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宋代峨眉山佛教与宋以降的民间传说

2017-07-19魏云锋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宋代峨眉山道教

魏云锋

[摘要]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在宋代确立之后,使其成了名副其实的佛教名山。虽如此,在历史的发展中,峨眉山佛、道并存的现象也始终存在。在宋以降的民间,常有关于峨眉山佛、道的传说,这些传说使峨眉山在明清民间文化中影响甚广,对促进宋以降的民间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宋代;峨眉山;佛教;道教;民间传说

一、白蛇传与峨眉山佛教

明代话本《白蛇传》,是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流传较广泛的版本,其故事发生在南宋淳熙年间临安。故事的大概情节:蛇妖白素贞与小青,慕于人间生活,来西湖游玩,邂逅了一位官人许宣,之后白娘子与许宣喜结良缘,却因法海的迫害,使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许宣出家为僧。此版本所演绎之情节,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演变,整理编辑才形成的。

(一)白蛇故事的起源与大致演变

关于《白蛇传》的发展演变,学界成果颇丰,如《白蛇传故事嬗变研究》一文,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故事的起源和发展。《白蛇传》的版本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宋时期的初创阶段,明清时期的充实、完善阶段和明清后的臻于完美阶段。

最早关于白蛇的传说,见于唐谷神子所撰《博异志》,其中“李黄”一节云:

元和二年,陇西李黄,盐铁使逊之犹子也。因调选次,乘暇于长安东市者,见一犊车,侍婢数人于车中货易,李潜目车中,因见白衣之姝,绰约有绝代之色。

见此状,李黄上前搭讪,并赠予钱物锦帛,后随其到一住处,同居三日而归。回家后,李黄渐已恍惚,

谓妻日:“吾不起矣。”口虽语,但觉被底身渐消尽,揭被而视,空注水而已,唯有头存。大家大惊慑,呼从出之仆考之,具言其事。及去寻旧宅所,乃空园。有一皂荚树,树上有十五千,树下有十五千,余了无所见。问彼处人云:“往往有巨白蛇在树下,便无别物。”

这则故事是白蛇与人接触的雏形。到明代,洪搬所撰《西湖三塔记》中,讲述了杭州西湖的三个女妖精,用妖邪手段迷惑男人,并割心害命,伤及不少无辜的性命,后为道教真人所擒,镇于三塔之下。其中有一条就是白蛇精。此为杭州西湖最早的白蛇传说。

到明万历年间,随着民间演唱形式的多样化,《白蛇傳》中的主要人物白素贞,小青,许仙和法海都已出现。明末,文学家冯梦龙将《白蛇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改变和整理,形成了《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之后故事的发展,都是以《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故事为坐标原点,或添加,或删减,使故事充满吸引力,流传至今。

(二)峨眉山与白蛇传

《白蛇传》故事情节生动活泼,故事中主人公的来历充满了神秘感。目前流传的版本“断桥相遇”一节云:

传说在峨眉山上,有一条白蛇和一条青蛇,经历了一千多年的修炼,终于出道成仙,能呼风唤雨,腾云驾雾。但是,两位蛇仙身居大山,寂寞难忍,极羡慕人间,向往凡人生活。于是,她们化作两个年轻美貌女子,相伴来西湖游玩。

可见白娘子与小青发迹于峨眉山,而且根据千年修炼成仙说,其应属于峨眉道教一系。

在“法海作祟”一节中,白娘子与许宣为生计,开了一家药店“仁爱堂”,经营较好,根据书中所记:

“仁爱堂”的名声越传越远,金山寺主持法海也闻得其名。法海不知白娘子为何方人氏,后查明得知,是四川峨眉山白蛇精修炼而化,遂下定决心要除掉白娘子。

之后白娘子为法海所收,小青回峨眉山继续修炼而结束。整个故事中,峨眉山扮演了白蛇与小青修炼之地的神秘角色,使人印象深刻。其实以往的故事均未提及峨眉山与白蛇传故事有何关联,峨眉山是在《白蛇传》故事成形时期才加进的元素。

似前所述,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确立了“白蛇传”故事的雏形,但是其中并未提到白娘子与小青的修炼地峨眉山。到清代乾隆年间,方培成所撰《雷峰塔传奇》中《付钵》一节始出现峨眉山。其云:

今日慧眼照得震旦峨眉山,有一条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园中,潜身修炼,被他窃食蟠桃,遂悟苦修,迄今千载。

这是白蛇传故事首次将峨眉山加入,自此以后,在民间流传的多数版本中,峨眉山一直作为白蛇的修炼场所而出现的。编者将峨眉山作为白蛇修炼的场所,笔者以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峨眉山的特殊性,即曾经是道教仙山,宋以降又为佛教名山,并且从魏晋时到明清时期,都有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到了明清两代,峨眉山虽然已成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但是,仍有关于道教神仙的传说。

其次,白蛇传故事发生于南宋淳熙年间,南宋时,峨眉山佛教兴盛,并输出很多得道高僧,对外界影响深远。另外,有宋一代,是峨眉山佛教发展超过道教,占绝对优势地位的时期。

最后,道教传人峨眉山后,峨眉山有以白龙和青龙命名的两个洞府,古人有龙即蛇的观念,因此,相传两洞是白蛇和小青的修炼之地,也为这种传说提供了可能。以上原因,给白蛇传故事流传中,将峨眉山融入提供了可能性。

(三)法海与白蛇传

《白蛇传》中,法海这一角色的出现的比较晚,在白蛇传故事形成初期,这个角色是由道士来充当。例如,在《西湖三塔记》中,最后的白蛇精及其他两个妖精,是为宣赞的叔父奚真人所收。据记载,明嘉靖年间,有盲人以陶真的艺术形式来演唱《白蛇传》,但是,《白蛇传》具体内容未见记载。明万历年间,冯梦龙在其《警世通言》中收入了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始出现法海,并与佛教有了联系。

《白蛇传》中虽然反映了正、邪之间的斗争(法海与蛇妖的斗争),但是斗争的背后也可以折射出佛、道的斗争,其中法海正是佛家的代表,显占上风。另外,法海进入《白蛇传》后,故事变得更加具有吸引力,随之出现了有关法海和白蛇曾经结怨原因的不同传说,并不断被写入剧本,使剧本充满了因缘际会的色彩,内容更为有趣。如清代方培成所改编的《雷峰塔传奇》中写道,某日西天如来佛祖在大殿云:

今日慧眼照得震旦峨眉山,有一条白蛇,向在西池王母蟠桃园中,潜身修炼,被他窃食蟠桃,遂悟苦修,迄今千载。不意这妖孽,不肯皈依清净,翻自堕落轮回,与临安许宣,缔成婚媾。那许宣原系我座前一捧钵侍者,因与此妖旧有夙缘,致令增此一番孽案。但恐他逗入迷途,忘却本来面目。吾当令法海下凡,委屈收服妖邪,永镇雷峰宝塔,接引许宣,同归极乐。

遂唤法海,赐予钵盂,从此之后,演绎了一场《雷峰塔传奇》的故事。其中明显带有佛教因缘轮回说。随着故事的不断流传,在《雷峰塔传奇》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有些章节结合本地的习俗,将传说与本地存在的风物相结合,甚至有将其重新改编。如《西湖民间故事》记述的白蛇与法海结怨的原因是在西湖边,白蛇与法海(实为乌龟精)在争夺吕洞宾的仙丹中,因白蛇获胜而结怨,后乌龟西走,在如来莲座下听了几年佛法,偷走宝物来到凡间,遇白蛇和许仙,遂演绎了后面的故事。

此版本的背后已经安排出了佛、道之间的较量(吕真人的仙丹与如来佛祖法术之对决),似与峨眉山佛教无关。但在后期的流传中,人们将以上故事进行了充实改编,如《中国地方风物传说》中所记载的峨眉山白龙洞的传说,其将峨眉山佛教与道教和《白蛇传》故事紧密的联系到了一块。

相传西天如来佛祖莲台下,有一只乌龟。这只乌龟藏在莲台下听经,因想修炼成人,享受人间乐趣,遂驾云出走,至峨眉山。在峨眉山的修炼中,因争吃孙真人的仙丹,而与同在峨眉山修炼的白蛇结怨。五百年后,乌龟为报仇,在杭州找到了白蛇,遂演绎了《白蛇传》的故事。

总之,从整个《白蛇传》故事的起源发展演变来看,峨眉山是在宋以后加入《白蛇传》的元素。峨眉佛、道两家之关系也在故事中或直接或间接的有所反映。在《白蛇传》的故事中,法海的法术始终是占上风,法海来自佛家,白蛇修炼道家法术,传说中,两位皆来自峨眉山,故事又相传发生于南宋淳熙年间,整个来龙去脉,真切的反映了宋代峨眉山佛教在民间的影响,也反映出了佛教对于道教地位的提高在宋以降民间文化中的作用。

二、峨眉山佛教与济公传说

(一)历史上的济公

济公(1148-1209),南宋高僧,原名李修缘,天台县永宁村人,法名道济。因其故事在民間流传广泛,人们又称其为“济公”。在众多佛教典籍中,常以济颠的名字出现。关于济公的大致出身及生平,清人所撰《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载:

书记禅师,出浙东天台李氏贵族,名道济。母梦吞日而孕,娩时红光烛室。国清本禅师,以为法中之宝,摩顶而谶之。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

济公出家之后,因为性格特别,心怀善念,为民间广为传颂。《补续高僧传》记载:

济颠者,名道济。明颠者,名明,二师示迹同时而各郡。然皆以素风颠,人因称“济颠”、“明颠”。

济颠之颠为尤甚。饮酒食肉,与市井浮沉。喜打筋斗,不着,裨形媒露人,姗笑自视,夷然出家灵隐寺,寺僧无不唾骂,逐之,居净慈寺,为人诵经,下火得酒食,不待召而赴。吟诗日:“何须林景胜潇湘,只愿西湖化为酒。和身卧倒西湖边,一浪来时吞一口。”息人之诤,救人之死,皆为之于戏谑谈笑间。神出鬼没,人莫能测。

由此可见,历史上的济公和尚确实秉性异常。概是因为性格奇异,好“息人之争,救人之死”,满足了社会多数群体物质和精神的需求,因此,在宋代浙江一带为人们广为传颂。

(二)济公传说

济公传说的演变,今亦有研究成果。论述较为详细的有《济公故事演变及其文化阐释》一文。

有关济公的形象,经历了从普通人到历史故事,再到民间传奇的过程,在传说的过程中,未免夸张。《济公传》的多数版本出自清人之手,典型的有清人郭小亭所著《济公全传》和王梦吉所著《济公全传》。从内容来看,王梦吉版稍多些内容而已,其他二者则几乎完全相同。

王梦吉版的《济公全传》第一回“李节度拜佛求子,真罗汉降世投胎”言:济公乃真罗汉降世,“临生时,红光照院,异香扑鼻,员外甚喜。”显然属于虚构。其他章节与第一回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多具虚构色彩,其将济公和尚描述成了一个降妖除魔,扶危济困的神僧,这些与历史上的济公已相去甚远。目前流行的版本,是经过了《钱塘湖隐济颠禅师语录》、《济颠罗汉静慈显圣记》、《济颠大师醉菩提全传》、《醉菩提》、《评演济公传》等众多版本的流传,及其通俗小说的虚构与演变,经过后人总结形成的。在这些传说中,济公经历了从宋代道济禅师的僧人形象,明到清初,济公的圣僧形象,清中后期到民国济公的神侠形象的发展和变化。

(三)济公与峨眉山佛教

济公与峨眉山佛教并无直接的关系,但是根据《五灯全书目录》,道济禅师乃瞎堂慧远禅师之法嗣,临济宗杨岐派传人。慧远禅师乃峨眉临济宗高僧,济公承慧远禅师法脉,亦自然成为峨眉山临济宗传人。清朝人白融所撰《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记载:

济年十八,走灵隐,见瞎堂远公,远即为济斩发。未逾年,神悟绝伦,远为印可。然济性狂简,出入僧堂,每大言忤众。众以济犯规,白远。远日:“禅门广大,岂不容一颠僧耶!”自后常出冷泉亭。与少年扑跤,或狂歌酒肆,或去呼猿洞,引猿同翻斗,或携荤酒,污看经处。主事复白远,远惟以颠僧保护之。

由此可见,济公与慧远禅师之机缘,若非慧远禅师的袒护,济公很可能因为其放荡的行为而被驱出佛门。另外,慧远禅师也很欣赏济公的神悟绝伦,这或许是济公能成为慧远禅师法嗣的一个重要原因。

瞎堂慧远禅师乃峨眉山临济宗杨岐派传人,道济禅师被列为禅宗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可见济公承传峨眉山杨岐派法脉之实。

济公在民间的形象经历了得道高僧到圣僧,再到神侠的演变,其道法高深,品性和善,在很大方面或许是受到了峨眉山临济宗杨岐派佛学思想的间接影响,这也可能是济公的传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峨眉山僧道事迹传说

除以上介绍的两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民间传说之外,還有人们不甚熟悉的有关峨眉山佛教的传说,这些传说多带神秘色彩,令闻者回味无穷。

(一)僧与猴的传说

今凡游览过峨眉山的人,大多对峨眉山猴子的印象深刻,这些猴子多数有灵性,与峨眉山僧人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僧猴关系。宋代峨眉山僧人与猴的奇异关系更是广为流传,成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根据骆坤琪先生编著的《峨眉山掌故传奇》记载:

宋代孝宗年间,峨眉山麓灵岩寺老僧慧远在一次去九老洞的途中,遇到一只大猴,牵着他的衣角,睁着乞怜的目光,不住用爪比划。老僧会意,是要禅师收它为徒,便把它带回灵岩寺,用黄布缝了一件袈裟给他穿上。

据传说,此猴通人性,若有游人或外寺僧人访问慧远禅师,它便往方丈寺通报。慧远禅师每次出行,猴行者都如影相随,如师徒一般,传为佳话。慧远禅师圆寂之后,猴行者坐慧远床上,手捧着经卷,似在诵念,经卷所书:“勾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欧飞不变。”字样。最后,禅师火化后,猴行者便归丛林了。

根据《峨眉山志》所记载的峨眉山高僧以及故事发生的时间来看,此处的峨眉山灵岩寺老僧慧远禅师。根据《续传灯录》记载:

临安府灵隐瞎堂远禅师,生于眉山金流镇彭氏,年十三投药师院僧宗辨出家祝发受具,即往成都习经论,还峨眉云岩寺。

灵岩寺老僧即宋代峨眉山灵岩寺瞎堂慧远禅师,瞎堂远公乃宋代峨眉山名满天下的高僧,因此,其与猿猴关系的传说在民间也颇具传奇色彩,为人们所熟知。

峨眉山万年寺有清代人所题楹联:

龙藏钵,虎参禅,野性都从空里化。

鹿含花,猿献果,天机总向谒中生。

和清代赵熙题于洗象池的楹联:

岩前汉武寻仙药,池上猿公印佛心。

从以上两幅楹联也可看出,峨眉山猿猴通佛性的传说。总之,在宋以降的民间传说中,峨眉山僧与猴的传奇关系,是峨眉山佛教传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传说对于人与动物和谐关系的构建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画僧道宏的传说

宋代峨眉山僧人道宏是著名的画僧,其因为画艺精湛,行为怪异,在当时颇具影响力。宋人邓椿《画继》记载:

道宏,峨眉人,姓杨氏。受业于云顶山,相貌枯悴,善画山水、僧佛。晚年似有所遇,遂复冠巾,改号龙岩隐者。其族甚富,宏不复顾,只寄迹旅店,惟一空榻,虽被袱之属亦无所有。每往人家画土神,其家必富,画猫则无鼠。往往言人心事,辄符合。族妇烹鱼,宏命留食,既去。其侄不知,辄先尝,宏归视鱼日:“此窃食之余也。”妇方隐讳,侄遂吐出先尝于地。又凡如厕,必出郭五里外,乡人怪呀,每随而窥之,既就溷,则无复便利,但立而独语,再四乃出。此皆异事者,后竞坐化店中,年八十余,成都正法院法堂,有所画高僧。

据材料,道宏法师是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僧人,概是因为其行为古怪,故关于道宏法师的奇闻异事在民间流传广泛。骆坤琪先生所撰《峨眉山掌故传奇》也将此列为传奇故事:

宋仁宗年间,峨眉山上五显岗农村里,有户社员,因家里鼠害甚厉,猫不能捕,便请中峰寺僧人道宏,在纸上画了一只雄猫,贴在墙上,鼠害遂平。……道宏晚年,常出门远游,在住店时,床上不用被褥,只是躺在床上,不论冬夏,都是如此。在八十五岁时,死于客店之中。据峨眉山老僧传说,道宏生有异技,故所画动物,似有生气。

《峨眉山掌故传奇》所撰之故事一部分与邓春《画继》记载相同,相异处是其总结了峨眉山老僧的传说及民间传说,对故事做了很大补充和润色,使关于道宏禅师的传说变得更为有趣。

(三)峨眉僧道合力降龙虎的传说

宋峨眉山佛道皆有发展,并处于共存之中,因此,关于宋代峨眉山佛、道两家的关系,也成了宋以降的民间传说中的一部分。《峨眉山掌故传奇》之“僧道合力降龙虎”的故事就反映了当时佛、道两家和谐的关系。

相传在宋代,峨眉山九老洞外的老林里和牛心寺深峡的一个山洞里,分别藏着一只猛虎和一只巨蟒,因伤及无辜,致使游人绝迹。

牛心寺的老僧功德大师……不得已到九老洞去向林源道长求助。

最后,功德和尚和林源道长合力,降服了一龙一虎。此传说发生于宋代,骆坤琪先生在参与编撰《峨眉山志》的过程中,经过查阅资料和总结民间流行的关于峨眉山的传说,将此故事写入《峨眉山掌故传奇》,可见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

综上所述,《白蛇传》《济公全传》及峨眉山僧、道传说等,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峨眉山佛教的影响,使这些传说在内容上更为丰富有趣,充分满足了听众的好奇心。就《白蛇传》而言,峨眉山虽然是在其流传过程中才加进的元素,但是,作品选择峨眉山,并且在里面安排了佛、道两家的斗争,反映出峨眉山佛、道关系对宋以降民间传说内容和形式的影响。《济公全传》反应出了峨眉山佛教在南宋时对外界,尤其是对闽浙地区民间文化内容的影响。另外,宋代峨眉山僧、道传说更是宋以降民间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峨眉山佛教对我国民间文化的发展,意义甚大。

(责任编辑:章樊)

猜你喜欢

宋代峨眉山道教
文化遗踪——峨眉山—乐山大佛
勇登峨眉山
西夏道教补议
峨眉山游记
宋代民间社团对基层社会治理影响几何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宋代浦城吴氏家族与王安石新法
近现代温州道教的组织性
道教“师道”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