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转型背景的地方性大学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辽宁科技学院为例

2017-07-19吴颖新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业大学生学生

吴颖新

(辽宁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辽宁 本溪 117004)

基于转型背景的地方性大学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及影响因素探析
——以辽宁科技学院为例

吴颖新

(辽宁科技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辽宁 本溪 117004)

转型高校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是应用型人才的创新培养,然而大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和明显。文章以辽宁科技学院为例,研究转型发展大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的学业倦怠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缓解学业倦怠的干预策略。

转型 学业倦怠 现状 影响因素

2015年11月,《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出台,确定一批有条件、有意愿的试点高校率先探索应用型发展模式。辽宁科技学院2015年被辽宁省教育厅确定为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学校,新建本科院校必须思考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的高层次人才,凸显自己的办学特色。可是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却令人担忧,缺乏学习动力和热情,没有学习目标,如果以这种精神面貌和倦怠情绪走上工作岗位,必然影响学生自身的职业发展,所以,转型背景下研究大学生的学业倦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学业倦怠解析

1.1 学业倦怠的含义

国外学者 Pines首次提出学业倦怠的概念:学生因为长期的课业压力和负担,产生精力耗竭,对课业及活动的热情逐渐消失,对待同学态度冷漠疏远,对学业持负面心态的一种现象〔1〕。台湾学者对学习倦怠下了如下定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课业压力、课业负荷,或其他个人心理层次上的因素,以至于有情绪耗竭,乏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低落。国内学者对于学业倦怠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福建师范大学学者连榕及其同事将学业倦怠定义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已而为之时,就会感到厌烦,从而产生一种身心俱疲的心理状态,并消极对待学习活动〔2〕。

1.2 “学业倦怠”不是“厌学”

“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生活的情绪体验。“学业倦怠”与“厌学”都表现出对学习失去兴趣,但“厌学”表现出的是对学习的“厌恶”,认为学习毫无价值,学习无用,“厌学”严重可导致辍学,它的程度要远远大于学业倦怠。“学业倦怠”属于一种可调控状态,对学习既不喜欢又不想放弃,介于“厌学”和“乐学”之间。

1.3 学业倦怠的特征及表现

(1)情绪低落

由于不能很好地处理学习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大学生的学习热情较低,没有活力,没有学习动力,对学习失去兴趣,易出现焦虑、沮丧等不良情绪,经常感到压抑,情绪易波动,缺乏自信。

(2)行为不当

很多大学生上课时玩手机、昏昏欲睡,课余时间玩游戏、看小说,手机娱乐占用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对学习态度消极,表现出逃课、不听课,迟到、早退、不交作业等等,对学习敷衍了事,对老师同学态度冷漠,不愿与人交流,行为懒散,纪律松懈,学习效率低。

(3)低成就感

学业倦怠的学生感受不到他(她)作为一个人的整体价值,认识不到自身的价值,自我评价较低,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有些甚至会否认他们的作为。

2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调查

为了解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学业倦怠问题,作者采用福建师范大学连榕及其同事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倦怠问卷》量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增加了“对造成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开放式问题的调查,问卷采用集体施测的方式,随机在辽宁科技学院进行了调查。本次研究发放400 份问卷,回收397份调查问卷,剔除8份有缺失值的无效问卷,本次调查的有效问卷为389 份,有效率达 97%。调查所得数据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表2)

表2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根据问卷的得分情况以及对其他学者研究的参考,得分高于60分者视为存在学业倦怠现象,介于40分和60分之间者视为不确定的中间状态,低于40分者视为不存在学业倦怠现象。表2可以看到有139名被试得分高于60分,占总人数的35.7%;69名被试得分低于40分,占总人数的17.7%;181人得分介于40和60之间,占总人数的46.5%。由此可见,不存在学业倦怠的学生不足20%,近一半的学生处于不确定状态,这种不确定却潜藏着危机,很可能转变为学习倦怠。我校大学生中的学业倦怠现象比较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要加强对处于中间状态部分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积极引导。(2)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表3)

表3 不同年级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在表 3 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大一的学生学业倦怠产生的情况不严重。而大二和大三年级的学生学业倦怠的情况则明显上升,大二的学业倦怠情况最严重。大四阶段的学生不存在学业倦怠的人数甚至超过了严重学业倦怠的人数。

(3)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表4)

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男生具有严重学业倦怠的人数在男同学中占比31%,男生中不具有学业倦怠的占比22%;女生具有严重学业倦怠的人数在女同学中占比45%,女生中不具有学业倦怠的只占比10%。说明,我校的男生相比之下在学习上更加用心,女生更易产生学业倦怠。

(4)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表5)

表5 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业倦怠的现状

在表5中,我们可以看到,文科生具有严重学业倦怠的人数在同类中占比36%,不具有学业倦怠的占比21%;理科生具有严重学业倦怠的人数在同类中占比32%,不具有学业倦怠的占比20%;艺术类学生具有严重学业倦怠的人数在同类中占比53%,不具有学业倦怠的只占比5%。说明,文科生表现出更多的学习倦怠,艺术类学生的学业倦怠最严重。

3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因素

在《大学生学业倦怠调查问卷》中,最后一题采用开放式问题进行调查:“您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出现过厌倦学习的现象,请问您为什么会对学习感到倦怠?请列举出主要原因。”有126名学生做了回答,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对部分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专兼职老师的访谈以及对学校督导简报的参阅,我们发现导致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因素有:

3.1 学生自身方面

高校的扩招导致现在地方性本科院校的生源质量不高,很大部分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初中、高中阶段学习成绩较差、失败的学习经历使他们对自己在学习能力上产生怀疑,缺乏自信,很多学生对自己低标准要求,离开了父母老师监管的大学生在时间安排、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方面都缺乏规划意识,对未来比较迷茫,对学习成绩只求及格,甚至还有学生认为不及格也无所谓,缺乏上进心、学习无计划性。

3.2 学校方面

(1)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落后

学校升格本科院校后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上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仍然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落后的现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专业知识陈旧、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等。有的教师收集素材随意性较大,知识更新不能反映学科的前沿发展水平,与当今社会需要和学生需求脱节,难以适应转型发展对培养人才的要求。

(2)激励机制的缺乏

目前偏理论的课程和偏实践的课程考核时均被“一视同仁”地采用书面方式进行,考核成绩根据期末成绩、平时成绩按比例给出,平时成绩一般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平时测试、作业测评情况。期末考试一般为笔试、理论考试为主,采取闭卷考试,较少地采用口试、面试、开卷考试,缺少素质能力的考察和过程性、诊断性的考核。不能全面反映教学效果,无法准确考核出学生真实水平、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校园松散的师生关系

如今的大学校园坐落在新校区,距离城市中心区较远,且大学教师不需要“坐班”,学生平时跟老师接触得很少,师生之间的接触和交流减少。升本后的高校专业教师面临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与学生接触交流因人而异,只有极少部分教师能身体力行地完成这种具有育人功能的软任务。辅导员往往带几百个学生,不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这种松散的师生关系导致学生对教师和学校情感淡薄,出现学业倦怠。

3.3 社会环境方面

社会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不时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许多大学生越来越迷茫和浮躁,精彩纷呈的外面世界对大学生具有巨大的诱惑力,部分学生整日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社交、兼职赚钱,谈情说爱……读书学习反倒却成为副业,置学业于不顾,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尤其是当他们发现身边通过非正常手段找到工作的同学,会认为 “拼爹”胜过自身努力,就会大大增加学业倦怠的几率。

4 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干预

4.1 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改变

学生自身的努力和改变在缓解学业倦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的学生作为长期失败学习的体验者,难以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往往具有自我评价过低、情感态度消极、缺乏意志力等特点,并且学业倦怠情绪易泛化,如影响做事情的坚持性、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等等。从学生个体方面应建立对于学习的合理的认知,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评估自己达到目标的资源或能力,改善自身的学习情绪进而改善学业行为,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如果他们在实际的生活中获得期望的学业成绩反馈时,这部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就会慢慢地得到复苏,改善个体与学业的陌生关系。

4.2 学校方面的组织和调节

转型大背景下,学校应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加强学风建设。教师要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由“他律”逐渐转化为“自律”,形成学生自觉的学习习惯。改变单一的笔试闭卷的考试形式,减少记忆知识和再现书本知识为主的考试内容,探索立体化、开放式的多样化考核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增加考评学生应用、创新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利用实训、实习等环节考核学生职业技能,建立多元的大学生评价体系,既较为全面地考核学生,又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学校也要设法增加教师走近学生、与学生直接接触交流的多种渠道和方式,关心大学生的思想,指导他们的学业,让校园更加充满人文关怀。

4.3 全社会营造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学生阳光成长的氛围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不仅是学校的事,更需要家庭与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媒体应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通过新闻报道、访谈节目、案例演绎等多种形式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努力营造全社会维护学生健康阳光成长的良好氛围。学校方面应扎实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开展心理咨询、举办心理讲座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学生中存在的各种心理问题,同时加强心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家庭方面,家长要努力打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具有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意识,此外,也应利用社会心理咨询机构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

〔1〕Sumel F.Sear, Jr.Guido G Urizar,Jr.Graret D.EvansExamining a Stress-Coping Model of Burnout and Depressionin Extension Agentsc 〔J〕.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2001,5(1):56-62.

〔2〕杨丽娴,连榕.学习倦怠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集美大学学报,2005,(2):55.

〔3〕乔湘平.激发学习动机的心理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22.

〔4〕王凤,叶冰冰,唐艺祯.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学业倦怠相关研究〔J〕.南昌教育学业学报学报,2015,(6):52-53.

1008-3723(2017)03-102-02

10.3969/j.issn.1008-3723.2017.03.043

2017-01-12

吴颖新(1971-),女,辽宁本溪人,辽宁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讲师,硕士.

G642

A

猜你喜欢

学业大学生学生
艰苦的学业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树起学业担当之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35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