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恒的雕塑

2017-07-28付强窦超

轻兵器 2017年13期
关键词:重机枪冲锋枪反坦克

付强+窦超

影片内容概要

从影片的故事性来说,《潘菲洛夫28勇士》一片并不具备曲折的故事情节,其整个内容架构呈现极其明显的直线性特点,可以说就是展现了一支苏军步兵连队在上级编成内进行防御作战,最后以极其惨重的代价阻滞了强大德军的攻势,为最后在莫斯科城下挡住德军的进攻起到了应有的作用。

影片开始,以克拉奇科夫为政治指导员的一个苏军步兵连——4连,正在紧张地准备战前工作。他们以就便器材制作了木制坦克模型,进行反坦克训练。接着,他们就受领了在师的编成内于沃洛克拉姆斯克地域进行防御作战的任务,以阻止德军向莫斯科西北方向进行迂回。4连受命在一个两侧都是树林的狭窄通道内阻击德军。他们利用暗夜掩护构筑了很好的堑壕体系,并且制作了伪装的假火炮,用于吸引德军火力。配属给该连的2门45mm反坦克炮被部署在阵地左前方树林内,1挺重机枪则位于阵地右前方树林边缘处。苏军严阵以待,准备抵抗武装到牙齿的德军。

影片中的苏军反坦克步枪组

天亮之后,德军开始用重炮进行炮火准备,将苏军设置的假目标击毁,但并未对苏军的堑壕造成大的损伤。随后,德军的步坦混合部队开始发动进攻。他们很快遭到苏军步机枪火力和反坦克炮的猛烈打击,在遭到部分损失之后被迫退却。通过第一次攻击,德军发现了苏军反坦克炮阵地和堑壕的真实位置。经过再一次的炮火准备,德军又一次发动了进攻。此时,苏军阵地因受到猛烈炮火轰击,反坦克炮只剩下1门可以使用,人员也伤亡惨重,只剩下28名官兵可以作战。在指导员克拉奇科夫的鼓舞下,这些官兵使用仅有的2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雷和燃烧瓶与德军进行殊死搏斗。随着最后一门反坦克炮被击毁,部署在右侧的重机枪也被德军坦克击中,苏军的战场形势陷入了极为险恶的境地。但战士们并没有放弃抵抗,他们相信:“俄罗斯虽大但已无处可退,背后就是莫斯科!”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继续抗击德军的装甲部队。

苏军反坦克步枪副射手在给射手指示目标

随着战斗的进行,苏军弹药已经消耗殆尽,人员也只剩下很少的几个人,他们做好了与德军进行最后肉搏的准备。就在德军步兵接近堑壕的时候,苏军那挺被德军坦克击中的重机枪突然复活。机枪射手从德军战斗队形一侧猛烈射击,将德军剩下的步兵全部击毙,最终打退了德军的第二次进攻。德军坦克部队指挥官在远处用望远镜看到这一切后,命令部下停止进攻。而此时4连也只剩下6名幸存者,包括指导员克拉奇科夫在内的大部分官兵都壮烈牺牲。

苏军反坦克步枪主要瞄准德军坦克观察孔等薄弱部位射击

影片中出现的RGD-33手榴弹(左)和RPG-40反坦克手榴弹

影片最后,展现潘菲洛夫28勇士形象的巨型雕塑矗立在昔日战场空旷的原野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勇士们的英勇事迹。而纪念公园内的长明火,则象征着英雄主义精神在这个民族的心目中永存。

影片中军事方面的细节

德军坦克开炮将苏军重机枪火力压制

影片《潘菲洛夫28勇士》制作极其精良,与那些耗资巨大的西方战争大片相比毫不逊色。影片中苏军士兵从打开的莫辛-纳甘步枪弹仓底部往里面装填弹药的镜头表现,让人感觉制片方对武器的细节把握十分到位。影片中最吸引眼球的是德军3号和4号坦克,其外形非常逼真,用心程度可见一斑。还有sFH18式150mm榴弹炮进行炮火准备的镜头,也给军迷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影片中其他武器装备也都非常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如M193745mm反坦克炮、M30122mm榴弹炮、PTRD-41反坦克步枪、PPD-40冲锋枪、M1905重机枪等等,以前在很多二战片中频繁出现的莫辛-纳甘M1891/30步枪、SVT-40半自动步枪、DP-27轻机枪、MG-34轻机枪、PPSh-41冲锋枪、MP-40冲锋枪、M98k步枪、TT-33手枪等也都悉数登场,多种手榴弹和燃烧瓶也在反坦克作战中表现突出。在此,本文对其中较为少见的武器型号作一介绍。

二战时期,苏联发展了两种非常重要的反坦克步枪,即PTRD-41反坦克步枪和PTRS-41反坦克步枪。出现在《潘菲洛夫28勇士》影片中的就是PTRD-41反坦克步枪。该枪采用非常简单的单发装填非自动发射方式,结构非常简单,看起来就像是枪管、枪托、枪机和扳机,外加两脚架简单组合起来一样。该枪由捷格佳廖夫设计,从1941年10月开始生产,两个月内已经装备了17688支之多,1942年的总产量更是达到了184800支。该枪发射14.5×114mm高射机枪弹,发射标准的覆铜钢被甲硬钢芯穿甲弹时,在100m距离上垂直穿甲深度约35mm;如果发射BS-41钨芯穿甲弹,在100m垂直穿甲深度为40mm。但面对装甲防护力不断增强的德军坦克,该枪只能在对其侧面进行射击时才能起到一定作用,从正面射击只能选择打观察窗等薄弱位置。影片中一辆德军坦克的驾驶员就因为观察窗被苏军反坦克步枪击穿,而被击毙。一般来说,一个PTRD-41反坦克步枪组有两名成员,一人是射手及装填手,负责射击,另一名是副射手负责跟踪及指示目标,通常副手还负责携带冲锋枪或步枪用来进行自卫。不过,影片中的PTRD-41反坦克步枪组虽然也是两名成员,但射手似乎并不负责装填弹药,是由副射手来装填枪弹并且负责指示目标的。到了战争中后期,反坦克步枪更多地用于射击坚固工事和防护力差的轻装甲目标,而不是用来打坦克,开始转变为今天看来是反器材步槍的角色。战后,反坦克步枪基本被淘汰,不再用这种武器打坦克了。

苏军士兵用M1905重机枪猛烈开火。该枪采用独创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

《潘菲洛夫28勇士》影片中苏军使用的冲锋枪大多是PPSh-41冲锋枪,但是也有一种很少见的冲锋枪出现,这就是PPD-40冲锋枪。该枪由苏联著名轻武器设计师捷格佳廖夫设计,1934年被红军正式采用,并命名为PPD-34 7.62mm冲锋枪。这种最初型号的PPD冲锋枪产量较少,主要供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边境警卫部队使用。PPD-34冲锋枪在1938年经过少许改进,改进后的型号被命名为PPD34/38冲锋枪。1940年,PPD冲锋枪的最新改进型号——PPD-40设计完成。该枪与PPD34/38冲锋枪外观上最大的区别是将后者的整体式护手改为两段式,中间是新设计的供弹具座,可以直接将弹鼓插入,不再像后者那样在弹鼓上增加与弹匣口一样的装置,这样就简化了弹鼓的结构,便于生产。虽然PPD冲锋枪一直致力于简化结构,但其结构仍然过于复杂,零部件也没有采取生产简便的冲压件,这对于一贯重视战时简化生产工艺的苏联来说并不满意。随着大量采用冲压件的PPSh41冲锋枪设计出来,PPD冲锋枪很快就被淘汰。但在战争初期装备短缺的情况下,大量PPD冲锋枪仍在部队服役,影片中出现的这种冲锋枪就是暂时留用的武器,其在片中的表现也是比较抢眼的。

M1905重机枪是俄罗斯采用德国马克沁重机枪原理生产的水冷式重机枪,长期在军队中服役。该枪与其他马克沁机枪最大的差别,是采用了俄罗斯独创的索科洛夫轮式枪架。从1914年俄军参加一战,一直到二战的苏德战场,M1905重机枪在俄/苏军中服役。M1905重机枪发射7.62×54mm M1908R凸缘枪弹,初速为860m/s,表尺射程2200m,由250发弹链供弹,理论射速为500~600發/分,含轮式枪架全枪质量为45.2kg。1943年,SG43郭留诺夫重机枪研制成功后,M1905重机枪逐步被取代。本片中,M1905重机枪发挥了很大作用,无论是切断德军步坦联系还是最后将进攻的德军步兵全部击毙,都表明其是当时苏军步兵火力的骨干武器。影片中苏军重机枪连续猛射的镜头,看得令人热血贲张。

苏德战争爆发初期,苏军严重缺乏反坦克炮等反坦克兵器,这也是当时苏军防御一再被德军突破的客观因素之一。既然没有充足的反坦克炮,那么就要找到一些代用品,因此各种反坦克手榴弹(俗称“手雷”)和燃烧瓶就成了苏军步兵手中赖以对抗德军坦克的兵器。影片中苏军步兵正是依靠这些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武器,硬是击毁了好几辆德军坦克。其中打击效果最好的当属RPG-40反坦克手榴弹。看到“RPG”一词时,读者可能立即就联想起火箭筒,实际上这一词如果直译的话应该是“手持式反坦克榴弹”的意思,并非火箭筒之意。不过,后来反坦克手榴弹被淘汰了,这一代号才成为反坦克火箭筒的代称。RPG-40反坦克手榴弹属于比较早期的反坦克武器,其并没有采用后来广泛使用的聚能破甲原理,而是单纯靠大量炸药爆炸的威力摧毁坦克,因此其体型相对较大。这种手榴弹外形就像一个铁皮罐头盒装上了一个手柄,其弹体直径为95mm,长210mm,内部装有200g TNT炸药,其引信需要在使用前装填,延时为4秒钟。因这种手榴弹装药较多,使用者投掷之后要立即隐蔽,否则就可能被自己投出的手榴弹炸伤。由于其未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破甲威力只有20~30mm,对付德军早期的3号坦克尚可胜任,而对付德军新型坦克毫无效力。因此,RPG-40反坦克手榴弹很快就被采用聚能破甲原理的RPG-43手榴弹取代,留用的也大多被用来对付坚固工事,不再作为反坦克兵器使用。

苏军士兵从壕壁弹药室内取出燃烧瓶

苏军士兵准备投掷燃烧瓶,正在引发上面的导火索

苏军士兵准备投掷燃烧瓶

影片中除了RPG-40反坦克手榴弹外,还有一种集束手榴弹也被用来对付德军坦克。实际上,这是一种士兵在战场上自己的发明,在一个手榴弹弹体上再捆上几个没有手柄的弹体,用来增强手榴弹的威力。影片的宣传海报所表现的,就是一名苏军士兵手持这样的集束手榴弹冲向德军坦克。德军在二战中也有类似的集束手榴弹。这种看起来不太正规的应急武器,往往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战场上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影片中就有苏军将集束手榴弹投到德军坦克发动机舱上面,将其炸毁的镜头。

至于燃烧瓶(也被称为“莫洛托夫鸡尾酒炸弹”)则更是一种自制武器,其结构千差万别,但总的看都由燃料、瓶体和引火装置组成,用来烧毁坦克非常有效。影片中的苏军使用上述武器打坦克时,往往是先用反坦克手榴弹使德军坦克丧失机动能力,然后再用燃烧瓶将其烧毁,甚至有一名苏军士兵把试图逃脱的德军坦克乘员踹回车内,然后把2个燃烧瓶投到车里将其连人带车一起烧毁。这是因为当时的反坦克手榴弹威力有限,虽然装药很多但没有采用聚能破甲原理而难以彻底击毁坦克,必须用燃烧瓶予以“补枪”才行。

之所以说影片制作精良,除了武器装备方面把握非常准确外,防御工事也是其中的亮点。与很多影视作品甚至是某些西方大制作影片对于防御工事往往不太重视不同,《潘菲洛夫28勇士》一片中的防御工事非常考究。从片中画面来看,苏军的防御工事是典型的野战防御工事,即是由战时构筑的土木工事组成的。由于时间紧迫,苏军只能构筑简单的堑壕体系,并没有时间构筑更为复杂的掘开式射击工事等。苏军构筑的堑壕宽度很窄,深度可以保证人员猫腰在里面进行机动,这就使得德军炮火很难击中其内部的苏军士兵。毕竟榴弹炮属于间接瞄准射击武器,其弹道弯曲的特点使其不能进行非常精确的轰击,难以直接将炮弹打到堑壕内部,依靠面杀伤打击目标。狭窄的堑壕还对反坦克作战有很大的好处。狭窄的堑壕不容易被越过的坦克压垮,其抗碾压能力要明显强过较宽的堑壕。影片中德军坦克遭到严重损失,一辆4号坦克恼羞成怒将被炸昏过去的苏军反坦克手活埋在堑壕里,但它只能采取在堑壕上方原地反复转向的方法才能压垮堑壕,证明了堑壕的抗力还是比较强的。

此外,苏军的堑壕并非一条直线,而是隔一段就有一个弯曲的角度。这是符合实战要求的,可以避免德军占领堑壕的一头后以火力威胁整条堑壕内的人员。苏军堑壕每隔一段距离就有突出的单兵射击位置,一方面提高了射手的防护力,同时也改善了狭窄的堑壕内的通行状况。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苏军在堑壕壁上构筑了防炮洞、弹药室等掩体,不使用时将弹药、燃烧瓶甚至重机枪都放入掩体或弹药室内,大大提高了人员和武器弹药在敌人火力下的生存率。

此外,影片中苏军构筑工事的顺序也非常专业。一般说来,构筑野战堑壕体系时,首先要构筑单兵射擊掩体。先挖卧射掩体,然后挖更深的跪射和立射掩体,最后将这些掩体相互挖通构成整条堑壕。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再向堑壕后方挖掘通往后方和友邻方向的交通壕,最终成为完整的堑壕体系。影片中的苏军正是按照这一顺序进行工事构筑的,他们首先按一定间隔散开,各自构筑自己的掩体,尽管画面并没有进一步展示其工事构筑情况,但可以合理地推测他们就是按照上述顺序进行工事构筑的。如此一来,就保证了苏军在短时间内构筑成一套比较完整的防御工事体系,虽然它并不能和永备防御工事相比,但却满足了苏军依托其进行有效抵抗的要求。从这一点上来说,战斗民族对于影片的专业性要求还是蛮高的。(待续)

编辑/郑双雁

猜你喜欢

重机枪冲锋枪反坦克
拉斐尔反坦克长钉导弹
反坦克火箭筒
丛林冲锋枪
当手枪遇上冲锋枪
冲锋枪创世篇
冲锋枪当自强
水冷机枪的奥秘
“反坦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