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需求为导向 分类服务会员

2017-07-27林晓静杨瑾

学会 2017年6期

林晓静 杨瑾

[摘 要]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学会作为科技工作者之家,如何团结广大科技工作者引领科技创新,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对服务学会會员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在完善会员分类和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对会员需求进行分析归类,提出了分类服务会员的工作思路,以期为学会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会员类型 会员管理系统 分类服务会员

学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会员是学会生存发展的基础。满足各类会员的需求,服务好科技工作者,是基础类学会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十二五”以来,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一直将努力提升会员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学会凝聚力作为学会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学会要为会员提供有针对性、受欢迎的服务,首先必须了解会员的组织结构,了解不同层次会员群体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各类精准服务,只有这样,才会受到会员的认可。为此,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首先优化会员管理系统,对会员信息和需求进行调研梳理,然后根据会员需求,有针对性地创新会员服务内容和形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优化会员管理系统,提升会员主体地位

为了便于对会员信息的整理和分类,学会对原有的会员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优化,进一步完善了会员注册系统。

一是在会员注册时新增了用户邮箱、手机的查重和验证,避免用户重复注册,在缩短审核周期的同时,保证联系方式真实、有效。

二是会员个人信息实现自助更新,会员登录后即可在线修改地区、单位、邮箱、手机等信息,进一步简化会员重新登记流程,使会员获得更加便捷的自主操作体验。

三是建成会员库云存储平台,会员库与学会会议网站、在线支付、项目申报、奖项推荐等应用系统实现数据库共享,会员号作为会员唯一的用户名,可以登录学会相关的任意一个系统,既避免了重复信息输入,也能即时同步更新于会员库中(如有信息变更),并实现会员参会注册费减免。

四是对会员信息中出生日期、职称、党派等字段设定规范的输入格式,便于后台进行会员数据分析。借助这一新的会员管理系统,我们对已有会员信息进行梳理,成功地将长期没有参与学会活动的会员分离纳入“ 休眠会员”群体,而对积极参加学会活动的会员,学会分析掌握他们的知识、年龄的层次结构,为设计有针对性的服务提供依据。 虽然分离“休眠会员”的工作量巨大,要收集统计大量的数据,耗费相当多的人力和物力,但是为了更精准地为会员服务,我们克服了重重困难,敢于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学会积极利用移动端平台提升会员信息化服务水平。例如每月定期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向会员发送学会简讯,向会员提供活动通知、学会动态、前沿进展和科普知识等信息;开通学会微信公众号“细胞世界”,联合学会微博每日发布最新学科进展和科普短文;制作科普宣传短片,利用“科普中国”平台发布,使会员只凭手机,利用平时的碎片化时间就可以获得行业信息和科技动态服务体验,提高会员的获得感。

二、拓展活动内容,分类服务会员

在完善会员信息的基础上,我们通过深入分析会员的组织结构发现,在中国细胞生物学会的会员中,中高级职称人员约占63%,是学会的主力群体,而这一群体的组成,又可分为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两大类,他们对学会的期望值明显不同。因此,如何向他们提供最需要的服务,提升他们的获得感,是学会组织活动的大前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设计、组织了各类极具特色的活动,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一)构建多层次学术交流体系,助力科研创新

细胞生物学是生物学领域最基础的学科,学会的会员也是以科研院所、高校教师为主,因此,学会服务科技工作者的主要体现就是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为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搭建广泛的学术交流平台。为了让更多的研究人员都有机会从学术交流活动中获取学术信息,结识同行,我们对学会学术交流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等进行优化,分层次实施,覆盖了不同目标的人群,满足了学科发展的需要。

1.开放型学术会议。开放型学术会议面向所有学会会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他们可以自由注册参会,参会规模在300人以上,均为大型综合交叉的会议。学会每两年召开一次的细胞生物学全国学术大会,既为开放型学术会议,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细胞生物学综合性学术大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会议设立了各专业领域的前沿进展报告,对教学、科普、实验室创建、经费申请、论文发表等内容还单独设立专场,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满足各类参会人群的需要,参会人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2.半闭合型学术会议。半闭合型学术会议采取邀请出席与开放注册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参会规模在100~200人,主要以中高端专题学术研讨会为主。受邀者均需要在会议中作报告,交流内容多为未发表工作或最新发表的工作,在保证学术会议前沿性的同时,兼顾专业研究领域内科研人员的交流合作。学会举办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信号基础研讨会、海峡两岸细胞生物学学术研讨会等均为半闭合型会议。自会议开办以来,在业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成为学会品牌学术会议。

3.闭合型学术会议。闭合型学术会议,采取邀请出席的组织形式,将参会规模限定在50人以内,主要为小型前沿高端研讨会。参会者报告内容均要求未发表的工作,其研讨成果多次为基金委制定重大研究计划提供参考依据。学会举办的神经科学前沿研讨会,就是此类会议的典型,该会议针对一些科学问题进行充分研讨和交流,推动了新思想和新技术的碰撞产生。近年来,学会加大了举办各类专题小型高端研讨会的频次,助力科研人员赶超国际水平。

(二)开设专题培训,注重青年人才培养

除了为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的平台之外,学会非常注重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青年人才的培养。为此,学会专门针对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青年人才,进行了需求分析,并针对其不同的需求开展不同的培训研讨活动,为其职业生涯的开展和持续助力护航。

1.新PI团队管理运行研修班。我们组织新引进回国的青年课题组长参加目前国内唯一的“新PI團队管理运行研修班”,为他们量身定制了一套系统的管理培训课程,其中包括:由专业管理培训机构讲解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由领域内资深PI分享科研管理及职业规划经验,基金委、高校或研究所资深管理专家讲解国内基金申请体系,国际期刊主编解答期刊投稿技巧等,旨在帮助青年课题组长获得科研经费和同行支持,尽快组织起高效、团结的研究团队,取得科研上的重大突破。该研修班至今已成功举办了3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骨干教师研修班。针对高校一线教师迫切需要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实验技术,分享教学经验,我们组织了“高校细胞生物学前沿技术及基础实验示范骨干教师研修班”,提升在校教师的知识更新水平和实验操作能力。同时,通过邀请名家示范讲课、设立讲课评比等活动,传授讲课方式、方法,提高青年教师的讲课能力和技巧,激发更多的青年教师钻研讲课技能。

3.干细胞技术培训。针对会员中的中等专业技术人员提升操作技术的需求,学会干细胞生物学分会和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充分利用专家资源,每年固定在上海、广州两地开设10期左右实验(干细胞)技术培训班。培训班采用小班教学,保证每个学员都能有亲身体验的机会,以理论、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干细胞研究的关键技术和最新进展,重编教材,每年培训人数近150人,为我国干细胞领域的快速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

(三)开展大众科普,展示会员风采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细胞生物学,对生物学产生兴趣,为生物学行业储备人才,学会开展各类科普活动,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展示自己科研工作和知识解读的机会。学会利用覆盖三级学科、种类广泛、人才集中的优势,向广大会员发出活动倡议,动员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贴近生活和时代发展的科普活动。活动的成功举办,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走出科学研究的“象牙塔”,投身到科普事业的广阔天地中。

1.打造品牌科普活动。每年5~10月,学会都向广大会员发出活动倡议,动员科技工作者依托所在单位积极开展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国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以及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化学奖科普解读活动。这种集中在固定时间段内,联合各地细胞生物学学会在全国多个城市集中开展科普活动的形式,已成为学会的品牌科普活动,再加上参与专家各自研究领域和方向的多样性,使开放活动和诺贝尔奖解读活动所传播的科学知识更容易得到公众的关注和接受,对促进公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对生命科学的了解,激发青少年探索科学的兴趣和热情起到较大的作用。2014年,参加这两个品牌科普活动的人数逾万人。

2.学会领导和理事树立模范典型。如学会名誉理事长裴钢院士分别在新疆大学、井冈山大学和上海浦东图书馆“中科院SELF讲坛 X 墨子沙龙创新大会”上讲授“干细胞研究展望”“干细胞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科普报告;学会副理事长周琪院士做客CCTV《大家》栏目,讲述重塑生命的干细胞;学会再生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裴端卿研究员作客CCTV《开讲了》,讲述干细胞如何做到延缓衰老。多位理事在“全国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中,向公众开放了自己所在的实验室,李惠武、苏占海两位理事带领科普宣传队深入新疆、青海等偏远地区,开展多发性疾病的义诊、讲座和科学防治等宣传宣讲活动。

3.健全优秀科普工作者表彰机制。为了鼓励更多的科技工作者参加科学传播活动,2016年,学会首次设立“科普活动优秀奖”,设计开发了奖项申报与评审系统,对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科技工作者进行表彰奖励,并向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感谢他们在活动中的辛勤付出。2016年,共有25位科技工作者获奖。

三、结语

实践证明,立足会员需求、形式多样的学会活动,赢得了会员的认可和支持,成为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有力抓手。下一步,学会还将建立健全直接联系和服务科技工作者的长效机制,强化会员服务意识,创新针对性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将学会建设为真正的“细胞生物科技工作者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