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羌族婚嫁仪式音声初探

2017-08-02师立军李成秀

北方音乐 2017年12期
关键词:音声婚嫁羌族

师立军 李成秀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002)

羌族婚嫁仪式音声初探

师立军 李成秀

(阿坝师范学院,四川 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 623002)

古老的人类,在两性之间和繁衍后代之举上,最初与动物并无二致,过着群居的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情感认知与社会制度等的逐渐完善,婚姻制度及仪式形态在我国也逐渐被文化认同。历经数千年的古羌民族,在男娶女嫁的婚姻仪式中,仍然传承着古老的婚嫁歌曲仪式形态,这些仪式音声在羌族文化情境中不可或缺,本文着眼于羌族婚嫁仪式歌曲内容及仪态,释析其音乐功能及文化特征。

羌族民歌;婚嫁歌;仪式音声

远古时期始,我国就有女娲造人的传说,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命延续,男女结合才能组成家庭、繁衍后代,基于这些认识,古人把女娲也配与某神为妻。中国家庭的起源并不像神话传说那样直接、简单,从原始部落的族群生活到一夫一妻制的确立,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索与选择。《礼记·礼运》说,在“天下为公”的时代结束之后,出现了一个“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社会。举行婚礼仪式标志着一个人成家立业,是人一生“终身大事”的重要礼仪,备受人们关注。

我国婚嫁在商代以前没有系统的礼俗规定,至周代对婚礼已有明确规定,古书载“六礼”是婚礼制度的不同阶段所要历经的不同仪式过程。由于各地区民族、风俗、历史进程、经济发展与文化认同等多方面各具差异,不同地域的婚俗仪式均存有较大的差别。

一、羌族婚嫁仪式形态及流程

渭河流域及黄河中上游盆地生活的汉藏语系先民,一部分西迁转移后被称为藏缅语族族群,这些从新时期晚期南下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生活过的远古羌族部落,构成了今天的藏缅语族的众民族,现今聚居于四川阿坝州茂县、汶川、松潘、理县等地的羌民族便是其古老民族之一。羌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男性处于内外事务的支配地位,婚姻制度一般多受父母媒妁的制约,择婚时有严格的阶级界限。古羌族盛行早婚,孩子未出生就有指腹为婚现象,且少夫老妻现象较为普遍,茂汶地区均有民谣流行:“六月麦子正扬花,丈夫还是奶娃娃,哪天等得夫长大,落了叶子谢了花。”部分地区还有传房之习俗,兄亡弟娶寡嫂,弟逝兄纳弟媳等现象。也有很多羌族青年男女试图冲破封建包办婚姻制度,去追求自由恋爱。其流传着“斗安珠和木姐珠”的故事,斗安珠为迎娶自己心仪的女神,与天神木比塔顽强斗争,最终取胜天神而获得美好爱情的故事便是很好的例证。

古老的羌族婚俗从女方父母认可男方至结亲为一家,经历的仪式流程较多,历时较长,一般长达半年至数年不等。其大致议程如下:

仪式过程 主要内容 仪式要求 仪式音声1、说亲 提亲试探,测试女方有无结亲之意无请“红爷”提亲说事儿烧香、敬神、祭祖,致“说亲词” 有2、“小酒”定亲男女双方八字占卜选定亲日3、“大酒”订婚 带上彩礼定婚期 请“红爷”带男方彩礼商定婚期 有4、准备成亲 请寨中的房族、邻居喝“开笼酒”有神龛换新衣,清扫房屋唱“出嫁歌”、舅舅为新郎“升冠” 有5、举办“花夜”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男女花夜”边哭边拜祖先、父母、哥嫂等 有6、出嫁、迎娶唢呐吹“留念调”,新娘哭嫁宴客、跳莎朗、唱“赞新郎新娘歌” 释比念经祈福祝愿 有7、请神、谢客

婚礼的举行一般分三天举行,分别为花夜、正宴和谢客三大环节。淳朴的羌族人民生活习俗具有典型的农耕文化特点,崇尚自然,以太阳神、月亮神、山神、土地神等为主要信仰,逢大小节庆均需准备祭品,祭祀祖先和天神白石。合八字,在羌族旧俗婚仪中具有很关键的位置,认为可代表婚后二人的命运,男女双方的出生年月日时干八字各写在一张红色纸条上,称“庚帖”,互相交换庚帖后,各自安置于家宅的神龛上,也有些贴于灶王牌位上,焚香占卜,如三炷香烧的齐整,则视其为吉祥之兆,若长短不一,则不轻易举行婚事。整个仪式中凡亲友聚集必畅饮砸酒,载歌载舞,其中最为隆重、热闹的当属“花夜”的议程,也是婚嫁仪式音声最为集中的议程。

二、婚嫁仪式音声分类

羌族人民能歌善舞,一般都可触景生情,即兴演唱,歌舞时常伴有羌笛、口弦、羊皮鼓、唢呐、小锣、手铃等乐器伴奏。其音声按其表达的内容大致分:出嫁歌、迎喜歌、酒歌、释比唱经、唢呐吹歌等几种类型。

(一)出嫁歌

主要在花夜仪式中存在,新娘的闺蜜们到新娘家送祝福,从黄昏到天明一起喝酒唱歌,有些地区又称为“姊妹歌”。其曲调繁多、内容丰富,诸如《花儿纳吉》、《嫁女歌》、《诉苦歌》等。歌词内容包含父母对女儿的惜别之情,新娘哭诉出嫁之苦,对封建婚姻的不满和抱怨,亲朋好友对新娘的劝慰与祝福等。如下例出嫁歌,满怀着父母对儿女的祝福与不舍。

(二)迎喜歌

在出嫁、迎娶仪式上,迎送新娘时男女双方亲友的对歌,内容多表达着新娘聪慧能干,新郎交权于新娘掌管料理家务,顺利繁衍后代,儿孙满堂等寓意。如汶川地区流传的《迎新娘》,歌词大意如下:

[女]新娘给你家喂秙牛、肥猪来了, [男]迎进来、迎进来!

[女]新娘给你家“葱苗串根”来了, [男]迎进来、迎进来!

[女]新娘要你家九年的猪膘,不得不拿来! [男]拿出来、拿出来!

[女]新娘要你家仓房钥匙,不得不交出来 [男]交出来、交出来……

(三)酒歌

整个仪式过程中贯穿始终的音声现象,内容丰富,形态多样,旋律欢快明朗,表达内心喜悦之情,为尊贵的宾客朋友献上甘醇美酒。如《酒歌》、《敬酒》、《唱砸酒》、《迎宾客》、《相会》等。

(四)释比唱经

传统羌族婚仪上迎亲过程中驱新人邪及请神等环节中的仪式音乐。当新娘迎进家门之时,需由释比老人做法驱邪,如若有人不小心中了“新人邪”,中邪者会昏迷不醒,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迎新当天新郎家门口准备驱邪道具,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娘到新郎家门坎处,红盖头盖上新娘的头,释比老人唱《娶媳出嫁词》:

日吉子良,天地开张,新人到此,大吉大昌;

天煞归天、地煞福民、年月双煞归地府,日时双煞走如云……

释比请神时的仪式音声,也是婚礼上必不可少议程,在家神神龛桌前焚香诵经,经文词意大致如下:

啊!伟大的大阳神、月亮神、陆地神、山神、水神、土地神、房神、树神、玉皇、人境清扫神、财神、家神,今天,这家子做喜事,(念新郎、新娘姓名)年纪更大、寿命更长,生儿育女,子孙满堂……

(五)唢呐吹歌

迎亲队伍中常常伴有唢呐吹歌,随队伍从新娘家到新郎家,是整个羌族婚礼仪式音声中独有的器乐独奏形态,无人声伴唱,唢呐多为民间乐手自制而富有羌族纹饰特色的乐器。曲调不多,有欢快明朗的,也有苦闷忧伤的,最常用的有“留念调”等。

三、婚嫁音乐本体分析

羌族婚嫁仪式音声主要以声乐为主,器乐为辅。乐音音阶多采用五声性,以徵调式最多,宫、羽调次之,也有六、七声音阶的应用现象,调性转换手法多见,最常见以“清角为宫”的手法。骨干音为“5、6、1、2”几音,其旋法、音调特征,与河湟、洮岷地区一带流传的花儿音调和西北地区山歌几近相似。其歌曲结构多与歌词结构紧密结合,歌词以羌语的四音节为一个乐句最典型,四句为一段的乐曲较多,多为方整型曲体结构,句首或句末以扩充形式多见,无实意的虚词作衬词。节奏有规整的有板类及非规整的散板两类组成,节奏鲜明的音乐多用一板一眼的节拍,而节奏较自由的旋律,多用变换节拍,大小切分节奏等前短后长的节奏型在其音声中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演唱形式常见为对唱、独唱、齐唱、轮唱与合唱,二声部声歌有时候跟唱声部的演唱者居多,领唱声部人员较少,偶有三声部及以上的旋律出现。

二声部纵向结合的旋律,最常使用支声手法及模仿手法,旋律多以单音开始,一拍或数拍过后,二声部进入,两个声部多同音同节奏,偶尔形成对比“你繁我简,你快我慢、你高我低,你停我走”的应用手法。纵向结合的两音,音程关系自由,从同度到八度的自然音程均有出现,常有声部交错,大小二七度音程不协和的音程叠加等现象,完全没有欧洲音乐体系之下功能和声的进行意义及不协和音响的概念。

综上所述,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在于发挥其功能作用,完成其使命,每一种文化表象背后都蕴含着它特定的功效,音乐亦不例外,不管它适用于哪种仪式流程,它都发挥其本质功能特性,虽然音乐本身并无其语意表达能力,但将其置身于特定的语境中,享用其音乐的受用者通过仪式音声的生理刺激和心理影响后,却能发挥其抒情的、教育的、凝聚社会团结的、审美的、娱乐的等诸多功能,我们需承认仪式音声在其仪式发生的过程中至少发挥其潜在功能和作用,也就包含了其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功能特性与价值意义。

[1]《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四川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7(12).

[2]耿少将.羌族通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04):1.

[3]金艺风,汪代明.中国羌族二声部民歌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06):1.

J606

A

猜你喜欢

音声婚嫁羌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周大生 中国婚嫁文创系列 幸福花嫁
珠海“水上婚嫁”集體婚禮
婚嫁系列硬金精品
鄂西民间手抄唱本音声符号“”考释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陶渊明“不解音声”是个伪命题
最具魅力
婚嫁贴“囍”字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