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曾子以孝为核心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2017-07-19戴潇雨

卷宗 2017年12期
关键词:曾子伦理思想孔子

戴潇雨

曾子,名参,字子舆,是颇得孔子真传的弟子之一。他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宝贵的思想道德财富。

作为儒学的代表人物,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他全面继承了“学为君子”、“反省内求”的儒家教育思想,阐释了君子人格、孝道、“慎独”等观念,从道理、伦理方面进一步丰富了儒家思想的内容,被后世尊奉为“宗圣”。鉴于此,我想就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的现实意义,谈谈自己的认识。

1 老龄化日益凸显的中国应重视曾子以孝为核心的伦理思想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在我国历史上,曾子也以孝称著于世,孝乃是曾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就非常重视孝道,在儒学经典著作《论语》中,论及孝道的有17处,曾子作为孔子的得意弟子,他的孝道思想也就是来源于此。

因此,曾子论孝,也是坚持了孔子的思想。孔子孝的核心内容是“敬”,曾子也由此突出了“敬”的含义,提出了孝德的这样几个基本要求:养、敬、安、久、卒,并认为孝应该做到养而能敬、敬而能安、安而能久、久而能卒。曾子说:“所谓孝也,民之本教日孝,其行之日养。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投,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也。”

孝老是人之常情,孝老乃德之大义。无可厚非,孝敬父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如何孝敬?最起码的要求应该是养之以敬,是父母感到舒心、安逸、幸福。作为子女,应该诚心孝敬,时刻将父母放在心中。

诚如是,这种孝的文化是我们应对老龄化社会挑战的精神磐石,也是我们塑造社会价值观的价值原点。一个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呱呱坠地,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学、择业到结婚生子,父母不知付出了多少精力和心血。孝是为人子女的义务本分,只有在尽孝中,我们才能知晓恩情的宝贵,懂得责任的重要,感佩担当的真诚。感恩、责任、担当这些孝道所蕴藏的要素,不仅是一个人正心、修身、齐家的行事依据,更是社会和谐所赖以维系的价值之核。孝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参照。以孝德实践为圆心向外扩展,孝文化就会成为代际沟通、家庭和睦、社会和谐的润滑剂,社会道德建设也能获得坚实稳固的支撑。

2 现代化人才的培养应该借鉴曾子的伦理思想观

“培养什么样的人”,始终是教育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现代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目标,以培养身心健康,具有主体意识,最终成为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所融合,并对社会有益的社会人为目标。

然而曾子认为君子的理想人格应具备“仁义”的最高典范。他将孝看作是诸德之本,因此,践行孝德,就不仅仅是做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子女,更是要做一个遵守社会道德的好人。如何做一个有德的好人?曾子阐述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他的道德修养理论中有很多观点和方法,都被后来的儒家学者继承和发展,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内省”、“慎独”、和“忠信”。这一思想,对现代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培养德才兼备、有高尚的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积极的心态、自信、上进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人才。

实际上,飞速发展的现代教育,并没有带来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可以说较为普通的现象是学校重成绩轻品德教育,严重点说,校园欺凌现象在新闻报道中屡屡出现。更普遍存在现象的是,学校评选班干部、三好学生仅以成绩论英雄,有些同学即使热爱集体、乐于助人、乐观进取、品质优良,如果成绩不佳,也可能被划入后进生、差生行列。而所谓的“好学生”本身可能会有不爱劳动、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瞧不起差同学等问题,但他们仍是学校和老师眼中的“宝贝”。这些现象都是现代教育在品德教育方面的缺失,是迫在眉睫急需解决的问题。

3 现代人的思想价值需要体现曾子的伦理思想观

在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基础上,曾子提出了一个更细密的体系:“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想法更完整地强调学与习、学与思、学与行的结合。

曾子“反省内求”在现实教育中更有现实意义。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相融合的系统过程,学习中有思考,思考后开始新的学习。这正与现代教育学家“反思教育”的观点不谋而合。反思是什么?现代教育家伯莱克认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已行动及情境的能力。杜威認为:反思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地沉思,是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所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的结论,进行主动、持久和周密的思考。

曾子秉承了孔子儒学的基本精神,始终把道德完善看作是一个学者的终极追求,因此,他对自己要求严格,时时检讨、反省自己的言行。这就形成了他道德修养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注重内省的修养方法。曾子常常思考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的言行要求很高,概括起来是“三不”原则。一是不要疏远自己的亲人而亲近外人。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珍重只顾着亲近、馅媚于他人,那就是亲疏、里外不分了。二是不要因为自身没有做好而埋怨别人,不要一旦有事情发生首先就想者埋怨和怪罪他人,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相反的只会使事情更糟还会影响与他人交往的感情。三是平常就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要因为自己的过错而招致刑罚时再哭天喊地后悔。

曾子要求一个人应该勇于自己承担责任,认为人要不断的发现和改正自己的不足,要与人为善,不要轻易怀疑别人,不要说他人的过错,要成他人之美,宽容待人。“君子不先人以恶,不疑人以不信;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存往者,在来者,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

总之、曾子的诸多思想是我们优良的传统文化,我们在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候,把孝道深刻植入国人思想,把“学为人君”与现代价值观教育相结合,把“反省内求”贯彻到学生学习习惯之中,这样才是真正的传承和弘扬,这也必然会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曾子伦理思想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曾子杀猪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