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邹忌讽齐王纳谏》特色之美

2017-07-26徐忠前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7期
关键词:徐公纳谏齐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题材选取、说理技法、结构安排及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富有特色,值得赏析、借鉴和应用。

一、题材选取之美。如何让齐王接受广开言路的进谏,进而使齐国走向强盛,邹忌可谓用心良苦。他首先从自身生活体验选取题材,以家庭成员中妻、妾、客对自己的蒙蔽说起,进而由家及国,类比说明齐王也面临同样的窘境。以现实生活体验说理,易于引起齐王兴趣,便于展开;以家事类比国事,易于引起齐王深思,并自觉接受邹忌之讽谏。题材选取之美确为讽谏成功之首要因素。

二、说理技法之美。文章叙写了邹忌进谏、齐王纳谏使齐国实现“战胜于朝廷”的大治故事。说理的首要难题是邹忌如何将自己悟出的道理巧妙地向齐王表达,并让齐王愉快地接受自己的进谏。邹忌采用的方法是“讽”,用暗示、类比的方法委婉地规劝。邹忌先概述自己在生活中受到妻、妾、客的蒙蔽,他们因“私臣”、“畏臣”、“有求于臣”等不同原因,“皆以美于徐公”。接着,邹忌将家庭小事与国家大事联系起来,进行类比。齐王作为一国之君,“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其与邹忌遭遇相似之处有三:其一,齐王在“国中地位”与邹忌在“家中地位”相似;其二,“私”、“畏”和“有求”的境况相似;其三,邹忌“不得真相”的现状与齐王“不得真言”的现状相似。至此,邹忌改“婉言进谏”为“直谏”,一句“王之蔽甚矣”,成功实现了自己进谏的目的,使齐王愉快地接受了自己的进谏,进而广开言路,广泛接纳臣、吏、民的进谏。邹忌的进谏,源于其说理进谏的技法之美:其一,邹忌从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起,有亲近之感,借事说理,让人易于接受;其二是邹忌巧妙地将道理暗含在叙事之中,避开说理之嫌,使齐威王在听故事中明白自己很容易受到蒙蔽,必须广开言路的道理、接受进谏;其三,邹忌采用“婉言劝谏”与“直言进谏”相结合的方法进谏。邹忌在讲述亲身故事、类比暗示之后,便以“王之蔽甚矣”一句一针见血地直接点明進谏的主旨。婉言劝谏利于齐威王接受建议,而直言进谏则能促使齐威王猛醒,接受邹忌的进谏并付诸实施。

三、叙事结构之美。文章主旨是说理,但文章结构却是叙事,且叙事结构严谨,清晰整饬。主要表现在:一是线索明晰。叙事以“邹忌进谏”为线索,依次写邹忌审美悟道、邹忌进谏和齐王纳谏,三件事均围绕线索展开。二是层次清楚。文章从头至尾、从整体到局部,均采用三层铺陈的方法来写,进谏缘由——内容——结果层次明晰。三是行文照应。首先是相近语句照应,比如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相互照应,邹忌“暮寝而思之”的三句话与“进谏”的六句话相照应。其次是关键词的照应,比如“私”、“畏”、“有求”均在文中出现三次,相互照应。第三是时间照应,比如第一段中的“朝”、“旦日”、“明日”、“暮”构成照应关系,第三段中的“令初下”、“数月之后”和“期年之后”相互照应。第四是人名照应,比如第一段中的“妻”、“妾”、“客”相互照应,“城北徐公”人名的出现与人物的出现亦相互照应。第五是事件照应,如齐威王“纳邹忌之谏”与“纳群臣吏民之谏”相照应,“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的结果又照应了邹忌进谏和齐威王纳谏。线索的明晰、结构的巧妙、照应的紧密,让文章叙事结构呈现出严谨之美。

四、语言描写之美。文章描写人物的语言,既简洁传神,又善于铺陈。全文只有三百四十四字,却准确地刻画出了每一个人的特点。如写邹忌,“朝服衣冠,窥镜”,“窥镜而自视”,两处用“窥”,将人物暗自、私下品评自己容貌的内心世界传神地突显出来。而“孰视之”则将邹忌认认真真地端详徐公的神情和反反复复做比较的心理刻画得惟妙惟肖。文章叙写“妻”、“妾”和“客”的回答各只有一句话,却传神地反映了人物的不同心理。妻子的回答“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用一个“感叹句”和一个“反问句”,表达了强烈的肯定与赞美语气,突出妻子“私我”之情。妾回答的“徐公何能及君也”,则是一个语气强烈的反问句,高度肯定“我”之美,突出妾顺从、畏怯的心理。客回答的句子是“徐公不若君之美也”,用的是否定式陈述句,突现客仅仅是“有求于我”,只是一种应酬的态度。

《邹忌讽齐王纳谏》,用恰当的题材选取,精当的说理技法、清晰严谨的叙事结构和精练传神的语言描写,给我们以美的语言享受,值得我们认真深入地赏析、借鉴和应用。

徐忠前,甘肃泾川王村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徐公纳谏齐威王
田忌赛马
邹忌劝齐王纳谏
邹忌论美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邹忌比美
邹忌与齐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