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一条红山C形龙

2017-07-21胡君一李荣生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7年7期
关键词:玉器

胡君一+李荣生

【摘 要】从对C形玉龙的生坑态表相、玉龙的制作工艺、玉龙的外貌、对玉龙的仪器分析、玉龙身体上的沁、玉龙的盘变几个方面的分析来品鉴红山C形玉龙。这件红山C形玉龙不仅有历史价值、宗教文化价值,也有较高的玉器制造研究价值,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红山文化期 玉器 C形龙

笔者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美国做访问学者。出于更多了解美国历史文化的目的,工作、生活之余,经常去学校周边的各种店铺闲逛。2016年12月初,偶然走进一个乡村的二手商品店,小商店主要经营二手的乐器、生活用品、家电等闲置物品。转悠了一圈,即将离开时,猛然瞥见柜台的角落里摆放着一堆玉制、石制器物。单从这些器物的造型上看,已经明显感觉到应该是源自中国的东西,而且很可能具有一定的历史年代。走近细看,赫然发现一件通体黝黑、具有典型红山文化特征的C形玉龙。小心翻看着其他物件,那种上手后的亲近感和油然而生的敬意,令我这位具有一定地域辨识度的辽宁科研工作者怦然心动。强压内心的真实想法,经过跟店主简单交流后得知,那些物品是别人放在这里寄卖的,如果有购买意向可以帮忙联系物主。物件的主人是一位60多岁的美国老人,名字叫HARRY E FOLTZ,打过电话后,与其约定第二天到店里会面。HARRY E FOLTZ介绍说,这些东西是他父亲SERGEANT FOLTZ早年从中国带回美国的。他父亲曾经是二次战时美国飞虎队成员,也是一个考古爱好者,二战期间在中国用糖和面粉换得这批东西并带回美国遗留给他。了解到这一情况,加之商店所处地理位置偏远,游客罕至,更是出于对我们祖先的敬畏,当历史的机遇和责任摆在我面前时,宁可有过错,也绝不能错过!经过几次和HARRY E FOLTZ先生交流,最终决定即便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把这批物件买下来,带回祖国。希望这些物件能够进一步补充红山文化的实物资料,更加全面地反映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特征和内涵,为丰富华夏灿烂文明最早的文化痕迹作出应有贡献。

这里主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最具代表特征的C形玉龙的盘变过程。玉龙在刚入手时完全是生坑状态,经过半年多的盘玩,出现了很多明显的变化,已经逐渐向熟坑状态转变。

一、C形玉龙的生坑态表相

玉龙的材质符合吴炎亮的文献[1]报道,为青绿色的透闪石。刚入手时,玉龙通体接近黑色,整体感觉密不透风,只有极小一部分能够露出内部墨绿色的玉质,触手有油腻感。玉龙周身布满均匀的白色点状物质,工痕处更为明显。同时星星点点地分布着孔径1~2毫米、深2毫米左右的小洞和更多一些的小坑。另外,玉龙通体可见树影斑驳状、头发丝厚度的玉质解离状态,与之对应的是原玉质的残留。并且能够闻到玉龙身上较浓的泥土气味。将玉龙浸泡到热水里,随即看到龙身周围冒出些许径1~2毫米的气泡。刚拿到玉龙时,玉体表面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白色点状物质(见图1),盘玩时消失(见图2)。用热水浸泡玉龙,出水干燥后,在龙体上工痕处、土咬处能看到奶白色的物质(见图3)。

二、玉龙的制作工艺

玉龙是手工磨制而成,其造型符合周晓晶报道文献[2]所述红山文化的所有特征,本文仅将玉龙的工艺细节与大家分享。玉龙身体外侧能够明显看出手工磨制的系列小平面构成的圆弧弯曲,小平面的面积约6~10平方毫米,接触部位打磨得非常光滑;玉龙的吻部有三处光滑凹陷,为打瓦工艺磨削而成;嘴和眼睛则是简单刻画而出,細看能够发现工痕底部凸凹不平,工痕边缘为齿状;玉龙脊背处有一个对钻的工艺绳孔,深看可见孔内管钻对钻打孔连通时留下的接触台面(见图4)。

三、玉龙的外貌

玉龙的造型非常灵动,周身卷曲,吻部高昂,毛发飘举,极富动感,颇有驾云欲飞之势。玉龙头部为猪首特征,阴刻梭形长眼,吻部前伸,前端平齐并有两个桯钻痕迹状鼻孔,颈脊部披一道宽厚长鬣。可能因年代久远,玉龙头部有一处约4厘米长的自然开裂。另有两处体态变化特征:一处是正面看时,头部有大约5°的左向偏转(见图5);另一处是龙体中间呈约2毫米的弯曲。推断成因,可能是玉龙在地下埋藏期间,龙体承压,玉质材料分子运动的结果(玉原子按着一定的规律排列构成晶格,晶格的堆积构成晶体,多晶体的聚集构成了玉体材质。原子是不停运动的,原子运动能够发生在晶格之间,晶格间的转换产生晶格的重新生成,晶格的重组能够导致晶体的变形)。这种变化数千年的累计结果就产生了龙体变形现象。

四、对玉龙的仪器分析

使用扫描电镜结合能谱对玉龙进行观测和分析。

应用扫描电镜观测玉龙身体表面。在放大20倍时,光滑的原质玉体表面能够看到不规则分布的坑洼,坑洼边缘形状是无序的、大小不一,深度都在0.2毫米左右(见图6)。放大30倍时,可看到玉龙眼睛为钝器刻画的工痕而成。在130倍放大时,能够清晰看到玉体表面孔洞的内部景象:洞口小,且呈现锯齿状不规则椭圆形,内部洞天大,洞壁呈现断崖状(见图8)。在650倍放大时,洞内有高低起伏的小块状物质和边缘规则的棒状结晶态物质(见图9)。

应用能谱对玉龙身体表面白色点状物质进行测试、分析,白色物质含有79.86%的碳(C)、15.10%的氧(O)、1.04%的硫(S)、氯(Cl)、钠(Na)、钾(K)等(见图10),为典型的有机物质成分含量比例关系,确定表面的白色物质为有机物。

五、玉龙身体上的沁

萎缩(土咬):玉龙通体能够看到树影斑驳状、头发丝厚度的受沁部位比其他部位低下去的现象,与之对应的是原玉质的残留。有的地方沁得重,有的地方沁得轻,甚至根本都没有沁,这种现象可能是玉龙长期掩埋在地下,玉体与水土中酸碱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部分玉质解离而形成的状态。

蚀斑(土蚀):蚀斑(土蚀)[3]的分布密度比萎缩(土咬)要少一些(见图11)。光滑的玉体表面能够看到不规则分布的小坑,小坑的边缘形状是无序的,大小不一,深度都在0.2毫米左右。

蛀孔:玉体上星星点点地分布着孔径1~2毫米、深2毫米左右的小洞,这些小洞一般都出现在水银沁出现的地方(见图11)。

水银沁(芝麻点):刚拿到玉龙时,通体接近黑色,整体感觉密不透风,只有极小一部分能够露出内部墨绿色的玉质。在盘玩的过程中,黑色物质在体表逐渐凝聚,随之,通透的玉体在表皮下面逐渐显现出来。玉体水银沁无规律分布,有的地方为黑色条状、块状,有的地方为芝麻点状,有的地方为黑色丝状(见图11)。

玉浆:刚拿到玉龙时,玉体表面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白色点状物质(见图1),盘玩时消失(见图2)。用热水浸泡玉龙,出水干燥后,在龙体上工痕处、土咬处能看到奶白色的物质(见图3)。

饭糁:玉体表皮下面能够看到点状、颗粒状的白色物质。这种白色物质是在盘玩3个月后,玉体表面变通透后看到的。这个现象是由于部分结晶体失去结晶水,与其周边透光不一致造成的(见图11)。

萤翅状开片:在盘玩3个月后,玉体表面能够看到大小不一的白色片状结构。这种白色片状结构大小不一,大的有5毫米×8毫米,小的仅约1平方毫米,起止都在玉体的表面。迎着太阳光时,能看到这种白色片状结构闪着彩色的光(见图11)。

包浆:玉体表面能够看到一层闪着红色、蓝色、绿色的宝光,这种现象是在盘玩了大约3个月以后才出现的。

六、玉龙的盘变

在盘玩玉龙的过程中,有几个明显的变化阶段:

(1)盘玩初期,玉龙身体上的白色小点状态物质逐渐褪去。能够感觉到玉龙身体干涩,能吸收手上的汗液。手在玉龙身体表面滑动时,有阻塞的感觉。

(2)用热水浸泡、清洗后,能夠看到一层奶白色浆状物覆盖在玉龙身体表面,工痕处更为明显。

(3)盘玩过程中,玉龙身体表面玉质逐渐由不透明状态向透明状态过渡,显现出老熟状态的皮壳。

(4)盘玩3个月后,龙体表面逐渐有萤翅状开片出现,同时,能够看到一层闪着红色、蓝色、绿色的彩光出现在龙体的表面(眼睛和口的工痕与玉体表面的彩光一致),同时在玉龙的表皮下面有饭糁出现。

(5)盘玩过程中,玉龙的身体颜色由黑色逐渐过渡到绿色,最初覆盖在玉体表面的黑色水银沁逐渐变化,显现为由表皮上面到表皮下面的过渡,同时逐渐地凝聚收缩。

七、结语

这件红山C形玉龙不仅有历史价值、宗教文化价值,也有较高的玉器制造研究价值,为研究新石器时期的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参考文献:

[1]吴炎亮.红山之玉石魅力[J].银行家,2003(2):144-145.

[2]周晓晶.红山文化玉器的创型理念与使用功能研究[J].辽宁省博物馆馆刊,2006(1):95-108.

[3]王敬之.“王敬之话古玉”系列之十三:从沁色鉴识古玉[J].金融博览,2016(1):72-75.

猜你喜欢

玉器
基于美学的角度探讨玉器鉴赏
古代玉器皮色、沁色和染色鉴定的难点及方法
独行玉器行
中国汉代玉器的主要特征与文化特色
谈沁对出土玉器鉴定的影响
收藏玉器要力避四误区
厚德载物——中国古代玉器展(上)
玉之器
红山玉的收藏江湖
中国古代的玉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