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乐府诗与乐府诗歌的影响

2017-07-29施颖颖

艺术评鉴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乐府诗乐府艺术特色

施颖颖

摘要:在当今流传久远的音乐行政机关中,乐府作为一个广为人知的存在,随着汉乐府诗歌在后世的传唱,激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根据当今考古界的发现,学术界现在已经统一了乐府的首创来源于秦朝。作为管理音乐的机构,在秦朝灭亡之后,于西汉重新建立,并且采用了秦时的命名。西汉武帝在位时正式确立了乐府地位,各地民间音乐以及读书人的诗歌被作为乐府的重点目标进行了收藏,集中在一起被称为乐府诗进行再创作和音乐演唱及演奏等。本文主要介绍乐府的发展,乐府诗歌的类别、赏析以及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乐府 乐府诗 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12-0027-03

一、乐府的由来及乐府诗

学术界关于乐府诗由谁首创这件事在近几年已然是无甚争议,史书中记录的史实可以窥见:我们现在称之为汉乐府的“乐府”早在秦始皇时期便有规模,“太乐”和“乐府”作为两大音乐管理机构,同样的属于皇家内廷来控制着,《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详细的记载了这这段历史,而且被命名为“乐府钟”的考古发现在始皇陵出土,发掘时间为1977年,“乐府钟”的材质为错银。

当然关于乐府的由来问题,不仅仅是当今,在历史上不少名人雅士也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解读,且同样有理有据,首要的解读证据便是古书典籍上记载的乐府的创立时间。梁代文学家刘勰、唐朝的颜师古﹑宋代的郑樵这些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文豪,耿耿于怀这个来源很多年,引经据典各种反驳对立派系的论述。这里要提一下,之前这几人全部为坚定的汉代立乐府派,最有力的证据便是汉代历史书,在其中的《礼乐志》一篇中,有这么一段文字:“至武帝……乃立乐府,采诗夜诵”,于是这帮子“大家”便把“乃立乐府”称之为乐府诗当代創建的。当然自古有正就有反。我们的文学家中坚定的秦立派,应麟﹑清何焯勇敢的挺起了他们挺拔的身躯,站在了战斗的第一线。我们可以看见这二人照着人家汉惠帝时期的史书,以此为据点打响了于汉立派口舌之争。

从今日来看,谁先创立的乐府其实并没有那么纠结,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出处《史记》于《与新书》,在这两本书籍中明确记录了在汉代以前的“乐府”字样。

今人普遍已经认同秦首先抢注了“乐府”这个“商标”,然后灭国之后,汉武帝即位之后,觉得这个机构还不错,于是就又搞出了一个名为“乐府”的存在,也就是我们史书所称的汉承秦制;所以这样看来汉朝这里的乐府,应该说是为乐府的继承与发展,不仅完整的保留了乐府之名,同时还在秦朝的基础上对其规模进行扩大。这里又不得不提起现代的一门科学——考古学,正是由于考古学的不断发展,我们才能在现在如此确切的说着是秦朝就有的乐府,之前提到秦立派的大家们用古籍为证,那么在1976年以后,当我们从始皇陵区拿出错金铭文雕刻:“乐府”二字的古钟的那一天,汉立派的大家显然是要哭晕在厕所。进一步肯定秦代乐府这一史实的又一考古文物是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仿佛是要把这个谜题在旧的世纪早点解决一般,位于西安的秦代遗址里,我们再次发掘出了关于乐府创立的文物证据封泥一枚,于是在新的世纪中,关于乐府始于秦朝而非汉武帝时期显然是被人盖棺定论了,除非将来我们的考古发现中能出现什么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否则这个论点将持续很长一段时期。

在当代流传的“乐府诗”中由于年代久远而且当时收录之时很多人还没有著作权这种意识,我们往往发现了许多很好的诗句,但是却无缘得知其真正的作者,又因之收集在乐府这个庞大的机构之中,后世人就把他们制谱收藏的诗歌统一叫作乐府诗,又称之为乐府。而且由于我们的祖辈都喜欢对先辈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播,等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到了唐代,这个诗歌高度繁荣,政治经济也极度发达的朝代,他们开发出了一种新的玩法。将这些被历史遗忘掉“曲调”的诗歌,选出经典作为文人骚客之间进行文学创作的模板,而且“好玩好学”的唐人还玩出了新花样,各个大文豪大诗人都竞相“开发”,用以抒发情感如《塞上曲》《关山月》等,还有的诗人,约着三两好友出游,用乐府题材记事,用来反映自身生活的现实。这些诗歌由于并没有其他格律诗歌严谨的韵律要求反而受到了追捧,到现今唐代仿写的乐府题材的古体诗也是唐代诗歌里璀璨的一颗明珠。

二、乐府诗歌

(一)乐府诗的分类

我们都知道文化传承才是最难得的,书籍尤其是古书古诗想要留名,就必须要在“学术”或者专门的历史记载的书籍中占据位置。而乐府诗歌中便了138首民歌采用了后一种路子,汉代最正统的史书《汉书》。138篇汉代民歌,这个数字让人想起了另外一个脍炙人口的“民歌”国风。可怕的是“国风”包含的国家有15个,而这里收录的却仅仅只有西汉的乐府民歌。虽然在传承的过程中出现误差,只有不过40首真正留给世人,但还是令人惊异。

留存的汉乐府诗歌主要是“相和”“鼓吹”和“杂曲”三类,不管是从文学还是音乐上赏析这三类诗歌类型,它们都是春兰秋菊各有千秋,十分具有自身特色。相和也就是被当今称为“相和大曲”的音乐类型。是指用多人演唱配合形成一种圆润的音乐风格的一种民间的歌曲演唱的方式,适合于笛子等丝竹乐器相和。武帝时期汉朝几次对抗北方匈奴民族,所以鼓吹则是流传进了汉朝,作为汉朝音乐的新发展,用在的鼓舞军队士气上,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剩下的杂曲则和与前两种相比没有优势,身为声调失传的杂牌,又占据着一部分的位置,虽然是晚期作品但是汉乐府民歌对文人的影响也可见一斑。

(二)乐府诗歌的赏析

中国文学传统就只有《诗经》《楚辞》两类,一走现实一来浪漫。而汉乐府诗歌传承的便是《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作者从自身的心路历程和现实经历出发,加以艺术加工和主题明确或表达爱情的美好,或控诉社会贫富不均或讨论生老病死,最后得以成篇。越是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抑或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已经发生过的事件,就越是可以吸引作者们创作的激情,仿佛这些平淡无奇的小事就是他们的“缪斯”。也正是因为乐府诗的作者关注的问题都是和人民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没有什么超出范围的“特例”,这样用最真实的笔触描绘出来的乡土人情和喜怒哀乐,以及对人生梦想和死生的看法,才流传至今。不同身份背景的作者创作出来的诗歌,自然也包涵了整个社会各个不同的阶层,他们的笔触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深入着,将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以及因为这样的差距造成的悲剧一一在诗歌中进行了反映。

穷人不管在什么时代都应该是文学创作的主题对象,在乐府诗歌中的《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三篇便是用来描绘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他们贫穷凄惨的生活,这种底层的呼喊如果不通过文学作品表现,往往根本就没有任何人知道,历史也不会在乎几个小人物的生死。“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所以我们的男主只好被迫无奈的走上了反抗之路,倚靠着手中的剑希望为自己得来一份生存的机会。在《病妇行》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一个重病缠身是妇人,最后感知到了自己的死亡,将自己的孩子交付给丈夫,她不想离开她心爱的孩子,可是她今生已经无法再照料他了。可是没想到的是在她死后,为了养活孩子,丈夫唯有独自出行外出乞讨,而孩子只能在家中痛哭着呼喊再也不会拥抱他的母亲。

乐府诗歌并没有使用太多华丽的修辞手法,仅仅用白描的写作笔法来向读者解释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是如何忍受生活带给他们的痛苦。在金钱上他们贫穷如斯,在工作上他们辛勤的劳作,不仅艰难而且难以给自己和家人带来温饱的收入,乐府诗在描写上加入了主题人物的交流和溝通、针对面临的困境而产生的行动,以及偶尔恰到好处的内心独白,这些细节淋漓尽致的将主人公的哀伤之情和痛苦的煎熬一一表现出来。在《东门行》里,外出乞讨的男主人公面临命运的选择,无奈之下只能作出决定,与妻儿老小别离,最令人难忘的场景便是男女主人公关于死生选择的交谈。

三、乐府诗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性是乐府诗最大的特点

乐府诗歌记录的内容都是随机的,所以当时作者所见所闻就会成为他的创作素材。从《诗经》开始,现实主义作品大多包含了叙事成分,但是在《诗经》中这种叙事性质其实只是无意识的一种运用,整个故事没有一个固定的中心和完整的故事线。但是这些问题在乐府诗中已经得到了改善,不仅有用一二人称描写事件经过,还有诸如《孔雀东南风》这样的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情节的作品,整个故事从起因到发展再到转折、高潮、结尾,可谓是惊喜连连。乐府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史的在叙事诗上的里程碑式的进步,代表着叙事诗已经进行到另外一个新的阶段。

(二)语言表现丰富,朴素但蕴含情感。

在乐府诗中采用了大量的对话形式用来表现各自人物的性格特质。我们可以从秦罗敷与使君的聊天中看出女主人公聪慧敏锐的特质。加以对比汉乐府之前的文学作品,这一特质则更加显眼无比。同时对于各个不同性格的人物会有怎样的行为表现,乐府诗歌的作者也很是下了几分功夫,每个人物均是言行合一的,没有出现那种言行不一之人。“斜柯西北眄”写出了“夫婿”的怀疑与不信任。“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将临死的妇女深沉的的母爱跃然纸上。胡应麟曾说:“汉乐府歌谣,采摭闾净,非由润色;然而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近而能远,天下至文,靡以过之!”(《诗薮》卷一),说的正是乐府诗歌的主题特色,一方面作者只是将周围的所见所感记录下来,而且很多诗歌的主人公原型就是作者本人,这就激起了读者的共鸣。另一方面作者与读者之间有着共同的境遇与生活感受,情感上自然也容易融合。

汉乐府诗歌继承和发扬着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使之由此开始发展成为延续未断的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创作活力的传统。对后世诗歌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巨大影响。在这种精神的滋养下,历代文人骚客积极在现实主义这条道路上踽踽前行,不断创新,才有了后世闻名于世的唐代诗圣杜甫等在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传奇人物的涌现。

参考文献:

[1]唐文.原来诗经可以这样读[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

[2]周振甫译注.诗经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郭茂倩编.乐府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5.

猜你喜欢

乐府诗乐府艺术特色
乐府诗
乐府—清平调之二
汉乐府古辞在唐代的传播
汉武帝立乐府之辨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琅琊榜》浅评
田名瑜写景诗的艺术特色
论吴国伦的乐府诗创作
汉代乐府咏史诗探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