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思维更深处漫行

2017-07-29窦旭苑

创新时代 2017年7期
关键词:自然段恐龙语文课

窦旭苑

近日,参加一学校的邀约听课,语文、数学教师同听一节语文课,课后,参与听课的数学教师问我们:“这节语文课,老师一直在讲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悟,这位老师究竟要教什么?孩子的思维训练在何处?”

那位教师的一番话,引起了在座语文教师的思考。回顾以往听过的很多语文课,大家似乎都在做着一件事—读课文,读完以后谈感悟。难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语文课?难道语文课真的只是感性的?如果语文课真的只剩下了读课文、谈感想,那么学生在语文课上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有感于这次听课,笔者不停地思考,想起钱正权老师说的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读过之后,说感想,然后付诸于有声朗读!这样充其量只是阅读,而不是阅读教学。”

那究竟什么才是阅读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关键。它是集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的表达、思维分析和创新思维、写作、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等教学指导于一体的重要教学过程。”

课程标准的描述让人豁然开朗。读课文、谈感想,这并不是真正的阅读教学。真正的阅读教学同样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因为思维活动能帮助我们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能让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联通新舊知识,打开思维的广度

“某一思想只有在它构成一个人已有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他领会或理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中西方关于新旧知识联系的名言,深刻地阐释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是呈螺旋上升式的,每一年段的相关知识点之间有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换言之,每一册教材,每一个知识点之间都存在关联,随着年级的升高,旧知识就成了新知识的基石,新知识也就成为旧知识的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当学生在学习新知时,如果能引导他们拓宽思维的广度,适当联系旧知,学会迁移运用,必将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

如苏教版六年级《我们爱你啊,中国》一文,这是一首现代诗,其中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祖国壮丽的山河。诗句工整,定语后置,突出了桂林山水、杭州西湖、黄山庐山、长江黄河的特点。

关于这些景点,有的学生并不熟悉,如何让学生理解这些景物的特点,理解词语的意思呢?

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打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如“杭州西湖的浓妆淡抹”,在教学时,我们可以抓住“浓妆淡抹”这个词,引导学生想一想:(1)浓妆淡抹是什么意思?(浓艳和淡雅的装扮)(2)同一个景点,怎么会有浓艳和淡雅两种不同的装扮呢?然后结合五年级时所学的古诗两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雨天、晴天时西湖的不同美景,再结合《饮湖上初晴后雨》,真正理解“浓妆淡抹”的含义。

再如“黄山、庐山的云雾缥缈”,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想象云雾缥缈的样子,然后结合苏教版三年级《庐山的云雾》中相关的语句:“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真正理解“缥缈”的含义—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知,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激发了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利用迁移类推获取新知,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总之,“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把握好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顺利开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打破篇章界限,加强思维的深度

语文学科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每一个单元的每篇课文、每个练习中都蕴含着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如果在教学中能打破篇章的界限,让相关的知识点、能力点等共同因素进行有效集结,则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思维,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以苏教版五年级第四单元《在大海中永生》《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艾滋病小斗士》为例,教材对该单元的主题定义为“无私奉献”。这样的人文精神的主题,我们该怎么教?又该教什么?曾听过这样两节语文课《景物亦传情》《语言也优美》,教师将这一单元教材进行了整合。

教师就几篇课文并列分析其差异,并根据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具体需要和可能,对课文的广度、深度、难度进行恰当的取舍,增强了三篇课文的横向联系,从而确定教学重点。

《语言也优美》这一课,教师针对文中的“语言”,逐篇分析剧中的人物语言,并抓住语言描写中数量“多少”的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语言描写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运用得巧妙。

执教《景物亦传情》的教师则针对“景物描写”这一点,通过抓住这些典型语言信息,抓住其中“一悲一喜”的对比,启迪学生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让学生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了解景物描写在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这样的比较、分析,铺展了思维空间,提供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呈现给大家的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美。

“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打破篇章的界限,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如此编排单元内容的意图,发现其中的奥秘,从而培养其主动学习、主动思考的能力,同时,使课文与课文间零散、杂乱的语文知识能力有一个系统、综合、全面的呈现,从而使语文训练的重点更为突出、目标更为明确,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学会迁移运用,提升思维的高度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所谓“举一反三”,其实就是学习的迁移。

那么如何用好语文教材的例子呢?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学会迁移运用的能力。但是学会迁移运用需要一定的思维能力,需要站到一定的思维高度。

因此,我们需要扎实课堂教学,认真研读教材,提炼核心训练点,并在教学中关注学法指导;丰富课后延伸,在课外阅读、习作中,关注习得方法的运用情况,并加以点拨,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如苏教版三年级《恐龙》一文,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恐龙的种类多、形态千奇百怪。

在教学中,教师在第二自然段教学时,抓住“形态千奇百怪”进行详细指导:首先,圈一圈恐龙的名字,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它们那奇怪的样子。然后,抓住“雷龙、梁龙、剑龙、三角龙”的特点,了解作者是怎么把它们奇怪的样子写具体、写生动的,相机了解“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在进行第三自然段教学时,教师先对第二自然段的学法进行了小结:同学们,刚才在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们认识了四种恐龙,知道了恐龙的样子,并抓住句子,知道作者通过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写出了恐龙样子的千奇百怪。然后提出了迁移自学的要求: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①找一找这一自然段中恐龙的名字;②读一读句子,找出描写这种恐龙特点的词语;③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用了怎样的说明方法。

在学完第二、三自然段后,可以进行写法的迁移。出示“甲龙”的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抓住甲龙的特点,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甲龙的样子写具体。

李维鼎在《语文言意论》中指出,“学习运用语言文字只有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活动中去实施。”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正是如此,关注了文体的特点,进行学法、写法的迁移。如果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能经常关注这样的迁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定能提升,思维的高度也能得到提高。

“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力量无边的人。”让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的培养,向思维更深处漫行。

猜你喜欢

自然段恐龙语文课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秋天
语文课应该培养什么?
恐龙跑的快吗?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美丽的秋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