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油灯下的记忆

2017-07-18吴长远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煤油灯油灯煤油

□ 吴长远

煤油灯下的记忆

□ 吴长远

夜幕降临,一望无垠的鲁西北平原笼罩在茫茫夜色中,散落其间热闹了一天的那些村庄也沉寂下来。

“嚓”,划燃一根火柴,凑到灯草上,豆粒大的火苗摇曳起来,昏黄的灯光洒满逼仄的土屋,透过薄薄的窗户纸散发出微弱的光芒。

一户寻常人家内,两个大点儿的孩子趴在桌上做作业,两个小点儿的孩子正在炕上爬来滚去,母亲坐在炕头一针一针地纳着鞋底,父亲则坐在椅子上“咝咝”地抽着旱烟卷儿,呛人的烟味伴着缥缈的烟雾挥洒着,母亲偶尔抬起头来责怪一句:“你不能少抽点吗?!”

这便是烙印在我记忆深处的童年时代的家中之夜,也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出生的人们的集体记忆。

那时村里还没有通电,乡亲们家里唯一和电有关的是房间里的广播喇叭和手电筒,夜间照明的主要工具是乡亲们自制的油灯。

油灯的制作非常简单,拿个玻璃瓶灌上煤油或柴油,上面扣个金属盖,中间凿个眼,眼里装个车胎上的气门芯或者小铜帽,将一根粗棉线从眼里穿过去,多半截留在瓶里,一截露在外头,油很快便把线洇湿了,划根火柴点着,豆粒大的火苗便摇曳着放出柔和的光芒。

我家的油灯有的用煤油,有的用柴油,生活起居的北屋用煤油,烧火做饭和喂牲口的东西偏房用柴油。柴油灯油烟大、亮度低、价格便宜,不长时间就能把周边的墙壁熏得黑黢黢的,人若在灯下待一段时间,脸上被熏得就像抹了黑色的油彩,鼻孔里都能抠出灰来。

庄户人家样样都得精打细算,正屋用油烟少、亮度高但价格贵的煤油,有粉要搓在脸上,偏房不怕烟熏火燎用柴油。有些生活条件好些的会买一两盏烧煤油的泡子灯放在正屋用,泡子灯美观、亮堂却又比较娇贵,用时须小心翼翼,否则薄薄的玻璃灯罩很容易碎掉,一般人家舍不得买这么蹊跷的玩意儿。自制的油灯则不然,尽管因使用日久,上面布满灰尘,看上去蓬头垢面,灰头土脸,但是简便、实用、耐用,就像庄户人家的身板,外表粗糙却质地坚硬,耐磨扛造。

我就出生在这简陋的煤油灯下。1974年的腊月三十夜里,已在母亲胎内孕育了十个月的我似乎要赶着过年,迫不及待地来到世上,给这个贫寒之家带来了极大的惊喜。那时乡亲们的传宗接代观念更重,因为前面生了个女孩儿,父母盼望男孩儿的愿望不言而喻,想必母亲看到我的刹那,一定忘了自己承受的十月怀胎之苦、刚刚经历的生育之痛,内心升腾起身为女人的骄傲与自豪、身为母性的怜爱与柔情。

继我之后,母亲又陆续生下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接二连三生育的目的就是要为她的长子添个“左膀右臂”。那个年代缺衣少食,遑论营养补给,生育这些孩子吃过的苦、受过的罪,只有母亲能够体会,可她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也从未有过额外的要求,母亲就如那盏煤油灯一样,质朴而又坚韧,无论环境多么艰苦,都能持续发出光和热,带给一家人光明与希望。

我在煤油灯下出生,煤油灯下成长。难忘煤油灯下,母亲一针一线地为一家人纳鞋底、缝衣裳,难忘父母凑在煤油灯下精打细算家里的开销,难忘父母为着生活的艰难发出的叹息声,难忘父母与前来串门的街坊邻居谈天说地、说些家长里短、议论做人的道理。

这些点点滴滴都伴随着煤油灯那微弱的光芒投射进了我幼小的心灵,给我播下了人生的种子。乡亲们不易,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摔八瓣,每天都在为着一家人的生计奔忙;乡亲们坚韧,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要拼尽全力往前奔往前闯。他们使我懂得了好多做人的道理,为人要善良,谁家有灾有难,都要相互帮忙,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处事要公道,遇到他人纠纷,无论关系远近,都要向理不向人;做人不能昧良心,因为举头三尺有神明。

更难忘的是煤油灯下读书做作业的场景。每天晚上吃过饭后,已上小学的我和姐姐就被父母撵着趴到煤油灯下做作业,他们把煤油灯放到桌子上,让我们趴在最亮的地方,而母亲却坐在很远的炕头借着微弱的灯光做针线活。

父母没有文化,却懂得文化的重要与可贵。现在想起来,他们当年煤油灯下的唠叨还在耳边回响:“俺们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念书才有出息,念书才是出路”“只要你们好生念,俺们就是扒裤当袄、砸锅卖铁也供你们”。

这些话翻来覆去地说,以致他们再说的时候,还没说完上句我就能接出下句。虽然当时对这些唠叨感到厌烦,可看看他们吃的苦、受的累和罪,也知道他们说得这些对庄户人家的孩子来说,都是最简单却又最正确的真理。是啊!在那个贫困而又闭塞的年代,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除了好好读书,没有更好的道路可走。

我们肩上背负的已不仅仅是个普通的书包,更是父母盼着儿女能够改变命运不再像他们那样吃苦受累的美好愿望和自己的未来。每当我们看着看着书打起瞌睡的时候,父亲或母亲就会凑过来摇晃摇晃我们,还搬出古人“头悬梁锥刺股”的故事劝诫我们,当然他们用的都是土话来复述,“古代的人学习犯困的时候,都把头发用绳子吊起来,拿锥子扎自己的腿,你们得跟人家学习,有这个劲头,没有个考不上!”然后又开始絮叨那些已经说过无数遍的上学道理。尽管心里一百个不乐意,可是慑于父亲的威严,我们也唯有强打精神把作业做完,做不完作业不消说老师那一关过不去,单是他们这一关就过不去。

晚上在家点灯熬油做作业不算,第二天一早还得早起。那时,家里没有钟表,可父母却比钟表还准,每天到点就要催着我们起炕到学校里上早自习,特别到了冬天,天亮得晚,天黑黢黢的时候就要起床,到了学校天还不亮。我当时就纳闷,父母哪里来的那么大的精神头,无论头天晚上睡多晚,都误不了叫我起炕。及至自己做了父亲,无须闹铃,竟也能鬼使神差地按时起床给上学的儿子叫早、做早饭,我终于体会到了父母的那番苦心。父母没有文化,没法辅导我们的功课,唯一能做的就是督促我们了吧,那日复一日的叫早里,蕴含着父母多少辛苦和美好的希望!

从热乎乎的被窝里爬出来,简单吃点父亲或母亲用开水泡的饼子、窝头,背过妈妈缝的书包,搬着家里的小杌子,拎着父亲做的煤油灯,懵懵懂懂地往学校里走。赶到教室,和同学们点着各自的油灯,开始了新一天的晨读。

到1985年,村里通电了,从此,我们家和所有的乡亲们都告别了煤油灯照明的时光,而一向学习成绩很好的我也已到离村四里多地的管区完小读书,从此越走越远,走向大学,走进城市。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这些子女都已在城里安家落户,结婚生子,终于实现了父母当初那最功利却又最直接、最朴素的美好愿望,可当年年轻力壮的父母却已经衰老了,那满头的白发,那微驼的脊背,那层层叠叠的皱纹,无不刻印着岁月的磨砺与风霜。

他们拼尽了人生最好的时光,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将我们抚养成人并给了我们一个他们所盼望的美好未来,他们为自己的儿女感到欣喜、骄傲和自豪,却从未向子女们邀过一分功劳,就像当年那些带给我们光明的煤油灯一样,当我们需要的时候就默默地发出光和热,当我们不再需要的时候就默默地躲在一个角落。

时光荏苒,岁月成风,可这风刮不掉父母对我们的生育恩、养育情,刮不灭我们心头那盏始终亮着的带给我们温暖、光明和美好未来的煤油灯。

哲理漫画

王成喜/图

猜你喜欢

煤油灯油灯煤油
欢迎提问
RP-3航空煤油燃烧特性及其反应机理构建综述
为什么要说“加油”
风中的灯盏
为什么煤油灯需要借助灯芯才能燃烧
书桌上的煤油灯
正丁醇/煤油混合物非预混燃烧压力振荡特性
高能合成煤油GN-1理化性能及应用分析
◎朱德冬的诗
童年的煤油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