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加快发展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思考

2017-07-27刘洋

速读·下旬 2017年6期
关键词:东南民俗文化民俗

民俗文化是以民间文化和民俗风情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民间文学艺术等。民俗文化旅游,是指人们离开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旅游行程,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以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是加强文化交流、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渝东南地区是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人口364万,幅员面积1.98万平方公里,辖黔江区、石柱县、彭水县、酉阳县、秀山县、武隆县。作为生态保护发展区,渝东南具有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优势,自然风景优美,民俗乡风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于贯彻实施重庆五大功能区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渝东南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渝东南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旅游发展产业,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诸多原因,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品开发能力不足

从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情况看,由于产品研发人员能力有限,导致旅游产品形式和结构单一且散乱,缺少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很难让游客对民俗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由于对民俗旅游产品设计不优、开发不深,特别是在发掘民俗文化内涵、增加民俗活动趣味等方面还不尽人意,使得民俗产品内涵不深、品位不高,很难让游客真正感受和体验到当地的风土人情,从而削弱了民俗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二)市场拓展力度不大

渝东南民俗文化以其纯朴自然而著称,也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具有特色的民俗大多保留在农村山区,而无论是旅游开发者还是当地居民,对民俗资源的发掘和利用认识不足、理解不深,导致市场拓展不力,推销方式单一,没有形成自己的整体营销策略和市场推广体系,许多民俗旅游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展开竞争。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良好的设施设备是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前提。渝东南大多数区县属经济贫困县,底子薄、基础差,水、电、气、路、网等基础建设较为薄弱,旅游酒店、旅行社服务接待能力也十分有限。大部分民俗资源和产品集中在偏远乡村,而旅游景点的公路、网络等配套设施又相对滞后,现有设备和条件远不能满足旅游发展的需要。

(四)旅游管理水平不高

渝东南地处山区,经济落后,旅游业起步较晚,而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又不够,导致旅游规划人才、项目创意人才、开发建设人才、营销管理人才十分奇缺,这不仅导致对已经开发的旅游景区不能进行科学规范的管理,而且对潜力巨大的资源优势也不能进行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故此,提高旅游管理人员的水平和能力是当务之急。

二、加快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渝东南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是重庆市著名的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新时期加快发展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必须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攻坚克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旅游环境

一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按照“提高进出性、增强通畅性、丰富游览性、建设标准化”的要求,重点加快渝东南地区干线公路及旅游公路建设和改造升级。当前,要加快梁黔高速公路建设进度,打通连接长江三峡和湖南张家界两大国际旅游目的地干线;积极开通重庆主城及其周边重点客源城市与渝东南地区的双向旅游专列。

二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引导旅游住宿“城区标准化、景区主题化、乡镇特色化、村社地方化”的建设方向,加快构建以星级酒店为主导,旅游度假村、汽车旅馆、乡村旅舍、农家乐等为支撑的旅游住宿接待体系。

三是加快构建旅游城镇体系。充分发挥城镇体系在渝东南旅游进出集散和接待服务中的产业集聚功能。依托秀山、武隆、黔江、石柱县城,构建南通湘黔、西接主城、北连三峡的旅游进出口岸型门户城市。同时,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古镇保护与风貌整治,重点建设黔江濯水、石柱黄水、酉阳龚滩、秀山洪安、彭水郁山和大仙女山等六个旅游风情小镇,切实改善各区县的民俗旅游环境。

(二)打造旅游精品景區,培育民俗文化产品

首先,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坚持“重点突破、精品带动”原则,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建设标准和彰显民俗文化特色的总体要求,集中精力,整合资源,重点建设黔江濯水、石柱黄水、乌江山峡、酉阳桃花源、秀山洪安边城、武隆仙女山等精品旅游景区。通过精品景区的打造,全力提升渝东南民俗文化旅游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培育民俗文化产品系列。突出渝东南地方民族民俗特色,重点开发武隆国际山地户外运动公开赛、清凉黔江旅游文化节、秀山花灯文化艺术节、石柱黄水林海民俗旅游节、彭水娇阿依民族文化艺术节、酉阳桃花源土家摆手舞等“活动型”节庆赛事产品;精心编排以土家生产生活习俗、传统土司苗王文化为主的“风情型”民俗休闲体验产品;规范发展焚山神、五谷神、寺庙礼佛、香客朝觐等“宗教型”专项旅游产品。

再次,开发产品要坚持文化内涵。渝东南民俗资源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民俗文化的静态元素如建筑特色、民族服饰、民间工艺品等需要保留推广;动态元素如民族歌舞、民族礼俗等需要提炼传承;具有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俗商品需要开发和宣传;挖掘和利用有价值的特色文化符号,营造浓郁的民族民俗内涵。

(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拓宽旅游资金渠道

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争取市级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渝东南旅游规划编制、整体宣传营销、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等公共项目建设的投入,采取贷款贴息和以奖代补等方式,重点引导和支持精品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整合市级、区县两级不同渠道的政府性资金,重点投入旅游开发项目和基础配套设施。区县财政要按照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要求,逐年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的安排比例。同时,放大政府资金的引导效用,吸引更多社会资金参与民俗文化旅游建设与开发。

二是拓宽旅游融资渠道。创新主管部门贴息、地方政府优惠、担保公司担保、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业主承贷“五位一体”的投融资模式,重点推进渝东南地区旅游投融资平台建设。深化跨区域合作,联合毗邻地区成立武陵山国际旅游投资开发集团。优化投资环境,策划包装优质旅游项目,推进股份制改革,吸引大企业、大集团投资重点旅游项目开发。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和农村居民房屋产权“三权”抵押融资模式,拓宽旅游融资渠道。

(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首先,不断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培训为抓手,重点培养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技术人才和导游人才,打造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旅游人才队伍。同时,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区县旅游人才工作领导机构,不断优化人才成长环境、人才服务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加大投入,确保每年不低于10%的旅游发展资金用于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其次,切实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愈来愈大、要求也愈来愈高,这就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民俗文化旅游来说,旅游工作者不仅要掌握不同地方的民风民俗,还要了解掌握各地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和深层内涵。旅游工作者的思想境界、文化素养、言谈举止都会对游客产生影响。我们要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活动,让广大游客感到身心愉悦的同时,能够感知祖国文化的精深、民俗的神奇和前人的智慧,从中汲取民族的正能量和时代的精气神。所以,只有不断增强旅游工作者的素质和能力,才能有效提升旅游管理与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综上所述,旅游产业对我国经济社會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旅游是传播文明、交流文化、增进友谊的桥梁,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指标”;“发展高水平旅游业,要抓硬件,更要抓软件,特别要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精细化管理,以优质服务赢得旅客的笑脸和称赞,赢得持久的人气和效益。”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是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积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对于渝东南地区加快推进脱贫攻坚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民族地区,渝东南必须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不断推进民俗文化旅游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新的发展。

作者简介:

刘洋(1961.02—),男,重庆市石柱县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东南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东南早报》伴我成长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空山新雨后,自挂东南枝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