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手机记录一座城

2017-07-20朱妮

出版人 2017年7期
关键词:雍和宫摄影集胡同

朱妮

德国后现代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说过这样一句话:人人都是艺术家。随着各种相机、手机的普及,现在俨然已经“人人都是摄影家”。

陈惜惜,一个旅居北京的新加坡人,用一部手机,记录下了从雍和宫到方家胡同这段路上一千多个日子里的光影,最后结成了一本摄影集——《人在北京》。

人人都在用手机拍照的今天,为什么她能够脱颖而出?真实的视角、三年的坚持、独特的个体经历促成了这本书的成功出版。

陈惜惜是一位资深的纪录片制作人,曾任探索(Discovery)频道亚洲区监制。2012年,她制作了独立纪录片《推特传记》(Twittamentary),汇聚了全球微博鼻祖Twitter的精彩用户故事,以众包(crowd sourcing)的方式构思、制作和发行。其创新的手法使之成为多所大学的创意教学案例。纪录片制作人的身份之外,她在北京的一个关于互联网视频的创业公司里已工作数年。

每天上班,陈惜惜从雍和宫地铁站出来,步行至位于方家胡同的工作室。这段8到10分钟的路程,可能在每个人上班的路上都能看到,却习以为常,司空见惯,并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每日拍摄记录。“世界上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和“决定性瞬间”早已是摄影者的口头禅,身体力行却没那么容易。

但陳惜惜却做到了,虽没有学过摄影,但屡屡在这段路程中发现常人忽视的美。用iPhone拍照,只是为了“练习观察”。

“为了练习,我和自己约定,每天把一张照片分享到朋友圈里。没想到我不经意的分享,却让我找到知音,有人点赞,有人留言,也有人为我的图片加上注解。”在坚持了一千多个日子以后,陈惜惜意外地得到了出版的机会。

《人在北京》这本书精选了陈惜惜在2012?2016年期间用手机拍摄的北京影像,包括倚杖独行的孤单老人、放学回家的快乐孩童、胡同拐角破旧的家具、蒙灰的脚踏车、辛勤的早点摊贩和公车窗口忧郁的面孔……视频语言的熟练掌握给予了她独特的图像视角。她在每天上班的路上,反复走同样的路,却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用纪实又浪漫的镜头语言,重现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温存与美好。

《人在北京》全篇都是黑白图片,四角大多有晕影,正方构图,颗粒感颇重。这些图像简单,人物突出,似乎都处于某种情境中,叙说着某个故事。图片的未尽之处由旁边的配文补充,相得益彰。

这些关于老北京的日常照片引起了人们的很多共鸣,《人在北京》的策划方后浪出版公司在豆瓣上发起了一个主题为“爱上一座城丨人在北京”的活动,数百人参加,上传自己观察到的北京。这些互动与创作可能会推动关于北京光影故事的又一个摄影集的诞生。

陈惜惜说,最喜欢她的照片的有两类人,一类是像她一样的外国人,一类就是老北京人。外国人喜欢她的照片可能是因为跟她的视角相同;而老北京人喜欢她的照片大概是因为她的照片里有已经被遗忘的北京。

最后,陈惜惜笑到:给你讲一个故事,之前我去了一个很有情调、装饰得很漂亮的酒吧,很喜欢。近来再去,因为治理穿墙打洞,现在只能从窗户进了。

是啊,北京的变化如此之大,这本书最大的意义也许就是给此时此刻的北京留下了一个固定的印迹,成为北京这座伟大城市的发展史里的一页珍贵回忆。

猜你喜欢

雍和宫摄影集胡同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雍和宫》
北京雍和宫唐卡的绘画题材分析
光阴,在胡同中流逝
最不像胡同的胡同
雍和宫与雍正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