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百回 群众利益无小事 食品谣言当严惩

2017-07-18碧海风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人行道谣言行人

□ 碧海风

第一百回 群众利益无小事 食品谣言当严惩

□ 碧海风

一边是单位围墙,一边不断有汽车疾驰而过,留给人行道的宽度仅有20多厘米,正常人走上去如同演杂技一般,这处被网友戏称“西安最窄的人行道”就在西影路附近。日前,有网友和西安市民向媒体反映,这处人行道长期被占用,导致“人车抢道”现象非常严重,给周边群众出行带来很大不便。

有记者采访发现,这处被占用的人行道长约百米,但最宽处也就20多厘米,最窄处不足10厘米,只能放下一部手机。根据国家标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人行道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5米。很明显,这处人行道根本不符合国家规定。撇开规定不说,最大隐患就是给行人带来严重的安全问题。

实际上,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人行道变得越来越窄早已不是新鲜话题,这种现象不仅西安存在,其他地方同样存在:南京市纬一路的幕府东路段两侧各有一条长约200多米的人行道,只有七块砖宽,宽度约60厘米,仅能勉强通过一人;昆明小菜园立交桥下的环城北路有段100米左右的人行道,40厘米宽的道上还有两根路灯杆,行人得抱着灯杆过去;沈阳中山公园北侧一条不足百米的人行道,最窄处只有10厘米,只能放上一只脚,被戏称为“沈城最窄人行道”……

伴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公众对汽车的刚性需求、换代需求与日俱增。近年来,我国私家车的持有量直线上升,人们在尝到了私家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感受到了交通压力与日俱增。因而,政府部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无疑首先想到的是拓宽道路。可是,拓宽了行车道必然就会对人行道造成影响,以致许多人行道在设计之初宽度还说得过去,可一旦真正施工,便不断缩水,直至缩到不足1米,甚而还会出现像西安市西影路附近这样的“最窄人行道”。

设置行人专用道的初衷,不仅是为了让人们通行更加顺畅,更是为了维护他们的安全。实际上,相对于机动车辆承载的人数,骑单车、行走的市民占了大多数,城市管理者理应充分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利益,尽力满足这些市民的要求。但因为与机动车辆相比,行人处于弱势地位,“行走不便”也不像汽车拥堵那样容易吸引人们的眼球,于是,在路权分配的博弈中,机动车辆常常被放在首位,而非机动车辆、行人,其路权却常常受到排挤甚至被剥夺。

“最窄人行道”的存在,看似是城市管理者“尽职尽责”,在保障机动车通行的同时,也给行人留出了通道。但是从实际效果来看,这“煞费苦心”设计出来的人行道非但没有发挥其作用,反而会将行人逼到无路可走的境地,直接影响民众对生活幸福感的满意度评价,无疑是对民生工程的巨大讽刺,也是管理部门“庸政懒政”最真实的写照。

城市的有序运行,需要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如何将人行道和车行道进行合理规划,既保证行人的权利和安全,又保证车辆的行驶权利和安全,这样的道路才是最合理的道路规划设计方案,当然也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标志。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立即行动,解决这一困扰群众出行的“老大难”问题。

正所谓:

民生无小事,

枝叶总关情。

近日,公安机关抓获了18名制造、传播“塑料紫菜”谣言以及实施敲诈勒索的违法犯罪嫌疑人。今年2月,“塑料紫菜”谣言在网下及网络群组、微博、视频网站中传播,形成网络舆论热点,给福建等地紫菜生产销售企业、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

据中国社科院此前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当前食品安全谣言占各类网络谣言的45%,位居第一。从“纸馅肉包子”到“棉花肉松”;从“低钠盐是夺命盐”到“塑料大米”;从“草莓乙草胺超标可能会致癌”到“带刺带花的黄瓜会导致不孕”;从“无籽葡萄致不育”到“吃香蕉致癌”……食品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撞击着社会神经。在给食品生产者和商家带来严重损失的同时,也使广大民众生活在恐惧之中。虽然这类谣言通常很快就被澄清,公安机关也给予严打,但仍有部分网友担心视频内容为真。

尽管大多数谣言严重缺乏常识,但并不妨碍其在网络和微信上四处传播,造成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恐慌。食品安全谣言编造者和扩散者深谙移动互联时代“影像叙事”的传播规律,通过短视频、移花接木式的图片组合、故意歪曲的文字描述等方式,使得谣言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他们有的将旧闻翻炒,掐头去尾,虚实掺杂,并通过视频剪接,制造“真相”;有的则变换表现形式,从文字、图片“升级”到动画、直播等,吸引眼球;有的甚至借助所谓“专家”发声,编造“最新研究成果”欺骗民众……

马克·吐温曾说过:“当真相还在穿鞋,谣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当前处于自媒体时代,人们动动手指,翻看一下手机中的微信、微博、朋友圈便可获取信息。而由于标题耸人听闻、蛊惑性强,内容有“科普意义”,受“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传播规律影响,很多谣言通过自媒体呈裂变式、爆炸性传播,危害极大。但辟谣、惩戒和索赔却面临着周期长、认定难、责任轻、赔偿低的尴尬。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餐桌上的安全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人们高度关注食品安全理所当然。遏制“舌尖上的谣言”,要系统治理、综合施策,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铲除食品谣言产生的土壤,一方面,要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只有让百姓天天都能吃到安全放心的食品,让不法分子不能生产有毒食品,才能让民众对食品安全更加信任,对谣言不再轻易相信。另一方面,出现谣言后要及时辟谣,而且要让人信服。权威发布跟不上,谣言就会满天飞,政府部门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应急响应机制,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公开辟谣。同时,要加大对造谣者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严惩不贷,提高法律震慑力。企业和媒体也应积极传递正能量,主动宣传,加强食品安全领域的科学知识普及以及宣传引导,增强民众辨别谣言的能力,让科学知识跑在谣言前面。

正所谓:

流丸止于瓯臾,

流言止于智者。

黎 青/图

猜你喜欢

人行道谣言行人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毒舌出没,行人避让
跟踪导练(一)
如何科学识别谣言?
城市道路人行道铺装材料及工艺解析
路不为寻找者而设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世界最宽人行道:40米
谣言π=4!
我是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