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创新模式精准发力

2017-07-31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

中亚信息 2017年2期
关键词:哈密市哈密援疆

河南创新模式精准发力

2015年8月7日,河南省在新一轮援疆工作中捐赠新疆哈密28辆价值2000多万元的新型公交车。图为一辆援疆的新型公交车驶出交付现场。□图/新华社

2014年2月,200多名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携中原之精华,援哈密之所需,创新模式,精准发力,几年来,援疆工作亮点频现,得到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和哈密市广大干部群众的认可。

产业援疆对接供给侧改革

秋日的淖毛湖,最忙碌的地方是在哈密瓜地头,采摘、打箱、装车……伊吾县淖毛湖镇哈尔赛村村民买买提·热合曼说:“现在种瓜心里有底了。品相好味道好的瓜运到内地,品相不好但味道好的瓜,可以送到冰雪果业。”

淖毛湖是晚熟哈密瓜种植基地,过去因物流不畅,瓜农卖瓜难,品相不好的瓜只能白白扔掉,瓜农增产不增收。

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到来后,发现哈密瓜、哈密大枣等当地农产品销售困难,便联合河南省供销社,在郑州组建了新疆农产品交易馆,实行线上线下交易,打通了新疆农产品向内地流动的通道。

对于品相不好的瓜,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积极想办法,与当地企业家一道,组建冰雪果业,生产系列瓜酒,“吃干榨尽”哈密瓜。同时借助漯河“双汇”全国营销平台,很快打开了销路。

买买提给笔者算了一笔账,品相不好的瓜,每亩也能增收1000多元。

“河南援疆在产业上,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创新模式,主动与供给侧改革对接,破解了影响当地发展的诸多难题,实现了产业转移和互利共赢。”哈密市委副书记、河南省援疆干部领队刘金山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河南省援疆的产业,多集中在新能源、新装备领域。2014年建成投用的哈密至郑州±800直流输电工程,至今已为河南输送500亿度清洁能源,实现了哈密资源就地转化升值;郑州弗光太阳能、洛阳双瑞风电等一大批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企业落地哈密,破解了当地新型产业发展瓶颈;民族刺绣、食品加工等一批创业就业工程的实施,破解了少数民族群众就业难的瓶颈……

在36平方公里的哈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里,“河南援建”4个大字随处可见。走在笔直的园区中心大道上,哈密地区行署副专员、河南省援疆干部副领队刘英锋格外自豪,河南援疆促成签约项目100多个,落地40多个,到位资金260亿元。

民生援疆实施精准发力

静静的湖水、青青的草原、高高的雪山,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定居兴牧房,就坐落在仙境一般的环境里。牧民吾热斯铁木·库肯拉着笔者的手,观看他家的卫生间、热水器、暖气片,“再也不怕冬天,不怕脏了。”他说。

哈密的少数民族多以游牧业为生,生活条件艰苦。河南安排大量资金,近3年共建安居富民、定居兴牧房13456套,力求让每一户牧民都能住上舒心房。

河南省援疆干部工作队提供的材料显示,河南省实施精准援疆,90%资金用在了民生上。

为提升干部人才素质,培育“造血”功能,河南省采取培训、挂职、见习研修等形式,让近万名哈密党政干部、专业人才、宗教人士等赴内地学习,为哈密市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同时拓宽“输血”渠道,柔性引才,邀请数千名河南医疗、卫生、农业、城建、环保等专家来哈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哈密市医疗设备落后,医疗人才缺乏,百姓看病难。河南不遗余力,共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4个,实现了远程医疗会诊乡镇全覆盖,组建了当地的肿瘤医院,推动建成首家三甲医院。

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河南省医疗援疆还有计划地选派河南名医到哈密坐诊,持续派驻短期援疆医生,开办临床医学类研究生班,近3年共派驻医生近300名,使哈密市医疗技术逐年提高,百姓的发病率连年降低,为百姓健康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教育援疆力度空前。据哈密市教育局副局长张玉明介绍,河南省共实施教育援疆项目23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47所,双语教学班增至712个,实现了哈密市全部乡镇学前双语教学的全覆盖,河南学生与哈密市所有少数民族学生“手拉手”结对帮扶。

在兵团第十三师红星中学,有一个全部由援疆教师执教的实验班,该班考入大学的比例连年攀升,成为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基础教育的名片。郑州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机电高专等近10所河南高校,组团援助哈密职业技术学院,助其成功由中专升为大专。通过多方协调,连续开办了教育类、临床医学类和幼教类等3个研究生班,为哈密市的人才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化援疆找到最大“公约数”

河南省首次把交响乐与豫剧结合,将交响合唱《朝阳沟》搬上兵团第十三师文体中心舞台,连演3场,场场爆满。作为文化资源大省的河南,其品牌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梨园春》《武林风》多次走进哈密市及兵团第十三师,大型现代豫剧《全家福》和经典豫剧《朝阳沟》在哈密市“河南优秀舞台剧目演出周”上演,并在全疆巡回演出。

2014年,在哈密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河南省援疆干部工作队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等来作报告。正是因为这场报告会,46年践行焦裕禄精神的阿布列林老人被熟知,中央等30多家媒体聚焦哈密,对焦裕禄精神在边疆大地上的传承和发扬,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和报道,阿布列林也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随后,又促成焦裕禄干部学院、红旗渠干部学院、大别山干部学院与哈密市委党校、兵团第十三师党校结对共建,实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在边疆地区的弘扬传播常态化。哈密也因此成为了全疆红色教育基地之一。

以多元文化聚集为特质的哈密,和中华文化发源地的河南,在文化的交集中,找到了最大的“公约数”,即中华文化之根、中国精神之魂。

高位推动助哈密稳步向前

河南省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对口援疆工作,近3年时间,河南省超过7位省委常委来到哈密市,调研对口援疆工作、慰问援疆干部。

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到来的当天,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召开隆重的欢迎大会,对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寄予期望,给予鼓励。

“哈密把援疆干部人才,作为哈密干部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视若珍宝、视若家人。”哈密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河南省援疆干部周相寅说。重要会议、重大活动请援疆干部人才参加,每逢重要会议必讲援疆。组织援疆干部人才进行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哈密市每年拿出330万元专项经费,为援疆干部人才发放边疆补贴和绩效奖励,做好住房、办公、交通、通信、安全等服务保障工作。

谈及“十三五”,刘金山说:“作为援疆接力队员,我们高起点规划了‘十三五’对口援疆工作,投入援疆资金是‘十二五’的两倍,随着哈密河生态治理恢复工程、中原文化科技交流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实施,一个美丽、充满活力而又稳定祥和的新哈密,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近3年来,河南省援疆干部人才不辱使命,忘我工作,输入了理念,振奋了精神,促进了发展,显示出了河南力量,推动了哈密各项事业大步向前。这3年,是哈密市和兵团第十三师经济社会发展最好最快的3年,哈密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突破了万元大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

这3年,哈密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全疆各地州市中名列第一,并成为自治区命名的“平安地区”。

(河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供稿)

猜你喜欢

哈密市哈密援疆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十四五”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在乌鲁木齐召开
京新高速全线通车哈密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
新疆哈密市沙尔萨依地区钼钨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爸爸的宝贝
新疆哈密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援疆的夜晚
关于对哈密维吾尔族刺绣的研究
哈密市环境空气中PM10与PM2.5变化特征
医疗“组团式”援疆模式应加快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