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2017-07-26谢宏良

广西教育·A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分配律口算小棒

谢宏良

【摘要】本文论述了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加强训练,为学生打好计算基础;利用多种表征语言,搭建算法和算理有效沟通的桥梁;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重视错题资源的收集,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教授简算技巧,提高学生计算速度。

【关键词】小学生 计算能力

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A-0025-02

运算能力一直是我国数学教育提倡的重要能力之一。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长期性的常规工作。计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是小学生应该具备的数学能力之一,计算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学生的数学成绩,甚至会影响学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数学教师要帮助学生打好基础,架设算法与算理有效沟通的桥梁,教会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算理,加强口算训练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努力寻求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途径。

途径一、加强口算训练,打好计算基础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口算的正确率与熟练程度直接影响笔算正确率。为了帮助学生打好计算基础,笔者坚持每节数学课课前根据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挑选恰当的口算练习题开展3~5分钟的口算训练。每天练习的量和类型都由教师预先设计好,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少到多、从易到难、从慢到快,做到训练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具体操作方法是:上课铃声一响,学生每人准备好口算本,数学科代表(或教师)用多媒体投影或口述口算题,5分钟后马上公布答案,学生自主批改,全对的学生举手示意,组长统计并将本组口算全对的学生人数报给数学科代表(或教师),即时统计出小组的得分,评出当天计算先进小组。尽管这只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小竞赛,但孩子们因渴望获得他人的认可而努力学习,使得枯燥乏味的口算训练每天都异彩纷呈。

课前口算训练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理解力、专注力和记忆力,又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持之以恒,效果必定显著。

途径二、利用多种表征语言,搭建算法和算理有效沟通的桥梁

以笔者执教的《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为案例进行说明:

活动1 摆小棒,明算理

师:(出示“25+2”)请同学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25加2的结果。

生:(展示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师:你为什么把2根小棒和5根小棒合起来?

生:因为根加根,捆加捆!

师:接下来请你根据刚才摆小棒的过程,完成下面的框架图(如图3)。

生:(完成图3中的框架图)

师:你为什么把25分成20和5?

生:因為25里面有两个十和一个五。

师:7是怎么来的?

生:2加5。

通过摆小棒,学生从直观实物理解算法——根与根相加,捆与捆相加。在实物表象的基础上完成框架图,学生知道5个1和2个1相加,相同计数单位相加的道理,实现了算法与算理的有效沟通。

活动2

一年级“破十法”的教学,可用多种表征理解“破十法”。

看——看同学或课件演示“破十”的过程;

摆——自己动手操作摆小棒“破十”;

想——回忆操作“破十”的过程;

说——说出用“破十法”计算的过程;

填——填写出两步口算过程中所缺的数。

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看演示、借助小棒打捆等动作表征方式开展学习活动,主动探索计算的算理与算法。借助直观、动手操作表征是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的重要方式,学生在动作表征、现实情境表征、图形表征相互转化中明白算理,搭建算法和算理有效沟通的桥梁。

途径三、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艺术,是一门相对枯燥的学科。计算教学的抽象性、无形性令人厌烦。如何使单调、乏味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充分适应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彻底改变被动接受的局面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如果教师讲课语言刻板、平淡,学生往往不感兴趣,常常开小差、搞小动作,就算教师讲得再清楚也充耳不闻,作业照常错漏百出。但是如果教师能恰当运用风趣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氛围、让教学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听得有滋有味,每一位学生兴趣盎然投入学习。

例如要求计算3x+2x,教师可以提问:3个果加2个果是几个果呀?这样形象又有趣,学生很快就理解题意并说出答案是5x;再例如计算87×(100+1)时,学生经常错写成87×(100+1)=87×100+1,教师及时点拨:这个“1”哭得好伤心啊,你知道为什么吗?她说你很不公平,欺负她小个子,不依照乘法分配律把87分配给她,现在怎么办呢?学生很快发现自己的错误,愉快地进行订正。由此可见,适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使学生愉快接受数学知识,印象深刻,教学效果显著。

途径四、重视错题资源的收集,让错误成为学生学习的资源

学生第一次做错时的原始资源是极其珍贵的,它能反应出学生在做题时的思想、想法、运算步骤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收集并抓住“易错题”,帮助学生仔细分析出错原因,从而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计算效果。例如在解答“25×(4×8)×125”这个简便计算习题时,学生很容易错写成“原式=25×4+8×125=100+1 000=1 100”。这个错误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对4×25=100与125×8=1 000刚好能够凑整存在思维定势,再加上学生对乘法分配律与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仍然比较模糊,不能把握住能运用这两种定律的式子的特征,另外,学生很容易混淆某些“形似实异”的计算题,在做题的时候,学生往往没有经过认真审题就直接开始做题,造成计算错误。因此,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收集一些容易混淆的习题,如教师出示例题:“(30×125)×8”与“(30+125)×8”的简便计算。这两个计算题的数字相同,符号不同。对(30×125)×8这个习题来说,运用乘法结合律计算比较简便;而对于(30+125)×8来说,运用乘法分配律计算比较简便。学生很容易把他们混淆,造成出错。为了帮助学生强化这两种运算定律的具体区别,教师可以把这两道习题分别展开计算,通过对比计算,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感受和体会,进而解开混淆点,避免再次出错。

教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指导学生收集错题,建立错题库,有针对性地选择典型错例,使学生在对简便计算题的迷茫和糊涂中,一次次获得“知识的重生”;对于那些形近易混而易出差錯的题目,则要加强对比练习,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计算能力。

途径五、教授简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

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需让学生熟练掌握“五大定律”和“三大性质”,即“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和“减法性质”“除法性质”“商不变性质”。

1.运用加法交换定律与加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如:13+47+87+53

=(13+87)+(47+53)

=100+100

=200

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如:2.5×0.125×8×4

=(2.5×4)×(0.125×8)

=10×1

=10

12.5×25×0.32

=12.5×25×(0.8×0.4)

=(12.5×0.8)×(25×0.4)

=10×10

=100

3.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如:[1118-512]÷[136]

遇到除以一个数,可先化为乘以这个数的倒数再分配,还应注意,有些题目是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简算:即提取公因数,如:1.53×73+27×1.53=(73+27)×1.53。

4.运用减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减法的性质用字母公式表示:a-b-c=a-(b+c),同时要注意逆运算的情况。如:7863-(863+340)=7 863-863-340。

5.运用除法的性质进行简算。

除法的性质用字母表示如下:a÷b÷c=a÷(b×c),同时注意逆运算如:72÷(9×2)=72÷9÷2。

一般来说,运用简便运算需要明确:(1)在进行运算时,没有运算定律和性质作依据不能随意改变运算顺序;(2)进行拆数或转换时,不能改变数的大小;(3)简便运算也是计算,是将“硬算”化为“巧算”;(4)每一步的衔接要正确处理好;(5)所选用的计算方法要能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计算能力。

总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一项长期性的常规工作。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教师多花精力,用心培养、引导学生,加强口算训练和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努力架设算法与算理有效沟通的桥梁,让学生掌握简算技巧,提高计算速度,学生的计算能力定能得到提高。

(责编 刘小瑗)

猜你喜欢

分配律口算小棒
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部级优课)
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一起数小棒
我会口算100减几了
巧移小棒
除法中有“分配律”吗
智趣
除法也有分配律吗
活用乘法分配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