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因为我是编辑

2017-07-31芸菁瞳

知识窗 2017年7期
关键词:沃尔夫菲茨杰拉德特里

芸菁瞳

高挺的红鼻梁、浅蓝色的眼睛、狭长的面庞……身材高大的麦克斯·珀金斯其貌不扬,跟纽约来来往往的小老头几乎没什么区别。然而,他却是一手发掘了菲茨杰拉德、沃尔夫、海明威等多位天才作家,将美国文学推向巅峰的“超级星探”。

挽救书名:

《西卵的特里玛洛》变身

《了不起的盖茨比》

1920年,菲茨杰拉德在珀金斯的力挺下凭借处女作《人间天堂》一炮而红,过起了有滋有味的生活。可此后三年,他为俗事所扰,连续十余次中断长篇小说的创作。惜才如命的珀金斯不止一次奉劝他重新振作。终于,在1924年年底,珀金斯收到了菲茨杰拉德寄来的书稿——《西卵的特里玛洛》。

一口气读完这部小说后,珀金斯对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主人公盖茨比的性格塑造提出了详细的修改意见。同时,他十分坦率地告诉菲茨杰拉德,除了他之外,出版社没有人会喜欢《西卵的特里玛洛》这个书名,建议改成《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样既有启发性,又能表达你本人的意思。”

菲茨杰拉德在书名的选择上无比纠结。他在《特里玛洛》《盖茨比》《红白蓝三色下》等几个名字间犹豫不决,直到书稿出版前一周,才勉强同意使用《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名字。

事后证明,《了不起的盖茨比》大受欢迎,好评不断。海明威、村上春树、艾略特等文坛大师都对这部作品称颂不已,美国好莱坞更是连续五次将其搬上大银幕。

预付定金:

无条件支持“新秀”海明威

没人知道,珀金斯为了出版海明威的長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顶着巨大的风险和压力。这是一部连构思都仍在酝酿、随时可能“流产”的小说,珀金斯要签下它必须预付一千五百美元的定金,并且不能做任何修改,还要帮助海明威出版另一部被其他出版社拒之门外的“没前途”的讽刺小说。

一千五百美元不是一笔小数目,出版界只有珀金斯一人敢这么做。在收到海明威的第一篇投稿《五万美元》时,珀金斯就相中了这个年轻人,觉得他的写作“像清爽的凉风一样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巧合的是,菲茨杰拉德也在推荐海明威,还给珀金斯寄来了海明威在法国发表的短篇小说《在我们的时代里》,那些锤炼过的文字、不连贯的短句有股奇怪的魔力,令人久久不能忘怀。

1926年3月底,珀金斯拿到了《太阳照常升起》的初稿。然而,当时的纽约出版界并不看好这部作品,众编辑们认为其中一些粗鲁的文字会玷污出版社的品牌,而珀金斯愿意押下所有声誉为其担保,并强调:“这是我们争取年轻作家的关键一步。”

在珀金斯的据理力争下,海明威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终于得以问世,销量也一路看涨。他欣慰地写信告诉海明威:“太阳升起来了……并且还在稳步上升。”

修改“毛坯”:

《天使,望故乡》遇伯乐

1927年,写出处女作《啊,迷失》想要出版却到处碰壁的托马斯·沃尔夫,怀揣着最后一丝希望走进了珀金斯的办公室。“一块石头,一片叶子,一扇隐藏着的门……谁不曾被遗忘在永远禁闭的牢笼里?谁又不是生而孤独,自己是自己的陌生人?”沃尔夫这部作品表现出的迷惘、忧伤的诗意,深深打动了珀金斯,他同意将之出版。

接下来的几个月,珀金斯几乎在办公室里吃住。面对沃尔夫带来的几大箱手稿,珀金斯一个章节、一个段落、一个句子乃至一个词都不落地进行推敲。他把最棘手的结构问题揽到自己身上,将沃尔夫手稿中那几百万个语句重新整合,去掉繁冗的部分,使整部小说的脉络变得严谨、清晰起来。同时,他又根据小说的意象——天使,修改了书名,使《啊,迷失》升级为《天使,望故乡》。待到小说定稿时,他整整删了9万字,相当于将“毛坯房”打理成“精装屋”。这令沃尔夫非常感动,“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有人告诉我,我写的东西是有价值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相信我能干出点儿名堂,这个人就是珀金斯。”

事实再一次证明,珀金斯的眼光是正确的。《天使,望故乡》成了20世纪30年代初的现象级畅销书,沃尔夫也因此声名鹊起,在美国文学史上获得了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刘易斯、福克纳和海明威并驾齐驱的地位。

菲茨杰拉德、海明威、沃尔夫等天才作家让美国文学史变得星光熠熠,而麦克斯·珀金斯却甘愿做他们背后的人。他担心好莱坞的名利场会拖垮菲茨杰拉德,不断自掏腰包垫钱给对方,让其专心写作;为了照顾海明威的小情绪,他放弃了成为福克纳编辑的机会;在沃尔夫背弃自己而去,又陷入官司后,他仍然愿意为其出庭作证……

珀金斯能够在天才作家们的生态圈里掌控全局,却总将自己的作用看得轻若鸿毛。许多人问珀金斯:“你的写作水平高过很多写作者,你自己为什么不写?”

他想了很久,回答说:“因为我是编辑。”

猜你喜欢

沃尔夫菲茨杰拉德特里
我的妈妈是狼王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喜欢收集各种八卦这位作者就像“墙上的苍蝇”
“红”到没朋友的特里
成长感言/ 来自一支红玫瑰的自信
英格兰队长陷“桃色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