

2017-08-04张华

文物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真迹二王书法

张华

明朝末年,中国书坛出现了四大书法家“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邢侗与董其昌并称“北邢南董”,邢侗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与王稚登、冯时可、董其昌、李维桢五人结为文学“中兴五子”,被推为“盟主”,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来禽馆帖》是邢侗主刻的一部著名书法丛帖,内容以书圣王羲之书法为主,《来禽馆真迹》则是邢侗晚年书札手迹,是明朝兵部尚书王洽主刻的一部书法碑帖,精选邢侗手迹,称瑞露馆刻《来禽馆真迹》。《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为弘扬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做出了贡献,海内外的学者都给予较高评价。

有人将《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混为一谈。民国十六年(1927)出版的《中国名人大词典》即称:“邢侗……墨迹刻曰《来禽馆帖》”,1990年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书法史简编》仍承讹袭谬。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竟有十几种出版物相继出现了类似错误。今特写此文介绍邢侗的《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关系,还历史本来面目。

一、邢侗仕宦和书法特点

邢侗,字子愿,号知吾,又号来禽济源山主。明嘉靖三十年(1551)生于山东临邑邢柳行村,卒于万历四十年(1612),享年62岁。邢侗自幼聪慧,7岁能作擘窠书[1],14岁到济南泺源书院读书,18岁考中拔贡,20岁中举,24岁以三甲182名进士及第,授南宫知县,学成而如愿进入仕途。30岁升监察御史,36岁升太仆寺少卿,官至四品。同年因不满朝政腐败,宦官弄权,三次上书辞官。归隐故里后买下临邑城东南隅荒地,修建一个占地12亩6分的微型园林,取名“泲园”。内设犁邱、泲亭、鹅群榭、来禽馆等26景,景景配诗记述。因非常崇拜王羲之书法,酷爱《十七帖》,因此取《十七帖》中的“来禽”两字,给自己的读书处取名“来禽馆”,邢侗于此专心学习二王书法近30年。

明万历四十年(1612),邢侗受到痛失爱子的打击,大病40天不愈,写下“天高水长,学则如此,止则五峰,小圃未成,西汉书未烂尔”的绝笔,自理衣襟,正容端坐而逝,享年62岁。

邢侗一生写下了大量的散文、杂文、诗词,在文学上倡言革新之风,反对模古抄袭。所著的《來禽馆集》二十九卷,被收入清《四库全书》中,明朝人范景文认为:南方人知道邢侗,仅知道邢侗临池妙天下,至于其文章,很少见到。以前人们认为王右军、赵松雪以书法掩盖了文章,我以为邢侗也是如此。

邢侗一生以书法艺术成就最高。他少年学习赵子昂、王宠、沈度,中年力追二王,“余三十许时,实谙此法,久之易辙改途,茫然故步,殊不任年华之感也。”[2]以师法和弘扬二王为中心,兼学魏、晋、唐、宋诸家,取得巨大成功,得到社会认可。从邢侗传世的作品来看,以临写二王书法最多。明显地看出受到《唐人双钩十七帖》和《澄清堂帖》的影响较重。他以临写二王书作代替自己创作,临写作品受到时人充分的肯定,我们也可以看作是迎合了当时大多数人的审美需要。明李维祯赞道:“其临池染翰,宛然晋人手笔,上自宫禁,远及四夷君长,购得只字,宝为九鼎……”明周之士在《游鹤堂墨薮》中说:“近代邢子愿,精研二王笔法,恒仿佛《十七帖》笔意,即其卷素所书,亦多述王帖,可谓极意临摹摹者矣……”

从以上书评中看出,邢侗临写作品得到众多专家的称赞和认可,更得到社会的承认,被海内外所珍藏,被誉为“人书同贵,墨迹与黄金同价”。万历皇帝见到邢侗字扇以后,击节称赞,命女史专学其书,这也有助于邢侗书名的扩大。邢司马出使朝鲜国,有一李状元妻捎书信给邢侗,恨自己身为女子,不能到中国来拜邢侗为师;从者出使朝鲜时,携邢侗墨迹二幅,争购与黄金同价。邢侗花费近30年时间学习临摹二王帖,并用毕生精力主刻了《来禽馆帖》,晚年自谓“与右军书坐卧几三十年,始克入化”。[3]

邢侗从36岁披发入山,归隐田园直到去世,专心研究二王书法艺术,不但为人们提供了学习传统书法的路径,同时还张扬着一种绝不轻言放弃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二、《来禽馆帖》的内容和影响

《来禽馆帖》以书圣王羲之书法为主,包括《唐人双钩十七帖》《澄清堂帖》《黄庭经》《兰亭序》三本(即定武本、褚遂良本和赵子昂本)。另有索靖《出师颂》、赵子昂《墨竹图》共八帖二十石,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完工。

邢侗万历十四年(1586)辞官,至万历二十八年(50岁)刻毕《来禽馆帖》,用了长达14年的时间,他亲自手摹上石,重金聘请江南刻工名手吴尚端父子刻石,花费大半家产,以致家道中落。《来禽馆帖》显世以后,很快名扬天下,其中以《唐人双钩十七帖》和《澄清堂帖》最为著名。

《唐人双钩十七帖》是书圣王羲之草书代表作,一直被人们称为“煊赫著名帖”“书中之龙”,被奉为“草书圭臬”。《十七帖》墨本因受唐太宗李世民钟爱,随葬于昭陵,传世的刻本被世人奉为珍宝。刻本有两个系统:帖尾有“敕”字,并有“付直弘文馆臣解无畏勒充馆本,臣褚遂良校无失”的称馆本;传为唐贺知章临摹,刻入《淳化阁帖》者为另一系统。《来禽馆》刻本属“馆本”系统,是据唐人双钩硬黄纸本钩摹上石。原唐硬黄本传至宋代已缺字16行,计缺《儿女帖》5行、《谯周帖》3行、《讲堂帖》2行、《诸从帖》6行。原帖主人惇章题跋,所缺16行为米芾割去与人易画。

邢侗在巡按三吴时(今苏州、湖州、常州;万历十一年),见到吴廷藏唐硬黄《十七帖》,亲自带回钩摹,万历二十年(1592)八月刻石《来禽馆》,以元字编号,共八石,每石84×28厘米左右不等。

邢侗自己说,“吾家《十七帖》,竟树寰中赤帜”;“此唐摹《十七帖》虚和闲适,若挹右军指腕,而对右军眉宇也。摹石出自余悬锥,丝发惟惬。盖近临晋人书,多圆熟伤肥,而此独骨肉匀亭,时露锋颖,骅骝足下起一点轻尘,不似四蹄雷雹,黄埃扑人也。”并告诫后人道:“后百余年,当以十千享之。余非狡狯言,物固自有值。”[4]

清朝著名学者王澍,在看过百余本《十七帖》后评道:“来禽馆为天下《十七帖》第一”,“来禽馆有明《十七帖》之冠”。[5]清梁巘也说:“《唐人双钩十七帖》明邢子愿刻于来禽馆中,无宋拓,得此本足矣……”

《唐人双钩十七帖》石刻现存于临邑县邢侗纪念馆,保存完好。石尾刻有邢侗行书小字跋语:“据章子厚跋,中间缺十六行,必为米元章割裂无疑。在尔时已珍重如此,况今日乎?吴中胡太守本,差与此同,而锋颖秀拔,不逮十分之五,余馆本更拜下风矣”。[6]名帖传世,总有来历,根据帖尾的各种跋语,此帖流传情况一清二楚,北宋藏魏泰家,南宋藏陈与义家,一度流入台州市房务抵当库,明代藏吴廷家,邢侗上石来禽馆以后,又归王思廷家,此后下落不明。

《澄清堂帖》明中叶始显于世,万历十三年(1855),邢侗从停云馆购得,此帖卷数不明,宋元以前无人提起过它,清罗振玉说:“董其昌得五卷”,董其昌则说“临邑邢少卿有二卷”。经董其昌和邢侗的大力提倡和评价以后,《澄清堂帖》被誉为“世间无第二本”。

来禽馆《澄清堂帖》共六石,100×35厘米三石,85×30厘米三石,以“霜一”至“霜六”标码排列,石尾刻有邢侗好友王稚登跋:“澄清堂帖初不知刻在何地,亦未详几卷,观其雕镂精好,纸墨光丽,当与甲秀戏鱼等帖雁行。非宝晋及兴风楼所得比伦也。邢使君子愿以三十千购之,重若珍贝……”总结评价了此帖的来历情况。清罗振玉评道:“明中叶以后始显于世,一时能书精鉴诸家若王弇州、董华亭、邢子愿、孙退谷等,惊为昭陵茧纸再出人间……”

邢侗本人在《来禽馆集》中言:

澄清初不定何代本,取质娄江尚书,尚书以询顾廷尉研山,研山大骇,以为此南唐官拓的本,系贺监手摹,清润天拔,品列《升元》上。往入吾囊中,今流在中原,愿属邢君善宝之。娄江公及廷尉两笺犹恨知微乏吴松大知识,乃置澄清不揽采也。淳化再转为淳熙,不胜粗梗,虽致石,又不及淳化枣材耳。濯锦堂未及寓目,东书宝贤一派王孙面孔煤秪熏人,袠堪盖酱,余家十七帖似较此犹贤。[7]

对照自己的《十七帖》,邢侗也认为此帖稍逊一筹。即便这样,它也不失为一部好帖:

唐宋拓帖多用北墨北纸,微以骆驼油拂之,润而不□,致足珍也。伏日晒书,偶从敝簏中得故陟厘数番,因命童子以吴怀梅小螺黛拓一十七本,并此一澄清觉罗罗清疏,仅与定武禊叙隔一邻虚尘耳。异日从王子郭中丞上谷觅骆驼油至,或当顿还旧观。[8]

此外,邢侗还对《澄清堂帖》作以简要的源流考辨,为我们进行更全面的认识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诸书评中或谓“澄清”亦谓“澄心”,意“澄心”是误为纸素而言要当以法帖见,本为□耳。太仓王凤洲先生近以书来,备述上海顾廷尉称此帖道的是南唐拓,元以四十千为人所购去。则余喜减朱提一流矣。行年不惑,久忘晋人结法,留以俟儿曹,想当有庶几也。[9]

详观此帖,标目似不止羲之一人。想年久霜裂凑合取成,帙便捡藏耳。按襄阳杂记,董良史江西好事家是本图命宛结,当是其斋中物。[10]

四明丰南禺口津津道,贺知章草书得晋人神秀已,亦往往摹之未多见也。此帖传出鉴湖临本,销销环桀,寓于绵密之内,诸王氏拓刻,尽在下风矣。辛卯人日天昏作霾,意致汶汶,因发绵绵什余重摩娑喜郎顶一再览观。旋令家僮煮天池雨前茗,啜漱久之。长安五侯门此际燎炭开内法罇呼。笙歌敌寒,应笑吾曹冷落生涯也。[11]

董其昌评道:“观其姿态横出,宛如临池用笔。《阁帖》遂无复位次,非仙手不及也。”

1993年著名画家许麟庐将自己珍藏几十年的影印《澄清堂帖》赠送于邢侗纪念馆。据小万柳堂主人吴芝瑛称:“此临邑邢太仆所藏澄清堂残帖也……”我们经过仔细实际核对,小万柳堂本虽然有邢侗、刘重庆等人的印章,但内容却截然不同。著名研究二王专家王玉池先生认为:邢侗上石来禽馆的《澄清堂帖》是邢侗亲自精心选刻的。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席文天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流失到日本的小万柳堂《澄清堂帖》没有来禽馆《澄清堂帖》的内容。

以上材料我们可知,邢侗本《澄清堂帖》是邢侗从传世王羲之法帖中博采众家之言,去伪存真的选刻本。凡被米芾、黄伯思指为伪帖者,皆不选,摹刻也很精。一经问世,即被誉为“密本”“天下第一帖”等。虽有夸张,却也不无道理。清代梁巘在《评书帖》[12]中说:“邢子愿《澄清堂》刻瘦健可爱,间有一二笔转折失度处,然其佳者,正如初脱手也”。近人张伯英在《法帖提要》中也说:“‘来禽馆帖中重摹《澄清堂帖》数十则,及唐模《十七帖》二种最著。《澄清》视《戏鸿堂》本尤精湛……子愿深于书,选帖具有精识,摹勒亦出江南良工,以故迥异俗本。”评价甚高。

崇祯十一年(1638)清兵进攻临邑城,邢侗次子邢王称率众护城遇难,同时遇难八百名壮士。“泲园”荒废,仅存“来禽馆”和“犁邱”两景。《来禽馆帖》传给邢侗第三子邢王蔼管存。直到邢氏十四世传人邢世祺将《来禽馆帖》传给临邑县宿安街邢氏十七世传人邢文田保存。清朝历任临邑知县视《来禽馆帖》为至宝,前来宿安索求拓片,邢氏后人遵其祖训,不轻易示人,终使《来禽馆帖》保留下来。1937年,日寇侵华占领临邑以后,极力搜寻邢侗墨迹手札,邢文田将《来禽馆帖》藏入地下。新中国建立以后,邢氏十九世传人邢银然将其垒入炕中。“文革”期间造反派“破四旧”,邢银然又将其埋入地下。1980年文物普查时,文物工作者发现了保存完好的石刻,经过宣传动员以后,邢氏后代深明大义,将《来禽馆帖》石刻献出,今全部收藏于山东省临邑县邢侗纪念馆中。

《来禽馆帖》是邢侗弘扬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具体表现,忠实地保留和再现了王羲之书法的本来面目,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位学习和继承大王书的人。《来禽馆帖》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其根本原因是它对精化和纯化大王书做出了重要貢献。

三、《来禽馆真迹》产生过程和影响

《来禽馆真迹》是邢侗去世以后,明朝兵部尚书王洽将邢侗的手迹上石。邢侗病逝后,王洽为了纪念邢侗,广泛搜集他的晚年书札墨迹,花费重金聘请名工刻手上石,前后三易其刻,耗费6年时间才完工。共七卷四十八石,以天、地、元、黄、宇、宙、洪分签标题,其中名人跋语一卷,千字文一卷,另五卷为邢侗晚年手迹。每卷的卷首都刻有王洽题名的“来禽馆真迹”和“瑞露馆”“王氏家藏”两方印章,另有一卷刻有“来禽馆真迹续刻”七个字和王洽的两方印章。

《来禽馆真迹》面世以后,立刻引起文人墨客的重视,前来求帖的人络绎不绝,与邢侗齐名的著名书法家董其昌跋:

蔡忠蕙公书画锦记,每字书数字,择其合作者存之,名为百衲碑。邢太仆千文亦然,乃荟萃而成,即如入石,谁知为碎金者,成翰墨林中一段奇事也。[13]

明朝东莱太守刘重庆跋:

子愿先生文追汉魏,一字不轻下,书追钟王,一波不苟作……[14]

王洽跋:

盖先生壮岁临二王,肖其形神,海内传之;末年取精愈多,运笔愈化,而无意中天趣淋漓,则往来书牍尤独为海内所珍,故余帖中绝无临晋一笔,此续刻则尽尺牍书也。[15]

晚末数载中超神入化,墨渖淋漓,满楮生动。……巧夺天工,可谓各臻其至,亦各极其趣者也。

王洽是山东临邑人,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中进士,天启二年(1622)升太常寺少卿,因受魏忠贤陷害,辞官归里闲居。崇祯皇帝登基以后,诛杀魏忠贤余党,因边境战事紧急,提升王洽为兵部尚书。崇祯二年(1629),清兵攻打北京外围,举国震惊,廷臣以“备御疏忽”弹劾王洽,遂被捕入狱。崇祯三年王洽与袁崇焕一同遇害。王洽去世后,家境败落,此时,离邢侗去世整整相隔18年,王洽刻瑞露馆《来禽馆真迹》时,曾得到邢侗三女婿乐陵人史高先的资助。家境败落以后,他的后代将石刻当入临邑东关当铺中,后来没有能力再赎回。史高先到临邑岳丈家探亲,得知这一情况后,出资赎出。今存于德州乐陵市文化馆中。

瑞露馆《来禽馆真迹》的内容大多数是邢侗写给朋友的书信,时间也大多数是在万历三十(1602)以后写的,生活的阅历和对艺术的感悟,使邢侗书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期作品已经脱去了前一时期一味临王的样貌,特点是“无临晋一笔”,但又无一笔不是从晋人来,是一种自然天成,融汇了作者生活和情感的佳作,基本代表了邢侗特有的书法风格。

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是,王洽主刻《来禽馆真迹》是在邢侗(长子已经去世)二儿子邢王称协助下完成的。邢侗在万历四十年突然去世后,遗留下大量的手稿信札,邢王称经过多年的整理以后在李维桢、史高先的帮助下印刷出版,名曰《来禽馆集》,共分二十九卷。王洽为了刻好《来禽馆真迹》,曾广泛的搜求邢侗的信札手稿,因此得到过邢王称的帮助。为了答谢邢王称,王洽多次请邢王称看帖,征求邢王称的意见,后来又请邢王称写了跋语刻在帖尾。因此,王洽主刻的《来禽馆真迹》不但有较高的书法研究价值,而且也是后人研究邢侗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

《来禽馆帖》与《来禽馆真迹》显世以后,世人给予较高的评价,它是邢侗一生矻矻于右军书法的见证。其矢志传承魏晋、二王笔法,功不可没,可以说是继承二王书法的两部特点鲜明的碑帖,四百多年以来,两部碑帖一直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力,无疑应归功于它本身的质量,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对精化和纯化二王书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这也可以看作其于书法史的意义。

[1]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漫题》,第674页。

[2]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题王雅宜墨迹》,第669页。

[3] 张忻《题来禽手摹十七帖》引子愿先生自言。

[4] 《来禽馆集》卷二十七《与王子廓中丞》,第725页。

[5] (清)王澍《书法良模》。

[6] 《来禽馆集·十七帖跋》

[7]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淳化阁本跋语》,第661页。《泲园集》中名为《澄清堂本》。

[8]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澄清堂帖跋》,第663页。

[9]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评澄清帖》,第663页。

[10]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又评》,第663页。

[11] 《来禽馆集》卷二十一《题家藏宋拓澄清堂帖》,第663页。

[12] 《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86页。

[13] 《徐元化集来禽馆千文》跋。

[14] 《邑人王洽来禽馆真迹》跋。

[15] 自跋所刻《来禽馆真跡》。

猜你喜欢

真迹二王书法
书法
书法欣赏
书法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写生翎毛图》全幅现身,99%是徽宗真迹?
王献之完善了“二王”书法体系
书法欣赏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父子如“二王”——以《奉橘》《送梨》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