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文化研究

2017-07-20刘文燕王振古贵祥

武术研究 2017年4期
关键词: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刘文燕+王振+古贵祥

摘 要:引入体育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以村寨武术为研究个案,对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乌空村水族武术进行田野考察,透视微观社会里的武术文化现象。结果表明:黔东南州水族武术的起源与原始战争和狩猎关系密切;水族传统武术套路流失严重,其动作以近身攻击为主,不打虚招,快速有力;传承面临濒危境地,以师徒、家族和村寨传承为主。建议:开发利用水族传统武术新时期的娱乐、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功能,加强传承人保护与扶持,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引入学校体育教学,与当地旅游结合发展。

关键词:水族传统武术 黔东南州 非物质文化遗产 体育人类学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4—0023—03

水族分布在我国贵州、云南、江西、广西等省。贵州省最多,主要聚居于黔东南和黔南等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州)是世居着苗、侗、水、汉、布依等三十三个民族。全州蕴藏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多达52项68个保护点,为全国地州市之最。武术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是中华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水族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内容之一,主要在水族聚居区域流传。

水族传统武术是水族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沉积下来的传统文化,是水族“活态人文遗产”[1],与水族历史文化息息相关。水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不仅影响着水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还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完整性,是研究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料源。水族传统武术的延续,不仅对水族人民的精神世界、行为方式、处世态度和道德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更能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精神,促进民族间的文化大繁荣。

课题组引入人类学的研究范式,以村寨武术为研究个案,透过民族学与文化学的视角,深入水族传统武术传承地——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乌空村开展田野调查,探访水族传统武术传承人王志跃(男,水族,60岁)、王志礼(男,水族,58岁)拳师,透视微观社会里的武术文化现象,对黔东南州水族武术文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人类学解读与分析,从而获得对中国武术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

1 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历史渊源

黔东南州水族武术起源、创始人及传承史相对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文献记载,但与历史上的“百越”“僚”等氏族和布依族 、侗族、苗族的武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史书文献中曾称水族为“水苗家”“水家”等,水族祭祀活动中的巫术和象形文字中都有与水族武术相关的痕迹。[2]黔东南州水族经过不断迁徙最终定居在雷山、榕江、丹寨、凯里等县市。据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拳师王志跃、王志礼介绍,水族传统武术是从黔南三都县、三洞乡、九阡镇等地流传到黔东南地区,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的起源跟水族迁徙中原始先民与自然界和外族部落的原始战争与狩猎的生活方式关系密切。据传在封建社会时期,水族人民长期受到当地官吏和土司的压迫,为了争取生存空间,水族“都老”(领头人)自发组织族人进行反抗斗争。在不断的斗争与流血中,“都老” 组织族人进行武术训练,加入躲、刺、防卫等格斗技巧,以减少伤亡,取得胜利,从此这些军事化的武功成为保障水族人民生存、反抗剥削的重要手段。随着社会的进步,水族人民对这些格斗技巧不断进行创新、改进、完善,最终形成了水族特有的武术,并在水族社会当中广为流传。

由于当时生存条件恶劣,连年战争不断,部落与部落之间长期为了争夺食物与领地发生战争,水族人民付出的往往是血的代价。为了适应新的环境和抵御外敌,水族人民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结合当时的生活环境及动物的特点创造出了象形拳,如水家猴拳、虾拳等,并在本民族传统武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当地苗、侗、汉等其他民族的武术精华,通过不断地实践和积累,创造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武术,不断地发展壮大,流传至今。

2 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内容特点

现存水族传统武术拳法、器械与中原武术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技术类型更加适合南方水族人民的身体特点,动作体系也有着更为明显的仿生性,而使用的器械也更接近水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用具。[3]据雷山县达地水族乡拳师王志跃介绍,水族传统武术曾经流传于世的有20多套,但由于各种原因,流失严重,只有8套传承下来,现存的水族传统武术有水家拳、八步追拳、板凳拳、水家猴拳、水家太极拳、水家棍、水家刀和水家双锏。水族传统武术以近身攻击为主,手法攻击多而脚法攻击少,讲究一气呵成,攻防兼备,动作直截了当,不打虚招,具有动作朴实无华、快速有力、攻击快、防守严密等风格特点。

马步桩和弓步桩是水族武术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练好武术的基础。在水族武术练习者中流传着“练武不练桩,打拳易晃荡”“未习武,先练桩”等拳谚。习武者在练习桩功时,要集中注意力,气沉丹田。而初学者不容易掌握,在练习时要有毅力、持之以恒,并且要保持心静、呼吸均匀。黔东南水族传统武术的练武场地并没有特定的要求,一块空地或家里的堂屋、院子、田野都可练习武术。除了特定的练武器材刀、枪、棍之外,农耕工具、扁担、鱼叉、板凳都可以用作练武器材。

3 黔东南水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方式

传承是传统技艺得以延续的重要手段。[4]保护与传承黔东南水族传统武术文化,实际上是在保留和传承水族先民的生存智慧和他们用肢体语言所记录下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符号。水族传统武术主要靠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传承,并没有武术拳械谱传承下来。通过田野调查发现,目前黔东南州参与水族传统武术练习的人数并不多,规模也不大,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能够熟练掌握,年轻人习练的很少,其传承方式以师徒传承、家族传承和村寨传承为主。

3.1 师徒传承

师徒传承是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最主要的一种传承方式。水族传统武术拳师仅收本族族人为徒,男女老少均可,不得外传。在收徒时要进行严格的考察,往往选择品德端正、专心好武、匡扶正义的侠义之士授徒。十分重视习武者的武德要求,讲究习武先习德,要求习武者要学会做人、礼节要周到、待人要和善,不可欺负人,不可主动招惹人,不可骂人,不可故意刁难人;强调尊师重义,即尊敬师傅,善待同门师兄弟;宁缺毋滥,以防居心叵测之人学习武术去做伤天害理的事情。

3.2 家族傳承

传统武术能够传承至今,家族对武术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5]水族武术通过家族传承,更好地保留了原生态的武术文化。据拳师王志跃、王志礼介绍,以前为了生活还得外出打猎和保护家园,每天必须练习武术,以至于大家不受欺负和养活家人。但现在水族传统武术传承面临极大困境,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都外出打工挣钱,并没有要传承祖宗留下的传统武术文化的意识,由于水族武术比较隐蔽,从来没有正规的大规模练习,只在农闲出于娱乐目的,水族长辈会带着儿孙在空地里练习传统武术。拳师大多懂得医理,两位水族传统武术传承人早期学过医,但迫于生计,现在在村卫生院工作,而自己的孩子却不想学武术,水族传统武术面临濒危境地。

3.3 村寨传承

村寨传承是指生活在同一个村寨里,同一姓氏不同家族或不同姓氏的民众都可以学习水族武术,这种武术传承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更多的人能够学习到水族武术,但也只是局限于本村寨。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冷兵器时代逐渐消退,水族传统武术原有的生存土壤——原始战争与狩猎的生活方式等已不复存在,其原有的防身、保家和护寨等社会功能逐渐转化为健身、修身、竞技等体育功能,而由于黔东南州雷山县达地水族乡乌空村等水族传统武术传承地受地理位置、经济条件及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影响,尚未对水族传统武术进行开发利用,水族传统武术新时期的娱乐、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功能尚未显现。

4 非遗视角下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发展对策

4.1 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地位

水族传统武术作为黔东南州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缺乏政府的引导,其发展传承面临危机。当地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大力挖掘整理、积极扶持和宣传报道水族传统武术,将水族传统武术新时期的娱乐、文化和经济等社会功能充分开发利用。

4.2 加强对水族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与培养

在多元文化的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文化意义。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水族传统武术作为口传身授的体育文化,对其传承人的保护与扶持是首要任务。要不断提高传承人的文化水平和传承意识,给予必要的社会地位和传承资金支持,使其成为水族传统武术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倡导者,将其毕生所学的民族武术知识和技能发扬光大。同时增强年轻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欢,培养他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4.3 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许多东西灰飞烟灭,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的形态流传下来,它是我们与遥远的祖先沟通的唯一通道,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厚基石。黔东南水族传统武术文化作为中国武术文化特有的文化之一,其中有许多有价值,值得我们去保存的文化。黔东南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州,水族传统武术文化成为被淹没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养在深闺未被识。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认为,保护文化遗产与创建社会主义新文化是密不可分的。鉴于水族传统武术濒临失传境地,当地政府应引导传承人积极申报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大水族传统武术文化影响力。

4.4 将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引入校园

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途径。[6]把黔东南水族传统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课堂,特别是当地中小学和高校,应该积极主动承担文化传承责任,积极挖掘整理水族传统武术文化,聘请传承人为学生上课,积极培养师资,加强科学研究,开发校本课程,选拔武术苗子,参加各级各类武术竞赛和表演,积极举行少数民族武术竞赛,扩大水族传统武术影响力,改变水族武术文化濒危处境,摆脱当前传承和发展困境。

4.5 推动水族传统武术旅游产业化

黔东南州是贵州省著名的少数民族文化旅游胜地,该州原生态的民族旅游资源丰富多彩,而水族传统武术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武术文化,不但具有得天独厚的原生态旅游资源优势,更具有历史文化根基。充分挖掘水族传统武术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开发水族传统武术观赏型和体验型旅游产品,与当地的村寨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和节庆旅游等结合发展,有利于打响水族传统武术的知名度,使水族传统武术得到传承与发展。

4.6 整理出版水族传统武术拳械谱

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已经严重地限制水族传统武术的发展,导致众多武术套路失传。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挖掘整理出版黔东南州水族传统武术拳械谱,以文字、声音、图形、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抢救水族传统武术文化,不仅可以规范水族武术套路和招式名称,还可以让练习者有一定的参考,便于流传和传播,有利于水族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

[1]王 岗.中华武术:一个被忽视的活态文化传统[J].搏击·武术科学,2007(8):2.

[2]黄平波.黔东南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教程[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永顺,张钰鑫.水族武术的历史演进与文化价值[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56-61.

[4]王 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 (4):292-295.

[5]王志英.文化资本与武术的家族传播[J].山东体育科技,2014(5):30-33.

[6]王亚琼,单春华,张东秀,等.黔南州布依族、苗族、水族原生态传统武术文化资源的调查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5(6):41-43.

The Research on Sui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in Southeastern Guizhou

Liu Wenyan Wang Zhen Gu Guixiang

(Sports Institute of Kaili University, Kaili Guizhou 556011,China)

Abstract:Using the sport anthropology research paradigm, with villages Wushu as the study case, the paper makes an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on Sui traditional Wushu at Wukong Village of Leishan County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Results show that the origin of Sui traditional Wushu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original wars and hunting activities; Sui traditional Wushu is lost badly; and its action character is close range attacks, not imaginary and really fast; and it has master-prentice, family and Villages inheritance. Suggestions are to develop Sui traditional Wushu, such as its entertainment, cultural, and economic functions; and to strengthen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support, to actively decla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o bring it into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to combine it with the local tourism development.

Keywords:Sui Traditional Wushu Southeast of Guizho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port Anthropology

猜你喜欢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居摄影
捕鱼节上捉鱼忙
补妆
黔东南州广场体育文化探析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关于促进黔东南州微型企业发展的研究
黔东南州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