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拾起成都文化精神的根、魂、品、韵

2017-07-29仁仕

新城乡 2017年7期
关键词:天府成都精神

仁仕

天府文化精神及天府建设规划,必须从天府之国的实际出发,真正成为令人向往,来了就不想走的国际田园城市

中共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在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生动实践中,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努力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要打造自己的城市精神,外树形象,内聚人心,让天府文化成为彰显成都魅力的一面旗帜,让城市闪耀人文光辉。这一重大决策,抓住了城市建设的核心问题,意义重大,振奋人心。

用什么样的文化理念建设城市,建设成都,是一个十分现实,涉及成都千万民众,影响天府之国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党的代表会议明确提出要弘扬天府文化,打造城市精神,固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立城市之品,扬城市之韵,不仅概念新、初衷好,还提出了一些重大举措,无疑具有突破性、开创性。

弘揚天府文化,打造城市精神,一个十分重要、十分尖锐的问题,就是天府文化精神究竟是什么?其核心和内涵何在?什么是我们城市的根、魂、品、韵?我们究竟要赋予成都这个大都市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在操作层面上如何体现这些精神?将“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独具魅力”概括为“天府文化特质”,是否抓住了核心和根本?

巴蜀瑰宝之深厚

我以为,成都作为一个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他的城市文化精神,或曰天府文化精神,不能从概念上去演绎,只能从成都的历史和现实中去客观探索和概括,首先应该看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什么样的物质文化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

比如:成都城市自公元前311年正式建立,仅50来年后的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就率岷江两岸人民开始兴建在中国和世界水利科技史上叹为观止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从此沃野千里,水旱从人,土地肥沃,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取关中天府地位而代之,成为新的“天府之国”,不仅利被蜀中,而且为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一举世闻名的水利枢纽工程,2000多年来一直造福蜀中人民,至今仍然发挥着其无可替代的作用。没有都江堰,就没有富庶的成都平原和天府之国,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天府文化和天府精神。

比如:从“教民养蚕”的蚕丛,到“教民捕鱼”的鱼凫,再到“教民务农”的杜宇,治水的开明等,蜀人的先祖,带领蜀民一代代开拓农耕,发展经济。至春秋战国时期,蜀国先民不仅生产出了蜀锦、蜀布、茶叶、枸酱、瓷器和铁器,还发明了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纺织技术,成了我国丝绸纺织业生产和贸易的中心之一;成都亦自秦汉始,就是名闻迩尔的“锦官城”。到了隋唐时期,成都同扬州齐名,成为全国最繁华、史称“杨一益二”的工商业城市。

比如:早在1000年前的五代时期,成都就始建了先后为“前蜀”“后蜀”王宫的“皇城”。“皇城”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周长2.5公里,面积38公顷多,整幢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相继建有承运门、承运殿、端礼殿、昭明殿等,殿阁楼台、金碧辉煌;“皇城”还修有护城河(御河)、金水桥。其虽为府,却俨然有皇家气派,可与北京故宫相媲美,却比故宫至少早建成四百年,其规划设计之精妙、长远,远为现在所不及。在此基础上,成都历代先民还将成都建成了一个河流纵横、繁花似锦、舟桥相辉、绿树成荫的绿色、生态之城。论水,除府河、南河环抱外,还有御河、金河、连接御河和金河的小河,以及水碾河、浣花溪。从唐宋直到近代,现在的青羊宫一带,更是“家家流水,户户炊烟”,十足的水城相融。论花,五代时成都即因遍植芙蓉花而得名“芙蓉城”。千百年来,成都许多街道由于种植不同花木而各有特色,诸如留传至今的梨花街、桂花巷、荷花池、莲花池、泡桐树、双槐树、柳荫街等街名,足令人感受到当年成都花城交融、绿树成荫的景象。杜甫诗谓“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更把一座花丛锦簇的成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至于历代文人墨客所咏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玉垒浮云西来,锦江碧波东去”等诗句,更把古人打造成都注重水城相融、山水相衬、田(园)城相连、绿色生态的指导思想诗化地表达了出来。

比如:面对崇山峻岭、悬崖绝壁,蜀人先民还一代代不惧艰险,开拓出多条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包括始于先秦、盛于汉唐的丝绸之路和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二战后期最为兴盛的茶马古道,直接同成都相关的丝绸之路河南道和南丝绸之路,更使成都成为丝路上的重要产品之地和中转重镇,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多功能通道,也使得成都早在汉代之前就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性都市。

至于蜀地千百年来辈出的圣贤、伟人,包括西汉早期著名道学家、思想家严君平,西汉太守文翁,“汉代两司马”之一、与大史学家史马迁齐名的一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西汉后期一代大儒扬雄等等,以及他们给后人留下的煌煌巨著、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包括“金沙遗址”“文翁石室”,曾领中国一代风气之先的皇家翰林书画院、音乐歌舞,发行于北宋前期的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等等,更让蜀人世代引为骄傲。

来了就不想走的国际田园城市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承天府文化精神,至少可以包含这样一些内涵,比如为民啼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奉献精神;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子孙后代的责任担当精神;敢为人先,打造陆上丝路、水上航运,成就一代锦城、一代芙蓉城的开拓创新精神;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注重仁义忠信的人本精神;破除迷信,崇尚科学的求实精神:注重文化艺术,打造艺术成都、音乐成都,敢领一代风气之先的文化精神;以及历代蜀人豁达乐观、和谐共处、宽厚包容、风气淳朴、追求悠适机趣的人文精神,等等。

成都文化的根是什么?是蜀民赖以乐耕其中、水旱不饥的千里沃土,是令世界无限欣羡、独具风情的美丽田园,是从青羊宫到浣花溪连续不断的梅花、芙蓉,是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早就博得“杨一益二”,富甲寰中的锦官城、丝绸之路的发祥地。我们需要留住的,应该是这样的根,而不仅仅是古蜀文化遗址、工业文明遗址、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里、古镇、古村落、古建筑等等,不仅仅是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传承成都故事和民风民俗。因为离开了根本的根脉,其他都只是形式和记忆。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开拓开发,但这种开拓开发,是能让亿万蜀民继续乐在其中生产生活、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和良好业态,是让他们充满希望和憧憬的家园守望,是造福于当代和子孙后代的民生依归。我们的城市,既要留下蜀民根的记忆,更要留下蜀民快乐工作和生活的民生基础。我们的农村,要成为保得住田地、保得住农民,使这里生态环境优于城市,又能享受到类似城市文明的农村。要使成都真正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来了真正不想走的城市和乡村,而不是导民享受,掏其钱包,使他们经常处于为了享受、为了挣钱惶恐奔波之境地。忘记了这个根,我们很可能使这发展开发之地,都成为钢筋混凝土之林,成为子孙后代的一大伤痛和桎梏。

与此相联系,我们城市的魂是什么?就是“子规夜半犹啼血”,爱民、教民、亲民、导民、与民乐业、为民服务的人民情怀;就是想民所想、忧民所忧、解民所困,积民之智、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切实建设更加美好的民生担当;就是为官有为、造福当代和子孙后代的开拓开放精神;就是为官为公,不谋私利、舍私利公的精神,也就是当代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所应有的理想追求、价值观念、精神情操和犧牲奉献精神,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指导下的改革创新精神。要以这些精神教育、引导我们的干部、群众,特别是“关键少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凝聚团结奋进的共同价值追求,铸造具有天府历史、天府风格、天府特色、天府精神与我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统一、相融合的城市之魂。

我们城市的品,就应当以根为前提,以魂为引领,牢牢把握自身优势,体现城乡一体、城乡融合、城乡相铺相成、互利互荣、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建设思路,在城乡开发出可供持续发展的特品、精品及模式。既不只关注城市,去摊大饼、打造一个接一个没有产业支撑的文创集聚区和文创产业带,也不是单纯地以城化村,忽视“三农”,忽视有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而是在合理布局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以极大精力,加强新模式新农村建设的力度,实现一地一品、一地多品,使天府农村同过去一样,成为天府建设的骄傲。

而我们城市的韵,就是弘扬历代蜀人豁达乐观、和谐共处、宽厚包容、风气淳朴的人文精神,在富足生活、美好心情之下,继续表现出来的优越、悠闲、满足、自信和乐观幽默、宽厚包容,就是茶话桑麻、丝竹乐舞、高谈阔论、清风明月。

总之,天府文化精神及天府建设规划,必须从天府之国的实际出发,认真体现城水相融,城山相亲,水山相衬,今古相谐,城镇相辉,城乡相补,绿色生态,优美有韵,宜业宜居宜游宜养,真正成为令人向往,来了就不想走的国际田园城市。

传扬成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文化精神,现在已经破了题。相对于一度的忽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做好这篇大文章,还需要广积民智,虚心请教有识见的历史文化学者和老中青实际工作者,通过开展调研、问计野贤,举办论坛、讲座、展览展示等多种活动,既形成共识,又引导舆论,使天府文化精神呼之而出,站得住,立得稳,能量正,立意新,上合中央精神,下得最大共识,成为成都人的骄傲,成为成都城市文化精神的广告词、地名标。

猜你喜欢

天府成都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穿过成都去看你
拿出精神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成都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