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鉴赏》课中的肖邦

2017-07-27郭雨霏

速读·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华沙练习曲音乐鉴赏

郭雨霏

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波兰作曲家肖邦的作品,由以前的《波罗涅兹舞曲》改为《c小调(革命)练习曲》,如果说《波罗涅兹舞曲》体现了作曲家的民族精神,《c小调(革命)练习曲》就体现了作曲家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弗里德里克·肖邦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和钢琴家,1810年2月22日出生在华沙,他的父亲尼古拉·肖邦是一位侨居波兰的法国人,曾参加1794年波兰起义,起义失败后,在华沙一所中学当法文教员。在肖邦七岁那年,他就用民间音调创作了一首《g小调波罗涅兹》,从而,在音乐创作的道路上迈出了第一步。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为音乐学院的学生,与一批具有爱国思想的教师、同学交往,更增强了他的爱国主义的信念和决心。他除了爱好音乐之外,也喜欢历史和文学,他对18世纪末—19世纪初波兰被俄国、普鲁士、奥地利三次瓜分有着强烈的印象,尤其对当时沙皇尼古拉一世加紧残酷镇压波兰更是不满。

1830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它不仅打击了欧洲反动“神圣同盟”的封建统治,也对欧洲各国的革命起了推动作用。这时,波兰的爱国力量又重新振奋起来,秘密的爱国组织也活跃起来,他们不顾反动当局的逮捕、镇压,酝酿着新的起义。正是在这样一种动荡不安的形势下,肖邦的亲人、老师和朋友们敦促着肖邦出国去深造,并通过他的音乐创作和演奏去为祖国获取荣誉。他写道:“我还在这里,我不能决定启程的日子,我觉得,我离开华沙就永远不会再回到故乡了,我深信,我要和故乡永别,啊,要死在不是出生的地方是多么可悲的事!”离别的痛苦、永别的预感折磨着他,但是亲友们的勉励、嘱咐和期望又鼓舞着他,使他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去国外用艺术来歌颂祖国和自己的民族,为此他又感到激动,他写道:“我愿意唱出一切为愤怒的、奔放的情感所激发的声音,使我的作品能作为约翰(指17世纪的波兰国王约翰三世索比埃斯基,他曾击败了土耳其侵略者,收复了祖国的疆土,并将土耳其人逐出维也纳和匈牙利,名震欧洲)的部队所唱的战歌。战歌已绝响,但它们的回声仍将荡漾在多瑙河两岸。”

1830年11月2日,20岁的肖邦告别了亲人,坐着马车离开首都华沙,在城郊肖邦接受了友人们赠送的一只满盛祖国泥土的银杯,它象征着祖国将永远在异邦伴随着他,更使肖邦感动的是,当亲友送行到华沙郊外——肖邦的出生地沃利亚时,他的老师埃尔斯那和华沙音乐学院的一些同学们,竟已等候在那里,并演唱了埃尔斯纳特地为送别肖邦写的一首合唱曲《即使你远在他乡》:“你的才能从我们的国土中生长,愿它到处充分发扬……通过你乐艺的音响,通过我们的祖玛别克、克拉克维亚可(波兰民间舞曲)显示你祖国的荣光。”

1830年11月,正当肖邦离开祖国不到一个月的时候,爆发了震动波兰的华沙革命。肖邦得知起义的消息之后,心情非常激动。他恨不得马上起程回国,和祖国的人民一起参加战斗。正如他在给朋友的信中所说:“……为什么我不能和你们在一起,为什么我不能当一名鼓手!!!”1831年9月,坚持了十个月的华沙革命,最终被沙俄军队血腥镇压。他在日记中写道:“啊!上帝,你还在吗?你存在,却不给他们以报应!莫斯科的罪行你认为还不够吗?或者你自己就是一个莫斯科鬼子!……我在这里赤手空拳,丝毫不能出力,只是唉声叹气,在钢琴上吐露我的痛苦。”肖邦把自己全部的感情都灌注在音乐中,写出了这首著名的练习曲,《c小调(革命)练习曲》。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曲家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有力的号召、波兰人民前赴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终将会成功的必胜信念。

这是一首单一形象的音乐作品。全曲自始至终贯穿在愤怒激越和悲痛欲绝的情绪之中。整个音乐形象是通过左手奔腾的音流和右手刚毅的曲调相结合体现出来的。这首作品虽然前后连贯,一气呵成,但它仍然有着许多细微的变化。

练习曲从不协调的属九和弦开始,引出了一连串汹涌澎湃的十六分音符。它好像是肖邦内心感情的总爆发。

接着,左右手同时并进,两道音流奔腾不羁,犹如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突然间高音部出现了一个刚毅的音调,它清澈、明亮,好像是冲锋陷阵的号角。这段音乐除了表现肖邦内心的愤慨和焦虑之外,还包含着坚定不移的信念。它仿佛是愤怒中的抗争,痛苦中的挣扎。

音乐在展开中,越来越趋向紧张,一系列的转调和变化音把全曲推向高潮。练习曲的高潮处是一个胜利凯旋的形象。它彷佛是在严峻的现实面前的片刻幻想,但又不是诗情画意的遐想,而是对华沙起义爆发一瞬间的回忆。

乐曲的结尾又回复到自豪、刚毅的形象。音乐在很强的力度下,从高音向低音冲击,并且左右手八度同奏,气势逼人。最后,在特强的力度下,奏出了大调的主和弦,它象征着肖邦内心的满腔仇恨和对革命胜利的信念。

肖邦创作的练习曲具有技术训练的目的,以及有关织体写法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优美、生动的音乐形象,并使这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从而将练习曲发展成一种艺术性很高的钢琴小品体裁。

从乐曲的伴奏织体上看,这是一首鍛炼左手的音阶、分解和弦技巧的练习曲,但从音乐形象上,它深刻的表现了肖邦高昂的爱国热情,纵情倾吐了波兰人民反抗沙俄侵略压迫的心声,成为一篇独特和用音乐写成的战斗檄文。

“练习曲”原是作曲家们为学生练习某种技巧而创作的曲子。它往往是依据单一的音乐动机写成的。这类曲子很多,仅19世纪欧洲作曲家们就写有上千首。但是肖邦的练习曲,却突破了这一点。它们具有高度的独创性,把艺术性和技巧性完美的融合在一起,避免了19世纪初以来钢琴练习曲常流于单纯技术性的机械、平庸和枯燥。从技术角度看,肖邦的练习曲是技术题材最为集中,训练价值最为有效的,而且可以说它们开拓了了近现代钢琴的新天地。

肖邦一生共写过二十七首练习曲。这些曲子不仅有较难的技巧练习,还有比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它们就像一篇篇音诗,被人们誉为钢琴曲中的“艺术珍品”,成为音乐会的优秀曲目。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我希望有更多的,像肖邦的《革命》练习曲一样,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爱国主义精神的音乐作品出现在课堂中,给学生们以启迪以激励。

猜你喜欢

华沙练习曲音乐鉴赏
手风琴演奏中练习曲的意义分析
对李斯特超技练习曲版本演变的思考
绘事感言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第20届国际军事历史研讨会在波兰华沙召开
浅析图哈切夫斯基兵败华沙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