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2017-07-31黄万永向涛四川省广汉市人民医院四川德阳6183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温控射频

黄万永 向涛 四川省广汉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300)

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研究

黄万永 向涛 四川省广汉市人民医院 (四川 德阳 618300)

目的:探究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为该疗法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2015年10月~2016年4月入本院的68例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CT引导下经过卵圆孔行三叉神经半月神经节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同治疗前相比,患者经治疗后1周、1月的疼痛强度评分较治疗前低,且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4例(5.88%)患者出现并发症,随访发现后来这些不良反应均消失。结论: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并发症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深入研究及应用。

射频温控热凝器 三叉神经痛 临床疗效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脑神经疾病,主要表现为一侧面部的三叉神经分布区阵发性剧烈疼痛,常反复发作[1]。该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女性较男性多见,右侧面部较左侧面部多见,随着年龄的增长该病的发病率也增长。目前常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但药物治疗的有效率并不是很高,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患者并不能耐受药物的副作用。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的疗效较药物治疗的效果好,且适合高龄、不愿意接受开颅手术的患者[2]。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在CT引导下行该疗法对于三叉神经痛患者的治疗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4月入本院的68例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27例,女性41例;患者年龄40~76岁,平均年龄为(62.3±5.1)岁;病程为0.5~20年,平均病程为(4.8±3.2)年;疼痛位于右侧者38例,疼痛位于左侧者30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排除偏头痛、三叉神经炎、三叉神经半月节区肿瘤等可能与三叉神经痛相混淆的疾病[3]。部分患者有一些基础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但在治疗之前均进行了相应的处理。

1.2 治疗方案

对患者行常规检查及术前检查,确认无手术禁忌症后行手术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消毒穿刺点周围皮肤。局麻后从事先定位的穿刺点进针,向内向上刺入卵圆孔方向,进针约8~10cm后抵达骨面,调整穿刺针的方向直到进入卵圆孔内。可根据患者的反应及CT的影像确定是否进入。继续进针直至到达三叉神经半月节,回抽。确定没有血液被回抽时,插入测温针,通过方波刺激来确定穿刺位置是否正确。确定好位置后,逐渐加热,从50˚C开始,每次加热1min,并检测患者的痛觉及触觉,患者的痛觉消失、触觉较为灵敏时可不再上调温度。整个穿刺过程在CT引导下进行。

1.3 疗效评价

采用疼痛强度评分(NRS)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1月的疼痛强度进行评价。分数为0~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越疼痛。

1.4 不良反应监测

对患者治疗后发生的并发症,如咀嚼无力、角膜反射减退、皮下瘀血等情况予以记录,并且进行相应的对症处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的形式表示,组间比较根据资料的类型采用方差分析或者K-W检验,当P<0.05时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强度评分比较

疼痛强度评分的分数可以直接反映手术效果的好坏。治疗之前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为(8.5±2.1)分,治疗后1周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为(2.6±1.1)分,治疗后1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为(2.0±0.9)分。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月的疼痛强度评分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2.2 术后不良反应

共4例(5.88%)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2例表现为面部皮下瘀血,1例表现为咀嚼无力,1例表现为角膜反射减退。对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患者的不良反应均逐渐消失。

3.讨论

表1 . 治疗前后疼痛强度评分的比较( x ± s )时间 疼痛强度评分治疗前 8 . 5 ± 2 . 1治疗后1周 2 . 6 ± 1 . 1治疗后1月 2 . 0 ± 0 . 9

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尚没有明确的定论,目前为大家接受的是三叉神经微血管压迫引起神经脱髓鞘样改变的学说。患者可突然发病,表现为三叉神经支配区突发的刀割样、烧灼样、闪电样、难以忍受的剧烈疼痛。发作时间可以为数秒至数分钟。发作间歇期病人同常人一样。早期发病时发病的次数少而间歇期长,随着病情的进展,发作的次数增加而间歇期变短,疼痛的程度也较之前加重[4]。说话、吃饭、刷牙、洗脸甚至是吹风都可引起疼痛的发作。患者因此精神萎靡,整日担心疼痛什么时候发作。三叉神经痛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射频温控热凝术具有药物治疗所不具备的优点,且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患者恢复快,疗效好,不良反应少[5]。而本研究开展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究CT引导下该手术疗法的应用对于疼痛的治疗效果。

本研究选取于2015年10月~2016年4月入本院的68例确诊为三叉神经痛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CT引导下行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后,观察记录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治疗之前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为(8.5±2.1)分,治疗后1周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为(2.6±1.1)分,治疗后1月患者的疼痛强度评分为(2.0±0.9)分。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1月的疼痛强度评分均较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4例(5.88%)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表现为面部皮下瘀血,1例表现为咀嚼无力,1例表现为角膜反射减退,随访发现后患者不良反应均消失。可以认为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且并发症低,效果值得肯定。但是本研究也不可避免存在着种种偏倚。

综上所述,射频温控热凝器治疗三叉神经痛既可以避免患者因为服用药物而忍受各种不良反应,又具有简便、易操作的优点,且对于复发患者可以进行重复治疗,疗效值得肯定而且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1] 李东振, 赵岩, 辛江波, 等. CT引导下栅栏定位器在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25(8):686-688.

[2] 李兆林, 华泽权, 鲍海宏, 等. CT三维重建引导下经颌下入路精确穿刺卵圆孔外口射频热凝治疗三叉神经痛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4,30(2):95-96.

[3] 滕薇, 常全胜. 三叉神经痛97例临床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6,19(19):114-115.

[4] 黄碧莹, 王帅, 林森, 等. 特异性射频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第Ⅱ支的临床研究[J].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31(11):696-698.

[5] 李可兴, 刘坤, 陈敏洁, 等. CT定位下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分析[J]. 中国伤残医学, 2014,22(4):33-35.

1006-6586(2017)10-0049-02

R745.11

A

2017-04-19

黄万永,主治医师,研究方向:颅脑创伤;向涛,研究方向:颅脑外伤。

猜你喜欢

三叉神经痛温控射频
难以忍受的疼痛——三叉神经痛
基于小型化的功放单元和温控箱结构及散热设计
5G OTA射频测试系统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三叉神经痛
关于射频前端芯片研发与管理模式的思考
带你了解“天下第一痛”
ALLESS转动天线射频旋转维护与改造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光学微球腔温控封装平台设计方法
一种一阶延迟惯性环节温控系统优化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