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双循环”模式的课程开发研究与实践

2017-07-29潘志安沈平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7年12期
关键词:系统化双循环岗位

潘志安 沈平

摘要:高职院校IT类专业存在案例和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不能系统对接、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和岗位需求的变化、课堂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并未有机融合、配套教材缺乏等问题。“双循环”模式的课程开发,在理念上将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从开环变成闭环,在流程上“每门课程小循环、课程体系大循环”,丰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论,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有效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实际应用效果良好。

關键词:“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八步递进”教学模式;情境化教材;“八环节”教材单元结构;工作过程系统化

高职教育面对逻辑思维较弱而形象思维较强的群体,宏观上需要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微观上需要打破原有“学科完整”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并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尽管高职院校IT类专业已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但依然存在案例和项目与实际工作任务不能系统对接、教学内容跟不上技术和岗位需求的变化、课堂上理论与实践教学并未有机融合、配套教材缺乏等问题。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改革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尝试,是凸显行动体系的重构过程,课程开发要动态适应技术和岗位需求的不断变化,尤其是技术发展很快且侧重抽象逻辑思维的rr类专业,因此高职院校在IT类专业中实施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具有很大的挑战性,需要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

1课程建设中的主要问题

1)解决了课程开发与时俱进的问题,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时效性。

按照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进行课程开发的实践中,从职业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转化并非一蹴而就。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岗位能力需求在不断变化,进而对教学标准是否合理、教学内容是否恰当、能力培养与岗位需求是否对接等都要进行教学试验和客观评估,从而进行更新、改进和完善。

2)解决了“教学做评”有机融合的问题,提升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IT类课程的教学,“教学做评”并未有机融合,表现在:教学过程因教师而异具有随机性、忽视了案例和项目实施的策略层面、知识和技能点没有合理融入教学环节、教材与教学模式不匹配等方面。

3)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工作岗位能力需求的适应性,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Linux操作系统应用》等课程的教学内容,或者是着眼于技术本身而不是着眼于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技能,或者是项目和案例来源于主观而不是岗位工作,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脱节。

2解决问题的方法

1)提炼并实施“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与时俱进。

项目组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进行创新,提出“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基本思路:在一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开发之后,经过教学试验,认真收集主讲教师、学生、质量诊断专家、课程开发专家、行业企业专家等多方意见,结合新技术应用带来的岗位需求变化,科学评估教学效果并提出修改方案,然后进行下一轮课程开发,从而更新、优化和完善教学设计,不断开发出既适合工作岗位需求,又便于组织教学,同时也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课程。

这样在迭代更新中使课程开发实现优化与技术更新,课程标准切实有效,教学内容满足岗位需求,提高了课程开发的质量和时效性。

2)提出并实施“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研制“八环节”单元结构的情境化教材,“教学做评”有机融合。

“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用八个步骤将教学过程进行了规范和明晰,每个教学单元都围绕“任务描述”的情境化任务来展开,“任务实施流程”是完成任务的策略,“相关资讯”是完成任务所需具备的前导知识,“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中会运用有关知识和技能,“任务检测”检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质,“知识与技能拓展”“操作与练习”扩充知识与技能的量。该模式思路清晰,理念先进,实现了“教学做评”有机融合,“任务实施流程”进行策略层面的教学;“相关资讯”“任务实施”“知识与技能拓展”对知识与技能的分布做出了合理规划与安排,有利于行动导向教学。

将理论与实践良好整合的教材是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基础和保障。与“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相匹配,本项目开发的情境化教材采用“八环节”单元结构,完美匹配并强化了“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的运用,“用户体验良好”——教来顺手学来顺心,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3)实施“跟岗式”企业调查与校企合作,教学内容体现工作内容,教学过程展现工作过程。

通过访谈式和“跟岗式”相结合的企业调查,与中兴通讯、华为等知名企业合作,对“Linux服务器管理员”等典型工作岗位进行深人调查,得出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并进行整合归并,然后遵循认知学习规律和职业能力培养规律进一步序化教学内容,再根据教学论原则进行处理,形成实现教学论目标的情境化案例,这些案例既源于工作又高于工作,是序化的、适合教学的案例。

通过企业调查与校企合作,最终把企业岗位需求转化成符合教学论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与企业岗位能力需求的良好对接,使毕业生能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3研究与实践的成果

1)提出了“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丰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理论。

该模式简述为“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教学试验-再开发”——每门课程小循环、课程体系大循环。它主要包括10个环节:“跟岗式”企业调查;头脑风暴会议;教学设计;教学试验;集体研讨和优化;教学实施与反馈;更新技术内容;课程小循环;情境化教材开发;课程体系大循环。

课程开发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优化更新,“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能提升课程开发的时效性,让课程开发紧跟技术更新、行业发展与岗位能力需求变化,丰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论,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2)锤炼了理实一体化的“八步递进”教学模式,提升了课堂实效。

依据“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要求,采用“八步递进”教学模式,每堂课均包含①做什么(任务描述)、②怎么做(任务实施流程)、③能做吗(相关资讯)、④准备好了吗(任务准备)、⑤跟我做(任务实施)、⑥成功了吗(任务检测)、⑦够用了吗(知识与技能拓展)、⑧掌握了吗(操作与练习)这八个部分。

“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符合“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要求,实现了“教学做评”的有机深度融合,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认知学习规律,教学过程展现工作过程、培养岗位能力,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实效性。

3)凝练了情境化教材的“八环节”单元结构。

情境化教材的“八环节”单元结构,每个教学单元包含“任务描述”、“任务实施流程”、“相关资讯”、“任务准备”、“任务实施”、“任务检测”、“知识与技能拓展”、“任务总结”八环节。

这种教材结构与“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相匹配,促进了“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的运用,强化了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组织和实施;

这种教材结构遵循行动策略,符合IT技术的习得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易学易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课后自主学习,还有利于开放式学习。适合高职教学、企业技术培训和不同人群自学。

4成果的创新点

1)开发模式创新:“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提高了开发时效性和课程实用性。

本成果率先提炼和实施的“双循环”课程开发模式,在理念上将课程开发的基本路径从开环变成闭环,在流程上提出“每门课程小循环、课程体系大循环”,丰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理论,具有很好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提升了开发的时效性和课程的实用性,让课程开发紧跟行业发展与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2)教学模式创新:“八步递进”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课堂实效陛。

本成果率先提出和实施的“八步递进”教学模式,符合“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原则要求,对一些文献中介绍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在教学环节和流程上进行了整合、完善和创新,重视了策略层面的教学,合理规划和安排了知识与技能的分布,实现了“教学做评”的深度融合,符合高职学生特点和认知学习规律,教学过程展现工作过程、培养岗位能力,体现了职业性,提升了教学效率和课堂教学实效性。

3)教材结构创新:“八环节”教材单元结构,增强了教材的实践性和易用性。

该结构不仅匹配和保障了课堂教学模式,而且遵循行动策略,教学内容以作为中心,活动性与实践性很强,符合IT技术的习得特点和高职教育规律,易学易用,是教材也可以说是实践指导书,既有利于课堂教学,又便于课后自主学习,还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配套有利于开放式学习。适合高职教学、企业技术培训和不同人群自学等。

5结束语

高职“双循环”模式的课程开发,運用于湖北职业技术学院《Linux操作系统应用》、《UML与Rose建模应用》、《平面图像设计》等课程开发,有效地解决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任务的对接不紧、教授技术滞后与岗位需求变化、配套教材缺乏等问题,实现了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猜你喜欢

系统化双循环岗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