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风险因素评价

2017-07-18周鲜华潘宏婷沈云飞

会计之友 2017年13期
关键词:项目风险依赖性管廊

周鲜华++潘宏婷++沈云飞

【摘 要】 当前正值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试点建设的关键时期,准确的风险识别与评价是实现风险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合理分担的前提。在采用德尔菲法识别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面临的15项风险的基础上,通过运用解析结构交叉矩阵模型构建出风险因素五级层次结构模型,并创新性地结合驱动力-依赖性矩阵迭代运算,计算出每个风险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进而得出各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型运算结果表明,识别出的风险因素均为稳定因素,系统内有两组应视为整体进行风险管理的强关联因素集,且风险因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揭示了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风险分担研究奠定基础,为我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 地下综合管廊; 风险评价; 解析结构模型; MICMAC分析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13-0059-06

一、引言

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当前国家重点建设的城市基础设施之一。2015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鼓励创新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投融资模式,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通过特许经营、投资补贴、贷款贴息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组建项目公司参与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管理[1]。2016年5月财政部公布了第二批进入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的15个城市名单[2]。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建设前景广阔。

然而,由于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面向全国推广建设时间短,项目造价高、投资大,加之管廊收费机制和收益回报机制尚不明朗,使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面临复杂的风险,极易导致项目失败。因此,准确的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价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成功的关键所在。

乌云娜等[3]利用ISM-HHM方法识别出PPP项目中面临具有相关性的风险因素,但不同的PPP项目面临的风险因素往往存在差异。王文寅等[4]通过融入主成分分析法,对神经网络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优化,但样本中只包含山西省拟建的16个PPP基础设施项目,具有一定局限性。李妍等[5]基于风险偏好理论构建出PPP项目风险分担的博弈模型,为PPP项目风险分担方案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但在风险分担方案设计过程中未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本文旨在通过运用ISM-MICMAC模型对地下综合管廊PPP模式面临的风险进行评价,以期为我国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管理提供新思路。

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识别

风险因素识别是风险评价的根基,风险因素识别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着风险评价的正确性。因此,根据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风险特点选择适合的风险因素识别方法是风险评价的首要步骤。

(一)风险因素识别的方法

风险因素的识别方法有很多种,通过列表的方式列举常用的风险识别方法以及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6],如表1所示。

(二)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风险特点

1.风险复杂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属于大型地下建设项目,设计建造难度大,对项目质量要求高,运营周期相对较长。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地下综合管廊项目较之其他项目面临着更为复杂的风险。

2.风险难以识别

目前,我国建成的地下综合管廊中,大部分为示范性工程。由于缺乏建设、运营收费型地下综合管廊的经验,较难准确识别项目所面临的风险。

3.风险难以合理分担

地下综合管廊项目涉及众多管线管理单位,如通讯、燃气、电力、供热、给排水等,在引入PPP模式后增加了项目参与方,错综复杂的利益诉求增加了风险分担的难度。

(三)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风险清单

笔者结合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风险特点,选用德尔菲法进行风险因素识别。首先向10名专家进行管廊项目风险因素征集,经过4轮专家意见调整与反馈,最终识别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面临的15项风险因素,如表2所示。

三、基于ISM-MICMAC模型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ISM-MICMAC(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ing- Matriced Impacts Classement),即解析结构交叉矩阵模型,该模型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分析风险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解析结构模型对风险因素进行层次划分,得到风险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随后通过矩阵迭代运算,得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的驱动力-依赖性矩阵,从而进行风险因素评价。

(一)风险因素邻接矩阵的建立

首先利用ISM模型對已识别出的15项风险因素进行运算,构建出结构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向参与识别风险因素的10位专家发放调查问卷,并规定在风险关系表述中,以I表示上位因素对下位因素有直接影响,以A表示下位因素对上位因素有直接影响,以X表示两个因素之间互相影响,以O表示两个因素之间无影响[7]。

通过对收回的10份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最终形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15个风险因素的初始关系,如图1所示。

2.建立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因素之间的初始邻接矩阵

根据以下规则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中风险因素之间的初始关系转化为初始邻接矩阵A,如表3所示。

(1)各风险因素均自相关,即当i=j时,Aji=1;

(2)在初始关系图中,若Fij=I,则Aij=1,Aji=0;

(3)在初始关系图中,若Fij=A,则Aij=0,Aji=1;

(4)在初始关系图中,若Fij=X,则Aij=1,Aji=1;

(5)在初始关系图中,若Fij=O,则Aij=0,Aji=0;

3.计算最终可达矩阵

最终可达矩阵是指通过矩阵来表达各个风险因素之间通过一定长度的有向线段可以达到的程度。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最终可达矩阵可以通过对初始邻接矩阵进行布尔运算得到,计算规则为A1=(A+I),A2=(A+I)2,An=(A+I)n,当An=An-1时,得最终矩阵R=An-1。

按照上述规则,可计算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最终可达矩阵R=A4,结果如表4所示。

(二)风险因素阶层结构

根据计算得出的最终可达矩阵,可划分出风险因素的阶层结构,绘制出风险因素解析结构模型图,具体步骤为:

1.确定各个风险因素的可达集R(ni)、先行集Q(ni)和共同集T(ni)

可达集R(ni)代表受Ri影响的因素集合,先行集Q(ni)代表影响Ri的因素集合,T(ni)=R(ni)∩Q(ni),结果如表5所示。

2.对风险因素进行层次划分

首先根据T(ni)=Q(ni)的原则进行第一层(L1)分解,确认第一层风险因素为F1、F2、F5。其次,去掉先行集中L1层的因素后,继续根据T(ni)=Q(ni)的原则,确定第二层(L2)的风险因素为F3、F4、F15,以此类推,确定后续层次的风险因素。最终能够将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面临的风险因素划分为5个层次,如表6所示。

3.绘制解析结构模型图

根据风险因素最终分解结果绘制出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解析结构模型图,如图2所示。绘制过程中发现第三层中的入廊风险、市场风险和收费变更风险互为先行因素,表明三个因素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图中用虚线框圈出。同理,合作者信用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和谈判冗长风险之间也具有较强的关联性,在风险分担过程中需要考虑风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三)风险因素的MICMAC分析

在运用ISM模型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分析后,进一步使用MICMAC分析法进行矩阵迭代运算,计算出每个风险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优点在于能够通过形象的驱动力-依赖性矩阵表示出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的初始邻接矩阵进行矩阵迭代运算,用0或1来表示因素间关系,每一次迭代即形成一个新的间接关系矩阵,待矩阵迭代运算结果稳定以后,计算每个风险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如表7所示。

2.在驱动力-依赖性矩阵中,用横轴代表风险因素的依赖性,纵轴代表风险因素的驱动力,并将风险因素划分为4个集群,分别为独立集群、依赖集群、联动集群和自发集群。根据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的驱动力和依赖性数值,在驱动力-依赖性矩阵坐标中用点标出风险因素,结果如图3所示。

四、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评价

通过运用ISM-MICMAC模型对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得出以下风险评价结论:

1.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面临的15个风险因素分布于5个层次,且各层级因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位于高层次的风险因素受低层次的因素影响。在实际风险识别过程中,地下综合管廊項目公司往往忽略风险因素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建立ISM-MICMAC模型,风险因素间的关系一目了然。

2.从ISM结构模型图中得出,政治风险、法律风险和不可抗力风险位于L1层,表明这三个风险因素是影响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基础因素,能够通过因素间关系将风险向上传递。在MICMAC矩阵中,这三个风险因素均分布在独立集群中,表明这三个因素对其他风险因素有较强的影响力,同时受其他因素影响程度低。因此,应将这三个影响因素列入重点监测范围。

3.位于ISM结构模型中L2层的政府信用风险、金融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中,只有政府信用风险属于MICMAC矩阵中的独立集群,其余两个风险均属于自发集群。这表明金融风险和环境保护风险与其他因素关系不大,而政府信用风险对其他因素影响力强。因此,在进行L2层风险分担设计时,应注重政府信用风险的分担。

4.在ISM结构模型中有两个强关联的风险因素集,分别是位于L3层的市场风险、入廊风险、收费变更风险和位于L4层的合作者信用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谈判冗长风险。强关联的风险因素集意味着内部风险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具有反馈效应放大的作用。因此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应将强关联的风险因素集视为一个整体,可以提升风险管理效果。

5.开发风险位于ISM结构模型的顶层,意味着规避开发风险是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的最终目标。经过MICMAC分析发现开发风险、合作者信用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融资风险和谈判冗长风险属于依赖集群,表明这些风险因素对其他风险因素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应对这些风险因素进行实时监测,以考察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管理情况。

6.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面临的15项风险因素均不属于MICMAC矩阵中的联动集群,这说明15项风险因素均为稳定因素,不会因为系统内任意一个因素改变而影响其他因素。

五、结语

本文在分析地下综合管廊项目风险特点的基础上,选用德尔菲法识别出项目风险因素。通过运用ISM-MICMAC模型构建出风险因素结构模型和驱动力-依赖性矩阵,该方法融合了ISM模型和MICMAC分析法的优点,揭示了风险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模型运算结果表明识别出的15项风险因素均为稳定因素,系统内有两组应视为整体进行风险管理的强关联因素集,且风险因素之间存在递进关系。其中政治风险、法律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和政府信用风险应纳入重点监测的范围,通过实时监测开发风险、合作者信用风险、完工风险、运营风险、融资风险和谈判冗长风险可以判断地下综合管廊项目PPP模式风险管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

2015-08/10/content_10063.htm,2015.

[2] 2016年中央财政支持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名单公示[EB/OL]. http://jjs.mof.gov.cn/zxzyzf/csgwzxzj/

201604/t20160425_1964180.html,2016.

[3] 乌云娜,胡新亮,张思维.基于ISM-HHM方法的PPP项目风险识别[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3,30(1):67-71.

[4] 王文寅,刘丽霞,李佳.基于PCA-BP的PPP基础设施项目风险评价研究[J].会计之友,2016(7):112-116.

[5] 李妍,王新宇,马丽斌.基于风险最优分配理论的PPP 项目风险分担博弈模型——以河北张家口桥西区集中供热PPP 项目为例[J].会计之友,2016(14):71-75.

[6] 邢邦宁.基于PPP模式的城市轨道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分担机制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7] 田婧,张忠利.基于ISM的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约因素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39-43.

猜你喜欢

项目风险依赖性管廊
竹缠绕复合材料技术在市政管廊中的应用
团队介绍
非等熵 Chaplygin气体极限黎曼解关于扰动的依赖性
综合管廊排水系统设计
关于N—敏感依赖性的迭代特性
N-月桂酰基谷氨酸盐性能的pH依赖性
基于概率分布的PPP项目风险承担支出测算
小议综合管廊的建设
舒适护理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中的应用
联锁项目风险应对措施制定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