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万紫千红,无一不可爱”
——记《楚辞解故》第四次修订出版

2017-07-1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0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朱先生楚辞

马 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20)

“万紫千红,无一不可爱”
——记《楚辞解故》第四次修订出版

马 颢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20)

朱季海先生的《楚辞解故》,从1944年草创到2017年第四次修订出版,前后整整七十三年。本文从责任编辑的角度,以2017年新版《楚辞解故》为重点,介绍了这本书的编辑出版历程,突出了朱先生的个性风貌和治学精神。

朱季海;《楚辞解故》;编辑出版

题记:前人已经留下的东西,不可以少掉一颗种子。但是前人没有开辟的境界,还广大得很啊!光芒万丈,等着你们,催着你们。

——朱季海2011年11月27日

“愿空剑佩南山去,好谢群龙倚鹿眠。”2011年12月21日冬至前夕,朱季海先生在苏州家中安详辞世,而后长眠于灵岩山南麓,和他的诗句遥相呼应。这位诞生于1916丙辰年的学术奇人,一辈子以传承中国文化自任。他不说空话,用行动和著作证明一切。他的物质生活简单而清贫,他的精神世界丰富而高贵。试问,还有什么比这更硬的呢?

2017年2月,朱先生的传世之作《楚辞解故》再度出版,诞生地依旧是他故乡的上海古籍出版社。这是继1963年正续编、1980年新增三编、2011年新增四编1之后的第四次修订出版。2这个修订本在内容方面订正了旧版的若干讹误,调整了若干标点和格式,使之更为完善精密;在四编《楚辞余义》中新增考释一条,由朱先生之子朱广明先生提供,那是《招魂》中的一句:“晋制犀比,费白日些。”“费”借为“昲”,意思是日光,“太阳出来了,一片光明”,这九个字是朱先生在中华书局《初照楼文集》发布会上的寄语。在版式装帧方面,新版《楚辞解故》全部重排,3将字号放大,将旧版单面十六行改为十四行,4将平装改为精装;又请美编何旸先生重新设计封面,采用楚国漆器古朴奇崛的纹样;并在“出版说明”前增加了朱先生的两张照片和两页手稿。

据《楚辞解故•后记》云,此书草创于1944年甲申。5那是抗战后期,“时倭祸方亟,实有哀郢之志”,面对侵略者的铁蹄,不能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要尽我本分,在学问上证明中国并非无人,传统不绝如缕。1944年3月,年仅28岁的朱先生用言简意赅的文言写下了《楚辞解故叙》:“凡为《楚辞》,解其土风而可知也。自淮南王、太史公、刘向、扬雄论述大义,班、贾、王二三君子,既宣之矣。近世学者,无替旧闻,转相起发,然遗逸多有。今摭其未备,颇据楚语以定之,庶欲共江南黎献,辨章风谣,存其故俗,使九畹愈滋,百亩弥望,则必有与我同好者矣。”《楚辞解故》用的是典雅的文言,且旁征博引,连篇累牍,因此被现在的人称为“天书”。其实,看不懂不能怪作者,选择用文言著书立说是朱先生自由和自信的表现。关键在于,他的文章是否讲到点子上,是否把前人说错的地方给指出来,把前人说不清楚的地方给说清楚。朱先生做到了,他是通人,不囿于前人的成见,能够自由驱遣经史子集,从各种矛盾的陈述中找到解决《楚辞》疑难问题的路径,在打破壁垒、扫清障碍之后表达他自己的见解。6

回顾朱先生的一生,17岁即从章太炎先生问学,被老师誉为“千里驹”,“只须平进十年以后,便当绝伦超群”(章太炎《与潘景郑书》)。71935年担任章氏国学讲习会主讲人,负责创办《制言》杂志。抗战期间开始从事《楚辞》研究,1944年写成《楚辞解故》初稿,“既流观王逸以来诸家旧义,颇求之楚事楚言,时有未合,乃稍下己意。……今为《解故》,务使楚事楚言,一归诸楚”(《楚辞解故•后记》)。1946年经太炎先生夫人汤国梨推荐,破格进入南京国史馆,为简任协修,在《国史馆馆刊》上发表《马君武传》等文章。两年后辞职返苏,留下了“长官无目”的绝妙好辞。解放后除了短期任教于苏州三中、东吴大学等学校外,几乎没有参加工作。8

其实,他是自己给自己安排工作,那就是尽其所能地博览、研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随手札记,经过整理写成著作,等待时机成熟后予以发表。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从不局限自己,感到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我总是在学习,谈不上有什么成就,不过可以毫无愧疚地说,我没有虚度年华。”他在给杭州友人的信中这样写道:“酒醒深夜,红烛照花,非情之所钟,谁能如此?生命是宝贵的,只有宝贵的生命才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住那股激情和希望的。强烈的渴求正是生命的动力,有什么不好呢?诗兴勃发,令人欣羡,为什么要终觉黯然呢?生命之花是不凋谢的,心灵之光,明于红烛。”9

什么样的人品成就什么样的学问。朱先生的学问,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试问他学问的源头何在?他说:“无偿的劳动才能导出不朽的事业。对学术的强烈渴求是一个学者生命的动力,而自由的学术研究又是学术生命延续的保障。”(同上)归根结底,还是对自由的渴望,这是主权问题,容不得半点虚假。由此想到,古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具有英雄气概。何谓英雄?英者英明,即智慧;雄者气魄,即勇敢。古来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又无不具有相当程度的痴狂气质。何谓痴狂?痴者痴迷,即执着;狂者进取,即实干。俗话说得好,“傻子”相信,“疯子”行动。看似傻,其实是有信仰,有对事业的忠诚和坚守;看似疯,其实是说干就干,毫不含糊,那是一种生机勃勃、直指人心的力量。所以说,不了解他的人认为他怪僻,可恰恰是这种“怪僻”的个性才使他得以成就这样广博精深的学问。用朱先生女儿朱广瑛女士的话说,就是“失去的有形,得到的无形”,这是非常朴素而辩证的道理。

《楚辞解故》从1944年草创,到2017年第四次修订出版,七十三年一本书,证明了它的价值和生命力。斯人长往,留下著作,我们可以借此体会他在创作时的情之所钟和志之所托。海德格尔说:“大师于其作品中的现身,乃是大师唯一真实的当前现身。愈是伟大的大师,其个性就愈纯粹地隐匿于作品的背后。”(《泰然任之》)用行动和著作说话,无论被关注与否,作品就在那里,自有人去欣赏研究,去继承发扬。而在其中起到媒介桥梁作用的,正是编辑出版工作者。

古人说“目击道存”,有道的人就在那里,发现他,了解他,为他出书,这就是我们的使命。作为《楚辞解故》的责任编辑,我在这个过程中不但学到了知识,领略了它的语言文字之美,还看到了作者的那种忘我求真的治学精神和寄托在书中的拳拳爱国之心。这样宝贵的生命,不论古今中外,总是能够激励我们前进,使我们看到希望之所在。

记得十五年前初见朱先生时,我还在读大学本科,他的一句“赶快补课”言犹在耳。去年11月中旬又到苏州,当我和友人经过临顿路,驻足望向对面清洲观前的初照楼时,楼前一株大树上正洒满落日的余晖。这使我想起王之涣《登鹳雀楼》的诗句,想起初照楼主人殷切的期盼:“异日者,华夏文明必将蒸蒸日上;然则诸君之所学,行且与世界为有无,岂但文章华国而已哉!临颖邈然,企予望之。”(《汤定宇先生纪念文集题辞》)坦率而自信的朱先生,曾用“万紫千红,无一不可爱”这九个字来形容自己的著作。今天,我们就用紫红色来做新版《楚辞解故》的封面,以纪念这位可爱可敬的学术奇人。

注释:

1.2011年版《楚辞解故》新增四编,包括《楚辞余义》考释一条(《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和四个《楚辞韵谱》,都是根据朱先生的手稿整理出来的。其中难度最大的是“楚辞韵谱之三”,很多地方逸笔草草,各种标记鳞次栉比,当时曾请编审吴旭民先生帮忙抄写了一份清稿,给整理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2.写于2016年12月的《出版说明》新增了这样一段话:“今年是朱季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我们将全书修订重排(四编《楚辞余义》新增考释一条),希望这本经典学术著作能够发扬光大。”

3.2011年版《楚辞解故》前三编仍用旧版扫描,“四编”及“后记”、“引用书目略”重排。

4.“字要大”,这是朱先生非常关心的问题。大字醒目,为的就是方便阅读,不要搞得很小看坏了眼睛。

5.据朱先生说,初稿写作仅用两周,交友人贝仲琦誊清。五六十年代,《解故》部分条目曾发表于《语言研究》第二期、第四期及《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第二辑、第四辑。

6.书后附《引用书目略》,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楚辞解故》引用的古书基本信息。这等于给我们指点了《楚辞》乃至国学研究的读书门径,由此而入,我们可以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7.见《章太炎先生遗札未刻稿》.《社会科学战线》,1982年第4期.8.1990年代,朱先生曾受聘担任苏州铁道师范学院文学、史学、美术三系学科带头人的导师。

9.这两段话转引自吕国利《困境中的突破:民间学术与学人管窥》,《社会科学报》2005年5月19日。

猜你喜欢

朱先生楚辞
《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楚辞英译研究》评介
“码字”的朱先生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关于海外《楚辞》译介与传播的思考
李铁环作品
《楚辞》中“饮食”类动词语义场分布浅析
朱家的故事
悼朱光潜先生
传统文化的守望者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