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2017-07-26黎任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数学模型情境思想

黎任

【摘要】模型思想是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数学模型思想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借助学具操作、创设数学情境、解决数学问题等方面展开论述,不断渗透模型思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模型思想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110-01

所谓“模型思想”就是指对于特定对象,借助生活原型,通过观察、操作、对比、分析、归纳等形式,把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的一种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模型,然后再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具体问题,促使模型思想在教学中不断得以渗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那么,如何进行模型思想的渗透才更为合理、有效呢?

一、借助学具操作渗透模型思想

学具操作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借助学具操作,可以把抽象的问题直观化、形象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鉴于这种优势,教师如能把模型思想渗透其中,就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简单、有趣,有利于学生数学模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如在教學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加几》时,为了帮助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计算,教师主要把引导学生总结出8加几的算法算理作为教学的重点,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使学生在口算时能够有据可依。于是,教师让学生拿出手中的小棒,以“8+5”为例,引导学生想一想:假如一捆小棒是10根,能不能把它们凑成一个整捆数?如何操作?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从5根小棒中取出2根,于是就有了如下数学模型:先把5分成2和3,8和2凑成10,10加3等于13。此时,教师又以8+3,8+4,8+6,8+7,8+8,8+9为例,让学生运用上面的数学模型,对8加几的各类习题进行口述,如此一来,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数学模型的认识,还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二、借助数学情境渗透模型思想

情境教学是小学数学课堂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问题情境因其目的性强、与学生所学知识比较接近等特点,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结合这个特点,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注重模型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那么学生就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印象,进而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

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笔者采用了借助问题情境帮助学生建构模型的教学方法:“张大爷想用钢丝来围一个长方形栅栏,这个栅栏的长是5米、宽是3米,请问需要准备多长的钢丝?”经过思考后,有学生说是5+3+5+3=16(米);有学生说长方形的两条对边相等,可以这样算:5×2+3×2=16(米);还有的学生说可以先算出长方形一条长与宽的和是多少,然后再乘以2,即(5+3)×2。此时,教师趁机说道:“如果我们用a,b分别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你能总结出此类问题的计算方法吗?”这样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总结出了(a+b)×2这样的计算模型。

这个案例教师主要从创设问题情境开始,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并通过学生的思考探究,逐渐帮助学生建构出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数学模型,并在这种数学模型思想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获得更多类似的数学知识,这样教学,简单轻松、事半功倍,深受学生喜爱。

三、借助解决问题渗透模型思想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手段,在数学模型思想的渗透上,教师如能以解决问题为原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模型产生的具体过程,那么,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储存信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知识建构图,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如在教学《路程问题》时,教师出示习题: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了270千米,如果它一直保持这样的速度,5小时可以行驶多少千米?教师先让学生回顾已有知识,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数学模型“速度=路程÷时间”,然后在学生将此种数学模型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对数学模型进行变通,以达到求出所求问题的目的。于是,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通过数学模型的变式得到“路程=速度×时间”,从建构数学模型到利用数学模型再到模型变式,学生真正经历了模型思想的产生、应用及变化过程,深化了自身的思想认识。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在课堂中的渗透,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已有经验或接受新知的特点出发,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数学模型情境思想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AHP法短跑数学模型分析
活用数学模型,理解排列组合
思想与“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