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需求视域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探索

2017-07-27一,廖勇,邓

肇庆学院学报 2017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王 一,廖 勇,邓 俊

(肇庆学院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61)

大学生需求视域下高校创业人才培养探索

王 一,廖 勇,邓 俊

(肇庆学院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广东 肇庆 526061)

创业人才培养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的热点话题,通过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从高校学生看待创业的视角出发,探讨高校创业人才培养的解决方案。通过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以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多种形式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化平台建设,盘活全校资源提供更全面服务,鼓励教师带动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高校;创业;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一、引言

随着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关注越来越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批示中指出:大学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既要认真扎实学习、掌握更多知识,也要投身创新创业、提高实践能力[1]。因此,仅仅依靠在校学生个人对于创新和创业的热情以及社会舆论的引导等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学生和社会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渴望和相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创业,深谙职场和商场的职业经理人尚且谨慎谈及创业,更不肖说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的难度有多大。

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目前关于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已经非常多,分类也已经非常细致,总括其研究成果,基本围绕高等学校教育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如何选择有效途径,如何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2]。例如,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体方法方面的研究,刘洋在《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一文中提出了构建科学合理化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优化创新创业教师资源配置、同步改革创新创业教学成果评估手段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具体方法[3]。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李秀娟于2007年发表《“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提出了以课内教学和课外实践为平台,实现全部学生接受创业教育,十分之一左右的学生在校期间接受实训,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达到3%~5%[4]。探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方面的研究,早在2011年前就已经出现了李世佼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及刘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等相关研究。可谓百花齐放成果颇多。但总的来说,已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宏观角度或者是从高等学校层面的视角进行探讨。

笔者旨在通过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看待创业问题的视角,从他们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探讨高校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及改进途径。

二、研究背景

“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在这次会议报告中阐述的“21世纪的教育哲学”中提出了“学习的第三本护照”的问题。会议提出要把创业能力教育提高到与目前学术性和职业性教育等同的地位[5]。构建高校创业人才培养体系需基于创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要求[6],即培养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创业基本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创业人才[7]。

通过梳理国内外关于创新创业人才体系构建的文献可以看出,相关的理论研究已经非常普遍,有很多指导书籍和文献,尤其是其中很多研究都关注于高等学校中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网络和媒体上更有多如牛毛的“成功案例”“项目推荐”“实践报告”等良莠不齐的有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容。

由此可见,高等学校已然成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备受瞩目。如何在高校中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如何发挥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要阵地的作用,逐渐成为热点和重点研究话题。《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里明确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8]。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近年来的不断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加强,取得积极进展,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培养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等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

三、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访谈法和文献研究法,通过研读已有文献及对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本科在校大学生一对一访谈等方法进行研究。

访谈群体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共计100人。其中大一年级学生20人,大二年级学生20人,大三年级学生20人,大四年级学生40人。受访谈学生分别来自文科、理科、工科、艺术、师范等各专业类别。访谈总时间控制在一周内。访谈方式为一对一面谈。访谈内容涉及:1.毕业后找工作和进行创新创业的倾向性选择;2.创业的动机;3.不选择创业的原因;4.是否已经开始做相应的准备工作;5.是否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与创业相关的法律法规;6.希望学校提供的帮助或支持等。

四、结果与分析

(一)调研结果

1.毕业去向倾向性

表1 意向倾向 人

通过表1,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各年级学生期望今后进行创业的人员比例是递减的,大一新生对于创业兴趣和热情很高,有一半左右有创业意向;大二年级选择创业的比例减少到五分之一;到大三、大四年级,绝大部分学生不会选择创业,而是转向找工作、考研、出国等方向。

2.创业动机

选择创业的主要动机主要集中在:(1)赚钱快;(2)找不到工作的话再选择创业;(3)自由,随意,做自己喜欢做的;(4)不喜欢本专业,不想从事专业相关工作。各动机人数占比见表2。

表2 创业动机 %

3.不选择创业的原因

统计大学生不选择创业的原因是因为要想更好的促进大学生创业,就需要了解他们不选择的原因,然后从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等高校可控、可完善的角度努力解决这些问题,为学生们创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服务。

经调研,如表3所示,学生们不愿意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没有启动资金;(2)不稳定,风险大;(3)自认为没有创业头脑;(4)其他。

表3 不选择创业原因 %

4.学生的帮助需求

经调研,发现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帮助主要包括5个方向和内容:

(1)创新创业的方法和途径;

(2)开办公司的流程和需要筹备的内容;

(3)开办公司、运营运转、合同签订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4)有了创新创业的想法和点子之后该联系什么部门以获得相关帮助或指导;

(5)希望有企业背景或创新创业实践经验的老师或其他人提供更多的相关的课程或专题讲座,让学生更有实践感,不局限于纸上谈兵。

(二)分析

1.存在问题

(1)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已经萌出,但也只止步于想一想的萌芽阶段。大部分学生创新创业停留于想象,实际是否具有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没有经过论证和调研;创业停留于幻想,实际没有采取必要的行动和开展必须的准备工作来为毕业后进行创业活动作铺垫,创业活动没有头绪,没有付出具体行动。空谈较多,实干较少。这一点可通过调研中发现的随着年级的增长,选择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少的现象说明。随着毕业的临近,生存和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学生们逐渐意识到想象并不能养活自己,因此逐渐回归实际。

(2)部分学生已经接触创业,但创业内容基本停留在微商、网商,小吃外卖等“做点小买卖”的层次。创业的技术含量低、创新性低,市场同质化严重,创新创业活动与本专业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连接度差。甚至有些学生选择创业的理由就是不想从事跟本专业相关的事情。这一方面暴露了学生们在选择专业时的盲目性,也使得学生们接受高等教育这四年对于今后的从业和为社会创造价值时的贡献不大。

(3)资金短缺是的首要难题。资金问题也是学生自认为开展创业活动或者有创业想法时面临的第一道障碍。很多学生表示毕业后之所以要先找工作放弃创业是因为没有创业资金,期待通过工作有一定积蓄后再开始创业。对这一问题的普遍共识究其根源,暴露了大学生对于如何融资、如何引入风险投资等相关知识的欠缺,甚至是连这方面的理念都非常少。

(4)法律风险意识淡漠,法律法规知识匮乏。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重视法律法规的人非常少,谈及需要法律支持的时候大多一片茫然。暴露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对法律法规没有足够重视,对自身利益保护没有有效途径,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非常少,尤其是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漠。这存在着极大的风险隐患。

(5)对于创新创业和企业运作,大学生们基本停留在从电视剧和小说中对公司和创业的理解上,严重脱离现实。一方面,很多人对于“一战成名”“一夜暴富”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于挫折和失败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心理承受能力。另一方面,一些人认为自主创业就可以做“自由人”,不用受到上班那样早九晚五的限制,可以随心所欲安排。这暴露了学生们对于创业的艰难和运营一个团队或者公司的艰苦程度没有合理预期。而当这种希望自由的观念成为进行创业的动力时,其结果也是可想而知的了。

(6)对于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纸上谈兵,上课兴趣不高,出勤率和上课状态都不佳,使得一个非常好的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渠道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解决方案

针对目前的状况,学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相关体系,以保障创业人才的培养。

(1)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从而解决学生创新创业难以实现从想象过渡到实际操作、技术含量低、法律知识匮乏、以及急需实践教学经验教师的问题。创新创业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大学生创业要提高创新创业的质量就必须从抓实专业技能入手,启迪学生从专业技能出发寻找创新创业灵感,不只局限于“做点小买卖”的层次。因此需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学校根据自身的定位: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来变革自身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研究型学校可以通过第二课堂、辅修课、公选课等形式搭建起完善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帮助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学生,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应用型高校可选择增加实践课、实验课,重视学生专利撰写、鼓励参加各类竞赛等形式,将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密切同实际相结合,启发学生从自身专业知识出发,以四年的本科教学所学为基础为起点,构建起完善的应用型教学体系。

另外,在构建专业课课程体系时,要重视各学科知识的融合和积累,尤其是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课程、简单财税知识类课程和相关安全类课程的建设;要鼓励开设创业培训课程,并形成体系,鼓励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天使投资人和专家学者等担任创业导师,参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同时推动设立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课程,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创业能力强、科技专业转化能力强的教师,打造高队平的师资队伍。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可以考虑聘用一些职业技术经理人,实现技术经理人市场化,大力培养一批有技术、懂金融、有高校教师背景的专业化的技术导师。

(2)鼓励以教师为中心,带动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社会经历更加丰富,主导力和天然凝聚力更强。以教师为主导,带动学生们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或者以教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组建团队,可以有效地整合学生资源、激发学生创新创业动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各项资源,规避一些可见风险。以帮助学生突破始终处于对创业的想象和萌芽的困境,进入实际执行的阶段。

具体的形式不仅限于注册公司等,还应包括鼓励教师组织学生撰写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等,在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带动学生多往专业所涉及的领域进行深入思考,发觉潜能,通过申请专利、撰写论文等形式将头脑中的思想进行详细梳理,将“点子”转化为条理清晰的可见性表述,成为创新创业的基础。同时,还应大力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组建团队,参加国内外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实战积累产品构思、设计、研发、试产的经验,同时为获得风险投资争取机会。

(3)以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促进人才培养,以利于解决学生从想法到实践的转化问题。高校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孵化器可以帮助初创企业规避创业风险,提高成活率。通过孵化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须的条件,如设备场所、创业培训、技术指导、运营机制、法律咨询、管理服务等[9]。不断提高孵化器服务能力,增强创业辅导、技术支持、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10]。同时要看到目前很多学校已经有了孵化器和孵化基地、科技园等机构,但是实际应用率低,孵化能力弱,大多为参观检查时的“摆设”。要针对这种情况进行反思和整改,通过举办宣讲、竞赛、讲座等各类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推广科技园和孵化器的作用,告知广大师生可以获得的资助和帮助等,同时对于入住的团队减少行政化的管理和各类收费,多寄予政策法律财务等方面的指导和帮助。真正使得科技园、孵化器真的深入到学生的实践和学习中去,让有创新创业想法的师生们可以真正获得帮助。

(4)通过各种形式提供资金支持,以解决大学生创业启动资金短缺的问题。通过调研可以了解到,学生在迈出创业第一步的时候碰到的首要难题就是资金问题。学生们对于如何融资如何获得资金支持的理解和掌控能力较弱。同时,此类创新类企业也随时面临资金链断裂导致创业无法持续的现象。因此,要想更好地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好的保驾护航功能,必须重视资金支持。

①高校可通过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建设科技园、孵化园选拔具有可行性的项目,以占股等形式提供天使投资,帮助学生解决第一笔投资的难题。

②充分发挥校友作用,各类奖、助学基金作用,帮助学生迈出“第一步”。

③利用理事会、基金会等建立天使投资平台、融资平台等,对可行性强的项目及时寄予资助。

④强化校企合作,提供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与企业接口,通过企业科技研发外包、企业部分产品模块设计外包或其他业务外包形式增强与学生团队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初期资金及业务支持。

(5)推动产业化平台建设,盘活全校资源,提供更加全面地服务。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不能停留在口号和政策,也不能仅仅依靠科技园、创新创业园、就业处等单独部门,而是要全校联动起来,形成体制机制。

①利用学校网络服务器资源和网络平台资源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充分利用校内外力量引资引智,进行资源整合,帮助学生实现从“点子”到“实体”的快速转变。同时通过平台,实现学生的成果和产品与企业需求的有效对接,以期待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根据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解决产品销售问题等,也可利用平台实现知识成果的快速转移转化等。

②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利用学校各类实验仪器设备、实验室等现有资源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基础设施,强化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一方面可以为刚起步的创新创业团队提供他们所购买不起的大型设备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适当收取使用费等盘活学校固定资产,提高实验设备使用率。

③利用产业化平台,实现学生组织和学生创业团队互助。可通过平台使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和学校学生各类社团组织充分了解互助,例如学生法律社团可为创业团队提供知识产权申请方面帮助,财会类社团可为创业小微企业提供财税知识支持,创业团队和小微企业可为社团学生提供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操作的机会,也可为社团支付一定费用资助其运营,实现双赢。

(6)构建更加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要以综合评分形式或必修学分形式将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其中。以校内外各种活动载体和实践基地平台为依托,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进行具体实践。例如,大力开展校企合作、社会实践、充分发挥校友作用等。通过上述方式启迪启示学生拓展思路的机会,提供更多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其他社会团体接触的机会,以拓展学生眼界和人脉的建立。同时,更可以让没有公司工作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深入到社会、公司中,积累实战经验,学习相关知识。

五、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笔者创新地从高等学校在校生的视角出发,从大学生的需求和期望角度探讨在高等学校中如何完善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构建学生综合评价体系,以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促进人才培养,通过各种形式提供资金支持,推动产业化平台建设,盘活全校资源,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以教师为核心带动学生组织创新创业团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等补充和完善建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法,弥补了以往研究中一贯的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中所产生的不足,对于整个体系的完善和架构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本人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有限,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也仅集中在一个本科院校的学生,且样本数量较小,影响研究成果的水平。另外,本研究对于性别这一变量未做控制和研究。对于研究对象的专业来源只顾及了全面性,而未为做详细区分。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应更加重视研究方法的深入以及样本采集的全面性,在实验控制上更注重科学化和严格化。

[1] 陈蓝燕.大学生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N/ OL].人民网,2015-10-21.http://fj.people.com.cn/n/2015/ 1021/c350390-26866062.htm l.

[2] 刘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思考[J].教育科学,2011,27(5):64-67.

[3] 刘洋.论高校实施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4):153-154.

[4] 李秀娟.“两平台、三层次”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1):156-158.

[5] 刘影.理工科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

[6]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J].实验室科学,2015(4):9-9.

[7] 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3):27-31.

[8]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5 (18):51-54.

[9] 尹翔,郗芙蓉.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中国高校科技,2015(3):75-77.

[10] 李世佼.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9):119-121.

Methods of Entrepreneurship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s’Needs

WANGYi,LIAOYong,DENG Jun

(Officeof Party Committee and Principal,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Presently,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al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being a hot topic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With the starting point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views at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so as to find out the problemsexisting in the current talentcultivation system,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curriculum system and students’comprehensive scoring system has been proposed bymeans of interview ing and literature studying.Furthermore,w ith the promo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system,the talent cultivation would be stirring up.Nevertheless,a lot of solutions have been put forward,such as financialsupport,platform construction,comprehensive serviceand so on.

collegeand university;entrepreneurship;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talentcultivation

C961

A

1009-8445(2017)04-0092-05

(责任编辑:杨怀玫)

2017-05-10

王 一(198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肇庆学院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科员,硕士。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