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源CT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2017-07-24息迅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7期
关键词:双源疾病诊断阻塞性

息迅

双源CT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息迅

目的 探讨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015-03—2016-07某院接诊的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CTA检查,并在双源CTA检查后1~2 d内予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A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将DSA诊断结果视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发现双源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3.65%,特异度为50%,敏感度为93.22%,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本研究共计入684个节段,将双源CTA的狭窄评估结果与DSA的评估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K=0.871,显示双源CTA与DSA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方面存在较高一致性。结论 双源CTA对于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临床诊断准确性高,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对临床治疗有十分积极的指导作用。

双源下肢动脉血管成像;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价值

周围动脉阻塞性疾病是一种好发于下肢的缺血性疾病,是由于下肢周围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而引起动脉狭窄、闭塞致病[1]。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DSA)自应用于临床医学诊断中以来,始终被视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金标准。而近年来随着下肢动脉血管成像(CTA)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双源CTA也开始应用到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中,且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对比分析方法,探讨双源CTA对于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准确率及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5-03—2016-07我院接诊的疑似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均予以双源CTA检查,并在完成双源CTA检查后1~2 d内予以DSA。所有入选者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肢运动功能受限,可听闻血管杂音,其中有59例经DSA检查后确诊为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无误诊。入选者中男性34例,女性25例,患者年龄56~72岁,平均年龄(64.38±4.03)岁。研究内容均被所有入选人员知晓,且入选者自愿参与,符合相关伦理学要求。

1.2 方法 将下肢血管划分为12段进行图像分析,包括足背动脉、腓动脉、胫前动脉、动脉、胫后动脉、胫腓干、股动脉、髂外动脉、髂总动脉、股深动脉、髂内动脉、腹主动脉。

1.2.1 双源CTA扫描 仪器选用双源CT扫描仪(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调整扫描参数如下:螺距0.7,层厚5.0 mm。指导患者取仰卧体位,固定小腿,进行腹部及下肢平扫。随后于手背静脉留置密闭式静脉针,并经静脉注射碘对比剂100 mL进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为腰部至踝关节以下。所有扫描图像传至相关处理软件进行图像重建,重建层厚为0.75 mm,重建间隔调整为0.7 mm。

1.2.2 DSA扫描 CT扫描结束后的1~2 d内,视患者情况予以DSA检查。仪器选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体机(西门子公司生产),经股动脉穿刺后予以双下肢动脉造影,将导管头端置于腹主动脉下端部位注入对比剂,对腹主动脉下段至双侧髂总动脉进行造影处理,随后将导管分别置于两侧髂外动脉注入对比剂予以动脉造影进行分析。所有数据图像由两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医师进行读图评估。

1.3 观察指标 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双源CTA的诊断准确率、特异度和敏感度。参照相关文献[2]对每个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分级,若狭窄程度低于10%或无狭窄,则视为1级,狭窄程度低于50%则为2级,狭窄程度不超过99%为3级,完全闭塞则认定为4级。狭窄级别的判断方面,DSA根据血管直径予以定义,而双源CTA则参照血管横截面积的计算来判断。

诊断准确性:总符合率,表示该方法与诊断金标准的符合程度。计算方法为:(真阳性人数+真阴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阳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阴性人数)。

特异度:真阴性率,表示检查方法对未患病人群的检出能力。计算方法为:真阴性人数/(真阴性人数+假阳性人数)×100%。

敏感度:即真阳性率,表示该诊断方法对疾病的检出能力。计算方法为:敏感度=真阳性人数/(真阳性人数+假阴性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作为本次研究中的数据统计学分析软件,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用(%)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对两种诊断方法所显示的血管狭窄程度进行一致性分析,并根据所得Kappa值(K值)判断一致性,若K为0.81~1.00则认为一致性非常好;若K为0.61~0.80则一致性可,若K为0.41~0.60则认为一致性一般,K值<0.4则认为一致性差。

2 结果

2.1 双源CTA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准确性 将DSA诊断结果视为诊断金标准,对比发现双源CTA的诊断准确率为93.65%(59/63),特异度为50%(2/4);敏感度为93.22%(55/59),诊断准确率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3,P>0.05,表1)。

表1 两种诊断方法的准确性、特异性分析(n)

2.2 下肢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对比分析 本研究共计入684个节段,将双源CTA的狭窄评估结果与DSA的评估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K=0.871,显示双源CTA与DSA在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方面存在较高一致性(表2)。

表2 双源CTA和DSA评估下肢动脉狭窄的结果对比 单位:段

3 讨论

临床调研数据显示,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临床发病率在我国表现出显著上升趋势,已经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之一[3]。DSA作为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金标准[4],能够清晰反映出血管形态的动态信息,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于血管腔内病变、肿瘤血供等均可清晰显示。但DSA属于有创成像技术[5],且患者接受DSA后容易出现血栓、局部血肿等并发症,临床推广受限。

双源CTA扫描由于其无创性和高诊断价值,近年来已经成为临床诊断的首选方法[6]。相较于DSA技术,双源CTA的临床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无需动脉穿刺,属于无创诊断,可随时在门诊完成检查,快捷便利;第二,成像清晰度具有诊断参考价值,可清晰显示血管钙化程度[7],对于血管狭窄程度的评估也有较高参考价值;第三,术前CT大面积成像检查,能为有介入治疗需求的患者提供参考,帮助主治医师充分了解病变范围和狭窄程度;第四,费用相对更低且辐射剂量较少[8],双源CTA可根据一次扫描所得的原始图像进行多次处理,得出多方位多角度的扫描图像,而DSA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则需进行多次扫描,辐射量更高[9]。

本次研究通过对比分析方法,发现双源CTA的诊断准确率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将双源CTA的狭窄评估结果与DSA的评估结果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K=0.871,显示双源CTA与DSA在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存在较高一致性,与陈松宽等人[10]的观点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通过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患者予以双源CTA诊断,不仅能获取较为准确的诊断结果,还有利于对下肢不同动脉节段狭窄程度的判断,对于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应用意义。

[1]黄蓉,顾建平,殷信道,等.新双源CT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101-105.

[2]王安明,赵汉青,史跃,等.双源CT血管成像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血管腔狭窄程度准确性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33-234.

[3]王安明,赵汉青,史跃,等.双源CTA与DSA评价冠状动脉钙化性斑块管腔狭窄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3,17(2):1-4.

[4]沈东挥,邹松,陈春霞,等.双能量CT血管造影在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2(9):664-666.

[5]李晶,朱美花,孙广平,等.双源CTA评价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11):1923-1924.

[6]尤国庆,耿云平,任悠悠.双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下肢动脉狭窄及闭塞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4,15(4):276-279.

[7]贾虹玉,杨青,唐萍萍,等.双源CT下肢动脉扫描技术优化的比较[J].中国医刊,2015,50(2):106-107.

[8]张练,冯敏,张卫东,等.双源CT在肺栓塞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联合成像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4,29(12):1-4.

[9]郝永,宋云龙,王东,等.双能CTA与DSA对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诊断的对比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3,28(10):147-150.

[10]陈松宽,杨光钊,茅国群,等.双源CT诊断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6(11):2051-2053,2054.

2017-02-15)

1005-619X(2017)07-0740-02

10.13517/j.cnki.ccm.2017.07.029

114000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影像科

猜你喜欢

双源疾病诊断阻塞性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断编码思路分析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患者的凝血功能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焦虑抑郁症状与CAT评分的相关性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右心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超高频超声在浅表器官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头颈部CTA 及双源CT 灌注成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
呼吸湿化治疗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呼吸衰竭序贯通气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