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2017-07-27谢正海

速读·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审美教育育人

摘 要:19世纪中叶西方学术涌入中国,国内各方求思求变,一些在文化学术教育方面的大家分别从文化、教育等角度思考中国未来的出路,其中涉及教育、特别是审美教育方面,有很多真知灼见的探讨。他们一方面根植于中国传统的美育,另一方面又具有现代的眼光和胸襟,为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现代美育思想;审美教育;育人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中国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艱苦奋斗与探索。尤其是文化、科技、教育等发展,一些较为开明的知识分子提出“外抗强权,内求变革”的主张,大力提倡“西学”,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随着“西学东渐”的深入,美育思想在中国也逐渐拉开了其本土化的序幕。一些开明的思想家逐渐意识到,国家要想富强,民族想要生存,必须对当前的文化和制度进行变革,必须培养新的国民。至于文化的变革首先应试应先从教育的变革入手,至此中华大地上鲜明地竖起了美育的旗帜。

梁启超是将西方美学介绍到中国的第一人,并将之与我国传统美学思想相互融合,提出“要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在论及变法之本源时,他曾说:“吾今一言以蔽之,曰:变法之根本,在育人;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之大成,在变管制。”由此可见,他不仅重视美学,更关注教育,由于对当时教育中知与识的割裂相当不满,迫切希望以情感教育来加以弥补,因此他提出了“趣味教育”即审美教育。“趣味教育”的实质是审美教育,而艺术则是培养审美教育的最佳方法与手段。梁启超将审美教育视为是趣味教育,其实已经接近了审美教育的实质,他为我国美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启蒙性的贡献。

王国维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美育思想做了进一步的拓展,在王国维看来教育的作用就是育人,而育人的最终目的是解决人生与社会的根本问题,指引人们朝更美好的未来去发展。然而由于当时社会风气败坏,人们只知道追逐名利,对国家前途和命运丧失自信心,缺乏自信和生活的动力,因而他将视角转向西方思想,试图寻求符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法。提出在国民中大兴教育,传授知识和道德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个体情感的培养。王国维在1903年《论教育之宗旨》中,明确指出“教育之宗旨”在使人“成为完全之人物而已”,而所谓“完全之人物”是指使人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他提出:“精神分三部分:智力、意志、感情是也。对此三者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智力之理想,‘美者感性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具备真、善、美三德也,欲达此理想者,兴教育之事也。教育之事亦分三部分:智育、德育、美育也。”由此可见,王国维提出的智育和德育的开展,必须以美育的实施为基础,同时他还特别强调了美育所独有的性质和作用,明确提出将审美教育列入教育之宗旨中。

继王国维之后,著名的教育家、美育家蔡元培对审美教育的研究更为深刻,蔡元培一生信奉并亲身实践“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和“美育救国”是他奉行教育救国的两条道路。在蔡元培从事教育的生涯中,其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大力倡导美育。蔡元培将审美教育定义为美感教育,或是情感陶养,认为美育的本质是“化育”,使人的情感得到净化、陶养,人格境界才能得到不断的提升,人的行为举止也因此而变得高尚起来。蔡元培主张美育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在所有的教育中,审美教育应该占主导地位,并提出著名的“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命题,之后在《新青年》第3卷第6号和《学艺》杂志第1年第2号上发表。他认为美育的目的是陶养情感,培养人纯粹的感性,从而使人们摆脱宗教迷信的束缚恢复科学理性的人生观,最终走向审美自由的道路。与此同时,蔡元培首次对美育的范围进行了拓展,他与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提出家庭美育、社会美育、学校美育等,并提出了实施美育的具体方法、途径和手段。1912年,蔡元培担任教育总长后,提出“五育”并举的方针政策,这五育分别是:军国民主教育(体育)、国民道德教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世界观教育(哲学观教育)、审美教育。他亲自参与指导美育的具体实施,由教人而育人,由人兴而至邦兴。为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与理论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巨大贡献。

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在宣传新文化运动期间,他以培养革命人为出发点,非常重视审美教育。鲁迅一贯强调艺术的“有所为”,曾指出:“艺术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人生”。由此可见,鲁迅在人与文艺的关系问题上,竭力主张文艺要为人生服务。另外,他认为艺术形象能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使欣赏者神清气爽、陶冶情操,以达到培养与陶冶人崇高情感的目的。在教育部工作期间,鲁迅对蔡元培倡导美育实践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大力支持,并主持《星期美术讲座》,亲自在课堂上讲授《美育略论》。此外,他还翻译和编写了大量与美学相关的著作,大力提倡艺术教育,举办艺术展览,创办艺术学校。

“五四运动”以后,美育经过近代启蒙思想的洗礼后变得更加活跃。王统照认为美育是“改造人类的福音,破除万恶的利器,能使人类得教育达到完善的目的”。郭沫若认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动机和归宿都是为了“人”,最终是要解决人“情感美化”的问题。吕澄主张人类“美的人生”只有通过实施美育才能实现。丰子恺、欧阳予倩、周湘等人共同创办中华美育会,刊载《美育》会刊,大力倡导审美教育。朱光潜提出:“美感教育的功用就是怡情养性”,“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顺应人类渴望求知、爱美的天性”,“帮助我们建立更加完善的道德基础”。宗白华认为:“艺术教育,可以使人民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他们的这些观点和主张,均从不用的角度揭示了美育的内涵和本质,对美育的普及和实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简述,中国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也是经过了一定历程,对我们今天的美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国维.王国维文集[M].北京:北京文史出版社,1997.

[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3]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谢正海(1984—),男,哲学硕士,研究方向:美学、文艺学。

猜你喜欢

审美教育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十年送刊路 十年育人情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