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2017-07-20陈映希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年26期
关键词:消费信贷金融业务商业银行

◎陈映希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创新发展研究

◎陈映希

当前,全球经济低速发展,企业经营困难,银行盈利受限,需要经营转型。国家强力推行消费升级政策,居民消费信贷需求强烈,消费金融市场竞争激烈,但发展消费信贷正是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银行需要以客户为核心,从多方面进行消费金融业务创新,才能在这场竞争中保持优势。本文从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及优劣势,最后提出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对策。

消费金融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义,不同国家、金融机构、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给出定义,如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常务副院长廖理认为,消费金融是指由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提供包括消费贷款在内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中国证监会在《关于设立消费金融公司》的请示文件中指出,消费金融是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在内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

随着国家消费升级政策的鼓励和推动,居民消费信贷需求日渐强烈,消费金融市场成了各类机构争抢的主要领域。目前消费金融主体呈多元化态势,主要参与者有商业银行、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包括电商类、P2P类、分期购物平台等)、第三方支付机构和小贷公司。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金融业的核心,正是推动消费金融发展的主导力量。面对当前激烈的消费金融市场竞争及银行业自身的经营转型,商业银行需要加大对消费金融业务投入力度,改变消费信贷服务流程和方式,创新消费信贷产品,加强与其他非银行消费金融主体的合作,这不仅有助于商业银行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同时也是助力金融供给侧改革的现实要求。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与其他各类主体相比,商业银行目前在消费金融发展方面存在的如下状况:

消费贷款余额占比高。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5月,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机构有20家,占比为83.33%。 全国2016年消费贷款余额约25万亿元,以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为首的8家主要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就约达19万亿元(见表1),占比76%(见图1)。可见商业银行是消费金融领域的主力军。

图1 2016年12月底止消费贷款余额占比资料来源:根据表1整理而成

消费信贷内部结构差异化。当前商业银行的消费信贷业务主要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信用卡、个人消费类贷款和其他消费类贷款等。出于把控风险的考虑,贷款对象以具有一定信用记录基础的中产及富裕人群为主,对客户的个人资产、收入、工作行业、工作性质等都有一定的要求,有些银行还对消费用途、消费范围等有明确的限制,相对来讲服务门槛较高,抵押类贷款多,审批手续较复杂,贷款利息较低。

从消费信贷内部结构看,不同银行消费信贷的侧重点有所差别。依据表2及图2所示,到2016年12月底止,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在消费信贷业务中的占比依然比较高,其中建设银行高达82.65%,信用卡透支占比10%左右;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较高,占47.28%,其他银行的信用卡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及其他消费类贷款较多,平安银行信用卡透支在消费信贷中的占比达到33.48%,其他类消费贷款在其消费信贷中的占比达33.16%。

表1 2016年12月底止消费贷款余额◎(单位:万亿元人民币)

消费贷款在各行贷款总额中占比仍偏低。从下表3中可以看出,虽然各行2016年个人消费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比重都比2015年有所上升,但仍然偏低。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银行,消费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占比均在30~40%之间,只有招商银行偏高些,达到47.23%。在消费信贷增速高于贷款总量增速的形势下,预计未来消费信贷的规模及占比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外部因素的推动

国家消费升级政策的大力推动。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国家频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大力促进消费升级,人民银行银监会也出台了系列加大消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的配套政策。拉动内需、扩大消费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发展消费金融是刺激消费需求的重要手段。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预测,中国当前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接近6万亿元,如果按照20%的增速预测,中国消费信贷规模到2020年可超过12万亿。可以预见,消费信贷将迎来快速发展时期。所以,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消费金融是当前经济金融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促进消费信贷需求。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21元,比2012年增加7311元,年均实际增长7.4%。在收入较快增长的同时,居民的消费水平也在大幅提升,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111元,比2012年增加4255元,年均名义增长7.4%。2013~2016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7%、48.8%、59.7%和64.6%,四年年均贡献率为55%,高于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8.5个百分点。消费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

在国家各种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居民的消费意识正在增强,消费水平快速增长,这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客户基础和资金需求。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4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接近6万亿元。如按20%的增速预测,预计到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规模或将超过12万亿元。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为消费金融业务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表2 2016年12月底止主要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情况(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消费金融市场主体的激烈竞争迫使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创新。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消费金融市场的多样化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市场主体加入,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P2P等主体不断加入抢占消费金融份额,不断创新产品和渠道,加剧了各方的竞争,对商业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产生一定的冲击。如蚂蚁花呗、京东白条和唯品花等,其授信机制更灵活,更简单快捷,用户可以享受先消费后付款体验新的消费金融业务。这些激烈的竞争状态迫使商业银行必需进行消费信贷业务创新。

内部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企业贷款利润增速下滑迫使银行寻求发展消费金融业务。在当前经济处于低速发展期,企业经营相对困难,企业贷款的不良风险加大,导致银行贷款不良率攀升,银行信贷缺少优质资产投向,企业贷款规模收缩。利率市场化及金融脱媒,又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提高银行资金成本,对公贷款息差收窄、利润增速下滑。这些境况迫使银行必须主动调整业务结构及盈利模式,提升消费金融业务占比。相对而言,消费信贷由于贷款人需承担无限还款责任,抵押物充足等原因,不良率较低,且资本回报率远高于企业贷款,成为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银行优化信贷结构和收入结构的需求。由于消费信贷不良率较低,可以在整体上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水平。从工行和建行2016年年报数据上看,工行2016年底公司类贷款不良率1.96%,消费类贷款不良率为1.22%,总贷款不良率1.62%;建行2016年底公司类贷款不良率2.60%,消费类贷款不良率仅为0.50%,总贷款不良率1.52%。银行通过发展轻资本、高回报的消费金融业务,达到优化信贷结构的效果。

另外,信用卡分期等业务有较多的手续费收入,可以有效提升个人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可以优化收入结构。

商业银行消费金融业务发展的优劣势

与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电商等其他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主体相比,商业银行由于发展经营时间长,市场经验丰富,在消费金融领域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劣势。

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优势

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工农中建交等五大国有银行,经过长期发展,在国民心中已经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如工商银行在“大零售、大资管、信息化”战略的指导下,加快了经营转型和结构调整,消费金融业务快速发展,“您身边的银行,可信赖的银行” 品牌形象深获认可;建设银行在“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定位下,持续改进和优化银行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了在住房金融零售银行等领域的传统优势,“要买房,找建行”等品牌形象已经深入人心。

招商银行已发展成为中国境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之一,在国内同业中率先实施经营战略调整,加快发展零售业务,其“一体两翼”战略在发展消费金融领域为客户提供了许多优质产品和服务。

具有分布广泛的网点和网络资源。不论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还是各家股份制银行,都拥有广泛的网点和分销网络,可以通过遍布全国的分支机构、自助设备和电子银行等,发挥线上线下服务综合平台优势,为广大客户提供便捷优质的服务。

具有较强的风险控制能力。 尤其是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经历了多年经济金融变化,处理了大量消费贷款业务,已经累积了丰富的风控经验,具有完善成熟的风险管理体系,严格的授信审批制度和流程,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超前的风险预警机制,具备了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相反,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电商等,由于成立时间,经验不足,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意识上,还是在风险管理能力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如近期的“侨兴债事件”和京东白拿被叫停,暴露出互联网金融平台所隐藏的风险。

具有丰富多样的产品。目前,各大商业银行是线下消费金融主力,所提供的消费金融产品及功能丰富多样,从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担保方式、还款方式上都有变化,不仅提供了个人住房分期、住房抵押、汽车消费贷款等大额、中长期消费贷款,还提供大额耐用品贷款以及教育助学贷款、旅游度假贷款、家居装修贷款等等小额、短期消费贷款,可以满足各类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表3 主要商业银行消费贷款在贷款总额中占比情况(单位:百万元人民币)

同时,商业银行也在加大线上消费金融产品的开发,加大网络科技的投入力度,在产品智能化、自动化方面不断提升,包括工行“逸贷”、建行“快贷”、建行善融商务个人小额贷款/个人权利质押贷款、农行个人网上贷款平台、招行“闪电贷”、光大银行“融e贷”、广发银行“E秒贷”、兴业银行“e购贷”、中信银行与公积金中心合作推出的公积金网络贷款等,具有在线申请、实时审批、自助签约、随借随还等特点,让客户获得便利的贷款体验。

商业银行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劣势

线下消费金融业务程序复杂。虽然商业银行线下消费金融产品丰富多样,但出于风控的考虑,消费贷款程序比较复杂,发放时间长,客户申请办理时需要提供多种证明材料,银行内部则需要经过多重审批放贷,这就降低了贷款效率,影响了银行消费金融客户群体的发展。

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商业银行线下消费金融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种类主要集中在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教育、旅游度假、家居装修、家电等短期消费贷款还开发不足,针对大学生、农民等特殊客户群体的挖掘程度也不够;线上消费金融产品的开发与其他非银行主体比还有差距。整体来看,消费金融产品创新能力还有待增强。

消费场景嵌入入口相对缺乏。虽然商业银行在消费金融场景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但和消费金融公司、电商、垂直消费金融公司、O2O平台等公司相比,在获客能力上具有明显劣势。如淘宝、京东、唯品会等电商,它们天然就拥有与客户更紧密的联系平台。而银行由于没有确实的消费场景,不容易获得客户的交易数据,较难利用大数据进行客户筛选和判别。

信用评价及授信体系不完善。商业银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征信系统。当前个人信用记录分散且不完整、更新不及时,影响银行评估客户的信用,银行很难筛选出优质客户,并提供针对性的服务,从而制约银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相反,象阿里和京东这些电商,直接拥有用户的消费数据,只要根据用户的购物记录、支付记录和评价记录,就能确切掌握用户的消费能力,从而评估出用户的信用,并为用户推出新的消费金融业务,为用户提供新的授信。

消费金融业务体系不健全。消费金融只是商业银行其中一个业务模块,银行不可能像其他参与主体那样投入全部资源到消费金融。多数银行没有设立消费信贷专营部门,房贷、信用卡、理财等各部门未能有效融合链接,未能充分利用网点、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资源优势,影响了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展。

商业银行创新发展消费金融的建议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挥其各种优势,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加快创新,推进业务发展和经营转型。参考消费金融市场其他主体的做法,现提出如下发展消费金融的建议:

优化整合行内资源,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

利用网点优势,优化网点人员和资源配置,着力发展消费金融业务。调整网点经营重点,着力于网点消费信贷业务下沉和财富管理能力提升,通过小额信贷业务带动其他零售业务发展,提高网点一体化经营能力和市场冲击力。

银行通过设立消费信贷专营部门,并联合房贷、信用卡、理财等各部门,形成联合作战、协同作战、规模作战的良好效应。

加强消费金融场景建设,推动线上线下跨界合作

完善消费金融电子渠道和线上服务网络化平台,增强线上服务能力。利用手机银行资源优势,发展O2O及MGM,大力拓展创新支付产品,向客户提供电子查询交易平台和手机端APP下载,将美食、娱乐、教育等生活场景与信贷产品绑定,让消费金融融入到客户平时生活的中去,刺激客户消费需求。

消费贷款办理流程线上化和自动化。加大与移动互联网的结合,针对小额消费信贷,实现全流程线上处理,做到“移动贴身,随借随还”, 摆脱场所、时间的限制,提升获客效率和降低获客成本,切实提升消费金融服务能力。

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商户综合支付应用场景,加大智能设备投入,将线上消费及分期服务与线下网点、微社区相结合,真正将消费金融嵌入到生活场景中。

依托充足的资金优势,加强与第三方合作,获取消费金融入口。如加强与开发商、按揭中介、汽车经销商、大型商场、旅游公司等实体公司合作,增强消费信贷获客能力,推动消费信贷发展。

促进大数据与互联网的结合

商业银行要加强与消费类公司以及行业内第三方信贷服务公司合作,同时整合自身的资源,获取更多客户消费金融数据信息,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建立数据分析模型,对客户相关的行为信息,进行历史和当前的比较分析,利用大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客户筛选,精准营销,做出提前风险预警等。

创新升级产品,打造差异化竞争

保持房贷、车贷适当稳定增长的同时,充分利用信用卡高端客户、代发工资客户、公积金缴存客户等优质客户群体的数据,开展主动授信,加速拓展信用类消费贷款业务;加快耐用消费品、教育、医疗、旅游等其他消费信贷业务的发展。

凭借自身优势,展开差异化竞争。各家银行要根据自身的业务优势,依托自身丰富的优质客户资源和网点优势,对目标客户群、成本收益比等进行综合考量,加强与客户的沟通,深入了解客户需求,锁定特定领域拓展业务,为不同客户群体制定差异化的、有特色的消费金融产品,提升客户的体验,打造自己的比较优势,如为资金充裕的客户提供奢侈品分期,为大学生提供专属消费卡,为农户提供耐用消费品、现代农业机械消费信贷品种等等,尽可能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消费信贷服务。

完善信用体系和综合授信体系建设

完善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以个人信用评级体系为基础,通过各行的相关客户信息系统与人行征信系统对接,建立一个能提供客户存款、理财、房贷、消费贷、信用卡分期、现金流水以及职业、年龄、家庭成员等信息的统一消费信贷服务平台,方便对客户进行分类和差异化定位,实施分类营销、分类管理、分类服务,进行综合评价和综合授信。

利用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管理系统简化综合授信。通过将消费信贷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与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直接对接,便于网点工作人员查询客户信息、进行客户营销,根据客户需求在合理额度范围内“一站式”授予专项分期、信用卡、个人消费贷款、家装分期、装修商户分期等综合授信额度。客户申请只需提供一套资料,一次申请即可体验银行全方位的消费信贷服务,初步实现消费信贷的统一受理、审批、管理和服务。

合作发展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领域中各个主体间的合作是未来的主趋势。商业银行可以采取设立消费金融公司或者与现有消费金融公司合作的方式,实现消费金融业务的专业专注发展,有利于主动发现目标客户,开展有针对性的消费信贷业务,实现与银行零售业务的互补。

(作者单位: 广东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消费信贷金融业务商业银行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国际金融业务拓展策略探讨
商业银行发展住房租赁金融业务的路径探析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商业银行发展县域网络金融业务的策略探讨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
黑龙江省物流企业创新物流金融业务模式与风险控制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