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美、德、日的比较与借鉴

2017-07-25王珍珍甘雨娇

中国科技论坛 2017年7期
关键词:驱动战略发展

王珍珍,甘雨娇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创新驱动发展的模式及路径选择:美、德、日的比较与借鉴

王珍珍,甘雨娇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本文构建了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为中心,创新驱动基本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为基本维度的E-PMP分析框架。在此框架下对美、德、日三个创新型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的实施路径进行深入比较和分析。然后以政府参与程度和创新驱动实现形式两个维度为基础,将美、德、日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分别划分为全面推进的市场牵引型、以点带面的双重引导型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府主导型;最后借鉴美、德、日成功经验对中国现阶段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创新驱动;战略规划;协同创新;发展模式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国际浪潮的推动下,以科技创新提升国际竞争力、获得长远发展优势成为当今新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提升到战略高度,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共同目标,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当前世界三大经济强国——美国、德国、日本已先后制定了不同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无论是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还是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德国,或是后起发达国家日本,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并成为全球典型的创新型国家。那么这些国家是如何根据自身国情条件来选择独特而合理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与模式,这些模式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如何借鉴美、日、德的成功经验指导现阶段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1 E-PMP分析框架下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构建

国家创新体系学派将国家创新系统内涵概括为各创新行为主体、主体间互动形成的网络系统以及维护网络关系的体系规则和制度路径,并认为创新体系规则的建立会影响创新行为主体及其关系网络和运行机制[1]。围绕着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学者们对国际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展开了初步探讨与比较,陈强等通过对科技规划的发展历程梳理探讨英国创新驱动发展路径与特色[2];杨多贵等从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基本特征出发将创新驱动发展动力归纳为“绿色能源、数字制造、智慧地球”三大动力[3],陈强等从“战略与规划”“政策与机制”及“行动举措”三个层面系统分析韩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色[4],黄海霞重点比较分析美国、日本、德国的创新战略、创新政策与创新体系[5]。但是这些研究仍然停留在静态层面,忽略了创新驱动发展系统中的动态机制。陈曦提出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必须确立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搭建创新驱动平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从动态层面对创新驱动发展系统进行描述[6],但是缺乏对科技战略演变连续性的论述与相关理论支撑的分析。本文参考陈曦提出的分析框架,利用战略学理论、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创新平台理论等理论工具,构建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演变历程”为中心点,创新驱动发展格局、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创新驱动发展平台为基本维度的E-PMP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模型(见图1),借助E-PMP框架探讨创新驱动战略的演变历程,深入研究创新驱动发展的机制、系统与平台的内在逻辑与要素,弥补以往研究的片面性与静态性。

(1)演变历程:从战略学角度来看,创新驱动的战略方向包含创新驱动的内容、方式以及驱动力源泉,体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的价值导向问题[7]。战略是一个国家筹划和指导全局的竞争方略,决定了全局的发展方向和发展定位。因此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分析框架,分析创新驱动发展路径时,要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中心出发点,理清各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明确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位。

(2)基本格局:根据国家创新体系的内涵,创新驱动基本格局是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关键构成要素,对应着国家创新体系中各个创新主体及其网络结构。因此在E-PMP模型中,创新驱动基本格局分为创新驱动主体系统和创新驱动协同系统。创新驱动主体系统就是要明确创新驱动过程中政府、企业、研发机构、高校的职责作用,统筹创新驱动战略的整体布局和实施。创新驱动协同系统就是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运作网络,实现创新驱动的效用最大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在创新驱动系统中发挥作用的活动主体以及各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如何构建相互融合的网络关系,形成创新驱动系统运行的基本格局,在基本格局的统筹之下,有的放矢地完善创新驱动机制和构建创新驱动平台。

(3)发展机制:包括政策保障机制、人才动力机制以及文化提升机制。政府干预对创新起着重要推动作用[8],甚至在国家创新系统中起着核心作用[9],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政策和投入的导向作用[10];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本质[11],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是一国科技创新的关键;创新文化则直接影响社会成员进行创新的意愿、创新时间、创新方式以及创新程度[12]。在E-PMP模型中,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发挥着保障作用,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机制是创新驱动主体系统和创新驱动方式系统在创新驱动平台上健康稳定运行的最根本途径,创新驱动发展的成败与否主要取决于机制的保障、推动和提升。

(4)平台:创新平台是指以产业为切入点,通过汇聚整合知识、信息、技术、政策等创新资源与要素构建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创新平台是推动创新理论走向实践的重要途径,是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13]。创新平台包括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和国际合作创新平台,是充分利用和激活各类创新资源、集聚创新要素的重要载体。只有搭建好创新驱动发展平台这个载体,创新驱动基本格局才能真正发挥统筹作用,创新驱动机制才能逐步完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推向更高层次。

图1 创新驱动发展E-PMP分析框架

2 E-PMP分析框架下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发展系统比较

2.1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演变历程

在演变历程上,美国一直强调战略与规划对国家创新驱动的引领以及中枢调节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就已提出以产业技术为核心的创新发展战略;2004年小布什政府时期,开始提出“创新美国”发展战略,属于保守创新战略,基础研究投入为美国经济复苏奠定一定基础;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新兴国家的迅速崛起促使美国意识到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创新战略开始转变为务实型[14],2015年美国发布《美国国家创新新战略》,强调建立创新生态系统以及打造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德国二战后为了恢复经济水平,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法规,不断强化战略规划对科技创新的宏观引领作用,促进科技创新的复苏发展。2013年,德国正式推出《德国工业4.0计划实施建议》,代表德国进入工业4.0时代,是德国面向未来竞争的总体创新发展战略方案。日本的科技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二战后,日本一直采用技术引进策略,这种引进式和模仿式创新在70年代开始发生转变,日本由原来的依赖型创新逐渐走向自主型创新,开始将技术立国作为发展新战略。进入21世纪后,日本正式将科技创新立为基本国策,2013年出台了《日本再兴战略》和《科学技术创新综合战略》,具体演进过程见图2。

图2 美、德、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阶段演变历程

2.2 创新驱动基本格局

(1)创新驱动主体系统。在各国形成的创新驱动主体系统中政府主体所发挥的职能与作用存在较大差异。由于美国是典型的市场经济型国家,极其重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因此美国政府采取的是不干预策略。德国创新驱动主体系统以政治联邦制和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力推动者,而作为创新驱动主体系统组成部分的高校与科研机构也都拥有着相对独立的决策权,这种混合治理结构决定了联邦政府只能采取弱干预策略。日本政府则采取强干预策略,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中发挥着引领和主导作用,对技术引进活动进行有效的宏观控制同时重点扶持和积极引导国内创新活动。

(2)创新驱动协同系统。美国在2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多元化的产学研协同组织模式,为打造科学、技术、产业三位一体提供了多样化的合作载体,促进了产学研协同模式的形成(见表1)。德国属于官产学研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模式,其官产学研协同的形成,不仅得益于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协调,也依赖于德国双元制的教育模式下公共科研机构所发挥的作用,最典型的模式就是弗朗霍夫协会通过推动技术转移从而推进企业、大学、政府协同机制的实践。日本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属于官产学联盟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因此政府直接干预和官产学联盟成为产学研协同的主要特色。

表1 美、德、日在创新驱动协同系统上的比较

2.3 创新驱动发展机制

(1)保障机制——政策设计及制度安排。政府干预不仅能够弥补市场失灵,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和体制建设[15],同时还可以通过资金支持促进企业和大学之间创新网络的构建[16],发挥政策工具的社会作用。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中,要充分重视政府的政策和投入的导向作用,在政策设计及制度安排上美、德、日三国的比较见表2。

(2)动力机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及引进。人才驱动是创新驱动的本质[17],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创新人才的流动性增强,创新人才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培养、开发和引进创新型人才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关注的焦点问题。美、德、日三国在将人才和知识作为推动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最重要战略资源的同时,在人才培养、引进和开发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色(见表3)。

表2 美、德、日政策设计及制度安排比较

(3)提升机制——创新文化。创新文化直接影响社会成员进行创新的意愿、创新时间、创新方式以及创新程度,因此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必须以创新文化为源头,通过创新文化才能实现创新驱动质的提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在市场机制决定资源配置下各种外来文化的嵌入推动美国形成一种包容性的文化氛围,刺激了人们的奋斗精神和冒险精神,这种宽松的文化环境成为创新发展的沃土。德国的混合治理结构使联邦政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创新投资主体,而是在引导重点项目投资时,积极引导并营造一个“多元同构、个性绚烂”创新环境。德意志民族历来就有着“思维严谨,办事认真,崇尚科学,敢于创新”的文化精神,文化与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使德国成为一个巨大的“思想大工厂”[18]。日本的创新文化表现出一种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特点,一方面,日本企业注重东方文化中善于学习的传统。日本实施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实际上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学习过程。这种学习过程使得日本成为渐进型创新的典型国家。另一方面,日本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社会成员的团队合作意识更加突出。

表3 美、德、日在创新人才培养、开发及引进的比较

2.4 创新驱动平台

(1)新兴产业创新平台。近年来美国提出再工业化战略,在全面分析美国所有制造业的优劣势之后选取主要突破口为优先发展领域(见表4);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利用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所累积的制造业优势,旨在发展以物理信息系统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日本将科技作为立国之本后明确提出要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创新驱动战略。

表4 美、德、日在优先发展的关键领域及相关举措的比较

(2)国际合作创新平台。美国是全球多数国家最大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技合作伙伴,合作领域广泛;德国在落实国际合作创新上,另辟蹊径,强调合作中的国别政策,也就是针对合作对象的不同需求和区域特点来量身定制不同的合作主题项目;日本的国际科技合作在20世纪60年代后才开始活跃,采取的合作策略主要是“以自我为主,有针对性的对外合作”(见表5)。

表5 美、德、日在国际合作的集中领域、合作目的以及相关举措

3 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分析

由于资源禀赋的差异,各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特征也不尽相同,以政府介入程度和创新驱动实现形式两个维度为划分依据,将美国、德国、日本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分为全面推进的市场牵引型、以点带面型的双重引导型和引进消化再吸收的政府主导型(见图3)。

图3 美、德、日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3.1 美国——全面推进的市场牵引型

无论是地域面积、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基础等先天形成的资源禀赋,还是技术资源、人才资源、法律体系、研发投入等后天创造的资源禀赋,美国都有很大的优势。因此,美国在利用原有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原始性创新的同时,也注重通过自身创造雄厚的后天条件来保障在各个领域的全面创新发展。同时由于美国的市场体系十分成熟,在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市场的基础调节作用: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而政府发挥弱干预作用,为市场调节下的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提供完善的政策保障机制和良好的制度环境。因此,美国形成了独特的全面领先的市场牵引型创新驱动发展模式。

3.2 德国——以点带面的双重引导型

德国不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创新传统,其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总体来讲德国仍然属于拥有综合资源优势禀赋的国家。受世界大战影响,德国将制造业的传统产业优势作为突破口以带动社会经济复苏,确定了以点带面型的创新发展战略。在实施战后创新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和经济扶持,打造围绕制造业为核心的战略计划等干预手段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的双重引导下,德国社会经济迅速恢复,并成为典型的创新型国家。

3.3 日本——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府主导型

日本是先天资源禀赋贫乏的岛国,因此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上与美国、德国有着很大不同。在战后经济恢复初期,日本一直采用引进和模仿的战略来修补经济元气,在这种依赖引进和消化欧美发达国家技术的模仿创新模式下,政府通过强干预政策扮演主导的角色逐渐形成,日本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而后,日本提出“科技创新立国”战略,由单纯的技术引进向依赖科技发展和创新转变,开始重视基础性研究和自主性创新。

4 美、德、日三国创新驱动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近年来,中国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在创新驱动发展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障碍,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替代市场主导创新资源配置,疏于构筑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市场基础制度与市场环境,在此情况下,政府越位与缺位、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错位现象大量存在[19]。因此,在中国市场经济尚未成熟的情况下,必须处理好政府主导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之间的关系,同时积极借鉴美、德、日三国的创新驱动发展经验与做法。

4.1 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世界上先进创新型国家都将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核心战略,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行宏观的长期部署以及分阶段战略规划。在这种创新驱动竞争激烈的国家环境下,中国要加快研究出科学的创新驱动发展顶层设计方案,把握国际创新发展趋势,做出及时调整。当前现有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还存在着许多矛盾,因此在做好顶层设计规划时,也要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做法,破除目前体制机制存在的障碍和现实约束,设计出一套与创新驱动发展相匹配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4.2 完善人才教育体系,提升创新人才资源储备

无论是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美国、德国,还是自然资源相对贫乏的日本,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培养,将人力资本的竞争视为战略核心问题。经济新常态下,中国应该将人口红利优势转变为人力资本优势,推动高质量人才成为“第一生产要素”。现阶段,中国需要不断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培养高端技术人才,同时促进人才与市场高效对接,满足企业不同创新人才需求。借鉴其他国家做法,实施有效的人才吸引制度,引进全球科技创新人才,提升创新驱动人才资源储备。

4.3 明确创新驱动主体,拓展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空间

美、德、日三国都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并制定了专门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但是在中国,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投入不足,市场竞争力薄弱,而另一方面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又面临人才匮乏、资金不足、信息不对称、在金融市场融资困难等问题,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在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缺乏话语权与竞争力[20]。为此,中国要充分调动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税收优惠、健全知识产权制度,建立科技公共服务机构等措施创建一个有利于引导和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发挥企业的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

4.4 培育创新文化土壤,积极优化创新环境

创建创新型国家与建设创新文化密不可分。尽管中华文化包含着“兼收并蓄”“人本”“和谐”“辩证”思维等有利于创新的积极因素,但是也存在“小生产意识”“过分迷信权威”“一元化评价标准”“诚信文化缺失”等阻碍创新的不良因素。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存在着严重的创新文化缺失和创新精神弱化等问题。因此,在中外文化日益碰撞交流的开放环境下,我们必须学习发达国家在创新文化中的可取之处,在整个社会中营造出创新驱动的氛围,打造公平竞争市场,积极建立并优化创新驱动的软环境。

4.5 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协同创新机制

目前,在创新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创新模式已经由内部、独立、线性的创新模式转向开放、网络、非线性的模式,创新主体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嵌入”在社会关系中[21]。因此,在构建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创新系统时,也要充分发挥其他创新主体协同的作用。一方面,要着力加强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协作创新,注重跨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从横向合作领域宽度和纵向合作领域深度延伸整合创新资源,建立创新网络。另一方面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国家科技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加强对国际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

[1]蒋绚.资源、机制与制度: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研究与启示[J].学海,2016(03):151-159.

[2]陈强,余伟.英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5,1(3):148-154.

[3]杨多贵,周志田.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选择、动力支撑与红利挖掘[J].经济研究参考,2014(64):3-9.

[4]陈强,陈凤娟,刘园珍.韩国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与特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5(03):115-118.

[5]黄海霞.发达国家创新体系比较[J].科学与管理,2014(04):9-17.

[6]陈曦.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13(03):42-44.

[7]王玉民,刘海波,靳宗振,梁立赫.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04):1-12.

[8]MOWERY D C,ROSENBERG N.New developments in U.S.technology policy:implications for competitivenes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olic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89,32(1):107-124.

[9]SMITH Keith.Innovation as a systemic phenomenon:rethinking the role of policy[J].Enterprise & innovation management studies,2000,1(1):73-102.

[10]陈继勇,余罡.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政府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实践及启示[J].理论月刊,2011(10):142-144.

[11]陈建武,张向前.我国“十三五”期间科技人才创新驱动保障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32(10):138-144.

[12]吴金希.理解创新文化的一个综合性框架及其政策涵义[J].中国软科学,2011(05):65-73.

[13]邓衢文,李纪珍,禇文博.荷兰和英国的创新平台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技术经济,2009(08):11-16+103.

[14]金相郁,张换兆,林娴岚.美国创新战略变化的三个阶段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12(03):144-147.

[15]姜军,武兰芬,李必强,等.发达国家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方式及启示[J].科学学研究,2004,22(4):442-447.

[16]CURTIS B.Is the primary national strategy transforming or ossifying English primary schools?[J].Education-line,2006.

[17]陈建武,张向前.适应创新驱动的中美科技人才发展协同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9):148-152.

[18]余日昌.西欧国家的创新个性[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06):61-66.

[19]李晓萍,李平,江飞涛.创新驱动战略中市场作用与政府作为——德国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产经评论,2015(06):5-12.

[20]沈坤荣,赵倩.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5(11):77-81.

[21]黄海霞,陈劲.主要发达国家创新战略最新动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07):102-105.

(责任编辑 沈蓉)

Mode and Path Choice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Comparison and Reference of America,Germany and Japan Under E-PMP Analysis Framework

Wang Zhenzhen,Gan Yujiao

(School of Economics,Fuzhou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108,China)

This paper constructed an E-PMP analysis framework which took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rocess as the center,the innovation-driven basic structure,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mechanism and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latform as the basic dimensions.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E-PMP,it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paths of the three innovative countries in America,Germany and Japan.Then,based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government participation and innovation-driven realization,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models of the United States,Germany and Japan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market-oriented,dual-guided and digestion.And finally it drew lessons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the United States,Germany,Japan and other countries,and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achiev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in China’s current stage.

Innovation-driven;Strategic planning;Collaborative innovation;Development model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省域创新驱动发展的效率评价与路径选择研究”(14CJL001),福建省社科基地重大项目 “福建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协同发展研究”(FJ2015JDZ016),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创新驱动福州产业转型升级的机制与路径研究”(2016FZ17),福建省本科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培养及评价研究”(JAS151259),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16-11-17 作者简介:王珍珍(1982-),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福建师范大学福建自贸区综合研究院研究人员,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创新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F061.2

A

猜你喜欢

驱动战略发展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基于模糊PI控制的驱动防滑仿真系统分析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屈宏斌:未来五年,双轮驱动,砥砺前行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轨旁ATC系统门控柜接收/驱动板改造
在808DA上使用WIFI进行驱动数据同步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