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未来
——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

2017-07-18

党员干部之友 2017年7期
关键词: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 本刊记者 邢 华

人工智能时代:我们的未来
——访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

□ 本刊记者 邢 华

记者:孙教授,您好!从2016年阿尔法狗程序击败韩国围棋冠军李世石,到百度大脑战胜人类最强大脑,人工智能不断靠近人类生活,也引发不少话题。您认为,什么样的技术才能称之为人工智能?

孙富春:人工智能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它已不再是概念和普通技术,而是引领未来的国家战略性科技。

在日常生活里,随处可见人工智能的应用。比如,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特斯拉的车可以做到自动泊车。再比如,通过网络搜索,可以找到喜欢看的电影。最近,人造视网膜技术取得了很大进展,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已经做到了让一个先天性的盲人通过人造视网膜看到黑影,也就是灰色图像。可以想象,未来的话,有可能不需要人造视网膜,直接对运动相机拍摄的图像进行编码,最后把编码以后的信息连接到视觉皮层,直接让盲人能看到光明。可以说,人工智能的一些产品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里面了。

人工智能不仅应用在引领产业方面,在军事领域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人们将下一代战争叫智能战争。今年1月,美国特朗普总统上台以后打的第一仗就是命令海豹突击队袭击也门的恐怖组织,结果出师不利。主要原因就是侦察系统没有发现恐怖组织有重型装备,导致美国损失了一架直升飞机,死亡一名士兵。从这一点明显可以看到,未来战争需要非常精确和超实时的智能战争态势感知和智能决策技术来指挥战争。

记者:当前,世界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状态如何?

孙富春: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把它作为一个国家战略性科技,加强人工智能的引领性和原创性的科学研究。2016年,美国总统科学技术委员会发布了重要战略文件《为人工智能的未来做好准备》和《国家人工智能研究与发展战略规划》,对人工智能的投资呈指数级不断增长。

世界各国还特别注重推动各类创新成果向国防应用转化。美国的Navlab自主导航车、SSV自主地面战车、“捕食者”无人机等智能作战单元已经被广泛装备使用。2015年,俄罗斯研制的无人作战平台实现了全自动侦察、巡逻、守卫等功能。2016年6月,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的“阿尔法AI”机器飞行员,与美国空军的战术教官基纳•李上校比赛,无一败绩。这个例子启示我们,未来的空军作战,特别是利用无人空间作战飞机,是可以在指挥中心里面进行的。

这些事件使得人工智能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也让世界各国意识到人工智能是开启未来智能世界的一把钥匙,是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谁掌握了人工智能,谁就能成为未来核心技术的掌控者。所以,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发展计划,不惜花重金谋划抢占新一轮科技变革的先机。

记者:那么,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处在什么状态?

孙富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已将“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作为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中国大脑计划也在立项过程中,今年还把人工智能写入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工程院今年推出了人工智能2.0,要实现新的目标包括智能城市、智能经济、智能制造、智能医疗、智能家居、智能驾驶等从宏观到微观的智能化新领域。

在过去一年里,我国在引领性、原创性基础学科研究上取得很多成绩。比如,旷视科技的人脸识别技术,在世界权威LFW评测体系中排名世界第一;科大讯飞使用神经网络语言理解技术在国内引领风骚,在国际实体发现与连接比赛里囊括了所有的冠亚军;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研发的语音识别技术被麻省理工学院MIT科技评论评为世界10项突破性技术……中国人,开始不断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他们的创新和研究能力。在推动各类创新科技成果向国防应用转化方面,我们开发出了山地四足仿生移动平台(国产“大狗”),设计有5种行走步态,可以在雪地、斜坡等多种地面条件下承担运输、侦察等任务。另外,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地面无人平台研发中心已研制基于人工智能自动识别人、物的军用无人车。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正在研制基于人工智能的巡航导弹,实现依据战争情景的“量身定制”。前不久,中电集团跟清华大学合作,进行了119架无人机的蜂群飞行,打破了美国103架的纪录。还有很多技术,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所有的成就,都说明我国在人工智能方面越来越进步。

孙富春,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清华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研究领域为认知传感、智能控制及机器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十八届Choon-Gang国际学术奖一等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吴文俊科学技术奖创新奖一等奖等荣誉。

本刊记者 孙大勇//摄影

记者:从专业的角度,您认为当前人工智能还有哪些最具发展潜力的新技术?

孙富春:我认为,当前人工智能一个比较重大的发展就是人和机器的结合。这个主要体现在哪些层面呢?比如说,我们能够创造类生命体,可以在老鼠身上培养人的心脏的肌肉,将来可以替换掉人类坏掉的心肌。我们把光感应技术移入到细胞里面来配置生物体,让它能够按照光的感知来产生动作行为,包括制造一些活性细胞,未来可以将其移植到人身上来对抗癌细胞。这些在分子层面上的技术近两年发展非常快,有人将其定义为类生命体系统或者类生命体材料。

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就是类生命体机器人。过去我们制造仿生机器人,研究的是机器人的机械属性,在功能上进行仿生。比如仿生苍蝇,主要用于侦察和间谍搜集信息。它能够飞得很远,能够在会议室的玻璃上钻孔,把信息传出去。还有机器鱼,用于水下侦察、排雷等。未来的类生命体机器人加入了人的属性,会判断、推理、感知、决策,是在机理层面、分子层面上,将生命系统和机电系统进行融合,实现感知思维、能量转换的新一代机器人。这是目前各个发达国家最前沿的研究。

记者:微软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说,下一个大事件将由人工智能引领。人工智能的腾飞,带来了时代的变革,让人们感受到未来生活的美好,也感到一丝担忧,就是机器人会不会对人类产生危害?

孙富春: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科幻作家阿西莫夫1950年在《我是机器人》一书中提出了“机器人三原则”,即不应伤害人类;应服从人类的命令,与第一条违背的命令除外;机器人应能保护自己,与第一条相抵触者除外。这是给机器人赋予的伦理性纲领,机器人学术界一直将这三原则作为机器人开发的准则。

2017年1月17日,IBM首席执行官吉尼·罗梅蒂在瑞士达沃斯经济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介绍了人工智能技术部署的基本原则,呼吁业界要在人工智能和认知应用方面增加透明度及分析其伦理和社会影响,提出了“人工智能三原则”。他提出,第一条原则是人们在人工智能系统中要建立信任。人工智能系统的目的是为人类服务的,而不是取代人类。第二条原则就是透明度。在构建人工智能系统平台时,人们需要保持对系统的控制,必须清楚它们是如何训练的,以及在训练中用了哪些数据。第三条原则是技能。人工智能系统平台必须与行业内的人员合作,不能脱离人。

为什么提出“人工智能三原则”?因为担心人工智能的奇点问题,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可能会产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是怎样的一个物质存在?当未来科学揭开它的面纱,人类才能对它进行控制和防范。所以,我们只有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身上,才能为未来生活、为子孙后代留下非常宝贵的财富,使人类永远在这个星球上繁衍生息。

猜你喜欢

机器人人工智能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