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立》的自传性分析

2017-08-01魏丽丽

北方文学 2017年20期
关键词:弗罗斯特罗伯特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二十世纪著名的诗人,《雪夜林边小立》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被称为弗罗斯特的传记诗。弗罗斯特将他的人生经历内化于这首诗中,也可以说这首诗是弗罗斯特人生经历的体现。因此,本文试图将这首诗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进行对比,分别从视角、背景和主题三个方面对《雪夜林边小立》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弗罗斯特创作此诗的深层目的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讲述人生的意义。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立》;传记诗

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是美国著名诗人,他的作品最早出版于英国,继而在美国广为流传。他因在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的现实描写和对美国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的熟练运用而备受关注。他通常将作品的背景设置在二十世纪早期新英格兰的农村地区,并且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相应的哲学主题。《雪夜林边小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写于1922年。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孤单的骑士牵着马,在一个下雪的夜晚停留在林中观雪的意境。在这首诗中,罗伯特·弗罗斯特不仅描绘了新英格兰的乡村背景,还从另一个角度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也融入了其中。正如弗罗斯特曾经致信路易斯·昂特迈耶时所说:“这首诗是对我最好的纪念”。因此,本文试图将这首诗和弗罗斯特的人生进行对比,分别从视角、背景和主题三个方面对《雪夜林边小立》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弗罗斯特创作此诗的深层目的是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向读者讲述独特的人生意义。

一、《雪夜林边小立》的自传性分析

本诗可以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于弗罗斯特一生早年、中年和晚年三个阶段,诗的发展则是其一生的写照,他将自己的孤独、挣扎、努力、奋进都写入了这首诗中,读者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弗罗斯特内心世界的变化发展,他以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示了独特的人生意义。

(一)视角

弗罗斯特开篇用第一人称作为诗的叙述视角,诗中的“我”即是弗罗斯特自己,而诗的第一节则是弗罗斯特早年生活的写照。诗中,虽然“我”知道这片树林的主人是谁,但他却并不知道“我”在驻足观赏着他那片被大雪覆盖的树林。开篇首先制造了宁静的气氛,但同时读者也可以感受到“我”一个人徒行的孤独,在硕大一片树林中却只有“我”一人,无人陪伴,无人关注。第一人称的用法使读者充满了想象,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我”似乎成为了一个被遗忘在树林中的人。“我”的独自存在为全诗奠定了一个孤独的基调。事实上,诗中所体现的孤单的氛围是弗罗斯特早年生活境况的影射。他将自己早年生活的窘况浓缩进了这短短四句诗中。

弗罗斯特早年的家庭生活充斥着悲伤和失落。在他11岁时,他的父亲死于肺结核,留给家里所有的财产只有8美元。在他26岁时,母亲又死于癌症。四年后,他的儿子艾略特死于霍乱,而他的女儿贝蒂娜在出生仅仅三天后便离开了他,当时他才33岁。除此之外,家族遗传的精神疾病使得他和他的母亲患有抑郁症,并且因为同样的疾病,他不得不亲手把他的妹妹珍妮和他的另一个女儿厄玛送进精神病院。弗罗斯特的妻子,埃丽诺,同样也患有抑郁症。这样悲惨的家庭生活时常让他处于孤单抗争之中。他渴望平静,也渴望被美景所包围,被美好的生活所滋润,但现实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抛弃他,让他成为没有陪伴的独行者[2]。

除了他悲惨的家庭生活,他早年的职业生涯也并不顺利。弗罗斯特曾经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教过书,送过报纸,在碳弧灯场做过工人,但他并不喜欢这些工作,写诗才是他的最爱。自从20岁时发表第一首诗《我的蝴蝶,一个挽歌》以来,他写了大量的诗歌,但都没有引起美国的学者和出版商的注意,也几乎没有人对他的作品感兴趣,这让他在心里和生活上承受了巨大的煎熬。被社会拒绝乃至遗忘的感觉也让他倍觉失望。

因此,可以看出弗罗斯特将自己早年家庭生活的不幸和职业发展中自我价值的迷失全都写进了《雪夜林边小立》的第一节中,并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这种孤立无援展现地淋漓尽致。

(二)背景

弗罗斯特将大部分作品的背景都设置在20世纪早期新英格兰的农村地区[1],《雪夜林边小立》也不例外。在诗的第二、三节中,弗罗斯特创造了很多意象,如小马、农舍、树林、冰冻的湖泊、最黑暗的夜晚、铃铛,柔和的风以及薄薄的雪花。这些东西在农村都是稀松平常之物,但由于弗罗斯特在这里度过了他的中年时光,因此一切在他看来都是那么美丽,值得人们驻足。

除此之外,在诗中,“我”在雪夜这样的背景下对下一站路途的思索也正是人处中年的弗罗斯特对未来生活的思考。“我”沉迷于这美丽的雪夜中犹豫不决:是该留在这里欣赏美丽的风景还是该继续前行?甚至连小马儿都对此行的目的产生了怀疑,质疑是否是路途出现了问题。事实上,这是在催促“我”做出决定,而这也正是弗罗斯特人处中年的犹豫不决的体现。在经历了早年的孤单和困苦之后,他又面临着另一个选择:放弃身上所背负的职责去舒适的生活,还是下定决心面对困难和诱惑继续履行他的

职责?对于这个两难的问题,弗罗斯特在诗的最后一节给出了答案。

(三)主题

最后一节揭示了《雪夜林边小立》的主题,并且指出了“我”的最终决定:虽然景色很美,但“我”必须终于承诺继续前行,而“我”的决定也是弗罗斯特晚年对生活的思考。诗的最后一节中,“树林”象征着路途中将会遇到的困难和麻烦,“数英里路要走”象征着“我”必须要完成的任务。“沉睡”指代着一个人生命的终结。值得注意的是最后两行是重复的句子,这表明“我”要完成这项任务的强烈决心,不管有多难,“我”仍然选择终于诺言并完成任务,直至死亡。

因此,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是《雪夜林边小立》的主题[3],这也和弗罗斯特晚年所传递的人生的意义不谋而合。实际上,弗罗斯特晚年所取得的成就也真正地反映了这一精神的存在。弗罗斯特熬过了艰难的早年生活,踟蹰于漫长的中年时期,但他仍旧没有放弃,坚持写作,最终他享誉世界。弗罗斯特一生获得了4次普利策诗歌奖,在1937年获得哈佛名誉学位。他成为了美国罕见的“公众性的文学大家,几乎可以说他就是一座艺术博物馆”。

二、总结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雪夜林边小立》中的三个部分正是弗罗斯特的一生早年、中年和晚年生活的体现。开篇以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我”即是弗罗斯特的化身,“我”的经历就是弗罗斯特早年生活境况的在现。此外,弗罗斯特将他在中年时在新英格兰的所见所闻和对人生的思考写入了第二、三节。弗罗斯特在最后一节中点明全诗的主题,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验传递出积极进取、勇于承担家庭和社会责任的精神。因此,可以看出弗罗斯特将他的人生经历内化于《雪夜林边小立》,而它被称为弗罗斯特的传记诗是毫無疑问的。

参考文献:

[1]李秀.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的新英格兰”[J].理论界,2006(9):202-203.

[2]吕晶.“探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悲剧家庭生活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8(10):178-186.

[3]祖洁.罗伯特·弗罗斯特《雪夜林边小驻》的主题及创作思想分析[J].名作赏析,2008(4):96-97.

作者简介:魏丽丽(1986-),女,汉,宁夏银川市人,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在读,中国矿业大学银川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猜你喜欢

弗罗斯特罗伯特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术档案“解密”之弗罗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虚张声势
“我离罗伯特·德尼罗很近,等了他十天!”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
平凡世界里的“罗伯特”
罗伯特·G·爱德华兹(1925-2013)
我并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