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80年代的武大人

2017-07-29

中国慈善家 2017年6期
关键词:蔡元培武汉大学母校

中国位处塔尖的高校间正在进行一场别样的“竞争”,这场“竞争”关乎校友的掘金能力及其对财富归宿的处理,各高校的教育基金会为此不得不开始适应忙碌而繁重的工作节奏。校友们的捐赠纪录往往在各高校举行校庆之时在人们的惊叹中一次次被打破,同时亦燃起观者更多的猜想和期待。毫无疑问,对于高校而言,这是一张极具美誉度的名片,它意味着高校的一种令人赞赏的人才培养能力—造富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在当下的中国,这一点极具吸引力。

对于这股潮流的冒头,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是,成长于70年代末和80年代的那拨大学生,如今已完成财富积累,开始思考财富的归宿等终极问题。

回望这一拨人最好的年华所交付的八十年代,也许便能够真正明白,他们成为今天的社会中坚,他们今天对于财富归宿的思考和选择,并非偶然。

关于那个短暂、浪漫而又激越的年代,北大教授陈平原说,“很值得怀念”。整个国家在经历低谷后,百废待举,“那一代人,普遍有一点理想主义,使命感、英雄主义、浪漫激情,还有一点‘时不我待,或者‘知其不可而为之。”

在一股股喷薄而出的力量里,武汉大学无疑为其时高校之翘楚。有说法称,武大是80年代中国的小深圳。“那是武大最有活力的一段时期,”很多80年代毕业于这所百年名校的学子多年后仍对此念念不忘,并感恩和骄傲于,他们曾经拥有过一个名叫刘道玉的校长。

刘道玉最崇拜两个人,一为蔡元培,二为马寅初。蔡元培提出的大学独立、学术民主、自由的办学理念,是世界各著名大学办学之通则;马寅初因《新人口论》挨批后写了一份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

1981年—1988年,在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期间,刘道玉推动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改革,确立“学生是主体”的观念,领风气之先,拉开了中国高教改革的序幕,被誉为“武大的蔡元培”。

在当时的武大,学生可以转系转专业,文理科可以互转,校外的也可以转入,北大、上海同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武汉医学院等校都有学生转到武大。“我们的学术水平和师资力量不一定赶得上他们,但为什么这些学生向往武汉大学呢?就是因为我们比较自由民主的学术环境、尊重学生志趣的气氛。”

武大的开放包容注入了当年武大学子的基因,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

理解了这一背景,也许能够从一个角度理解武大校友的母校情结,理解武大从2015年起连续三年位居中国高校校友捐赠排行榜季军的原因,理解本期封面所呈现的五位武大校友企业家的人生走向。武汉大学是他们的精神故乡,他们受其滋养,携家国梦想而出,几经淬炼,终有所成,反哺回归,似是一条必然之途。

在西方,校友被譽为“大学取之不尽的金矿”,能够持续为大学提供支持,包括物质的、人文的。那些既认同个人的成功与母校有很大的关系,又愿意采取某种方式回馈母校的校友被称为“支持型校友”。在中国,“支持型校友”开始露头,未来可期。它意味着大学和校友之间情感的联结、共识的达成、对大学的共同创造,意味着,文化的传承和递进。

猜你喜欢

蔡元培武汉大学母校
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告别母校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母校情
亲爱的母校,你还好吗?
蔡元培的气度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