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贫路上不能少了文化力量

2017-07-25徐苑琳

人民论坛 2017年19期
关键词:领袖贫困地区农村

徐苑琳

【摘要】在全国扶贫工作日渐深入的同时,贫困地区折射出的文化贫困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村文化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农村贫困主体地位缺失、贫困文化恶性循环,是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我们应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计划,带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

【关键词】农村 文化扶贫 发展理念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 A

当前,“扶贫先扶人”“扶贫先扶智”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深入挖掘和提升农村劳动者的素质,已成为重要的扶贫攻坚策略。农村贫困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发展问题,提高农村群众的能动性,有助于推动农村扶贫工作的发展,激发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其中,做好文化扶贫工作,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内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文化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贫困农民主体地位缺失、贫困文化恶性循环,是农村扶贫工作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8年,文化扶贫工程正式在农村贫困地区启动,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文化扶贫工作的进展,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需要正视农村文化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在近年的财政支出中,国内文化事业的消费仅占不到0.4%。2015年,国内文化事业的消耗在财政总支出中只有0.39%,平均文化事业费只有49.68元,落后于发达国家。从区域建设来看,我国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相对滞后;从设施建设来看,不少贫困地区都存在数量少、标准低等问题;从人员来看,基层人员综合素养不高、人员不足;从内容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相对单一,缺少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从管理来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没有统一的规范与标准,难以实现有效管理。

农村文化扶贫体制机制不完善。在扶贫问题不断深入的同时,体制羁绊日益明显。由于文化扶贫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进行,而下属部门又难以在工作上协调一致,这也说明扶贫组织的相关工作存在缺失。面对资金投入,一些官员缺乏工作经验和扶贫理念,在文化扶贫上存在“轻维护,重投入”等问题。面对组织运行,文化扶贫多以“送文化下乡”为主,加之缺少竞争性与精准性,若外来文化不能和本地文化进行有效对接,则很难达到扶贫效果。

贫困农民主体地位缺失。人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对扶贫工作的进展具有重大影响。一些地区的主导式扶贫造成了一刀切、大包大揽等问题,最终造成资源浪费。一些基层干部甚至为了完成上级规定的扶贫任务,忽视了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真实想法,最终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贫困文化恶性循环。由于长时间生活在贫困的环境下,贫困人员往往已经形成了特定的行为规范、生活形式与价值理念。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将会潜移默化地影响贫困人员,甚至禁锢贫困人员的精神与心理。在周而复始的物质、精神贫困中,贫困人员很难脱离贫困的沼泽。

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计划

树立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因素,将创新纳入发展轨道,有助于推动社会发展。扶贫工作应针对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适合农村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并定期进行培训,落实监督考核机制。协调就是要科学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集中精力解决短板,促使其协调发展。结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实施图书馆、村级文化广场、广播站、报刊亭等文化场所的全覆盖,注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定期组织文化服务下基层,鼓励农户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进入新时期,低碳发展、生态文明、绿色资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均要求我们顺应自然。在扶贫工作中,扶贫干部要将绿色发展的要求融入文化扶贫,最大限度地发挥绿色优势。另外,开放也是扶贫的重要举措。文化的特点在于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用开放的理念推动扶贫工作,增强扶贫的执行力、凝聚力与核心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

找准重点扶贫对象,制定科学合理的文化扶贫计划。找准扶贫对象既是有效利用扶贫资源的保障,也是推动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在扶贫过程中,“故乡人”可以为扶贫工作提供很多便利,同时也便于拉近和贫困群众之间的距离。扶贫工作者可以通过走村串户等方式了解农户的消费与收入,要明確救济与扶贫对象的生活情况,扶持一批有劳动能力、有文化素养的农户为规范户,以此来不断带动劳动能力与经济条件有限的农户。在贫困群体中,要突出那些敢于创新、敢于尝试的模范,使之自觉结对帮扶。此外,扶贫对象还要不断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对于青壮年,要不断增强其文化素养,结合个体差异开展业务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有必要在贫困地区进行全方位的人员素质培训,积极引进科学技术,打破区域局限,使扶贫工作合理有序地进行。

培养农村贫困地区的自组织能力,带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

培养农村贫困地区的自组织能力,提高贫困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忽略主体的反贫困价值,不仅会让扶贫工作的效果受到影响,还会使贫困地区的群众产生被动、消极的心理。因此,扶贫工作者除了做好引导工作,还要加大反贫困的力度,培养贫困地区的自组织能力,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使之主动表达诉求、积极参与扶贫工作。在理性精神的培养方面,如何发挥贫困人员的理性是关键因素。参与扶贫项目不仅应体现在项目的实施上,还要做好扶贫项目与实施对象的监管工作,不断优化干部奖惩与考核体系。扶贫工作应通过不断鼓励、引导、带动贫困人员参加到项目选择中,提升其自觉参与的意识。对于贫困主体的内部帮扶,要发挥群众的能动性,让贫困地区主动发声。

城乡联动,利用“意见领袖”和城市文化因子实现贫困地区的文化变迁。“意见领袖”又称“舆论领袖”,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重视新事物、主动接收新信息的人往往就是“意见领袖”。因此,在农村文化扶贫工作中,为了使新信息、新观念得到有效扩散,就要主动培养意见领袖,促使贫困地区完成文化变迁。

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当今社会的文化、政治与经济格局发生了变化。农民工回乡后,带回的新思维、新观念远远超过“文化下乡”所带来的影响。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回乡农民工的处境,在城乡联动的同时,促使其完成现代化转型,成为新一代“意见领袖”。回乡农民工有较为灵活的思维,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快,知识面广、有技术,并且具备一定的甄别能力,能够很快成为“意见领袖”。发挥“意见领袖”功能,就是借助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改变人们的预期态度与行为。由于乡村文化精英与村民共同生活在同一区域,其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会对村民产生直接影响,村民也更愿意通过“意见领袖”来获取信息。农村有限的信息来源,迫切需要当地“意见领袖”的支持和引导。因此,在贫困地区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有助于带动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

作为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农村的文化扶贫需要在理念、计划、组织、传播等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综合一切力量,不断丰富文化扶贫的内容,最终赢得农村文化扶贫攻坚战的胜利。

(作者为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靳翠萍:《城市视域下的农村文化扶贫》,《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②张霞:《基于共享视角下的农村文化扶贫路径探究》,《未来与发展》,2016年第9期。

③连鑫、王文昌:《以五大发展理念推进农村文化扶贫攻坚——以山西吉县为例》,《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

责编/王妍卓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领袖贫困地区农村
比亚迪集团扶贫
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林伟民
THE JAZZ AGE
三部门发文鼓励政府 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2015中国最具影响力10位商界领袖
新农村 新一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