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汉字的美学特质

2017-07-15王晓雁辽东学院韩朝学院118001

大众文艺 2017年18期
关键词:图象美学汉字

王晓雁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 118001)

论汉字的美学特质

王晓雁 (辽东学院韩朝学院 118001)

汉字符号化、图案化、形象化的特点使其始终保持着很强的象征内涵,进而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语言的图画”,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观念与审美心态。图象先在的特质决定了汉字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因而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汉字;思维;美学特质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字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仍然被采用的象形文字。作为一种书写符号,图象先在的特质决定了汉字本身就是审美对象,因而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

一、以形托义的图象化基因

汉字产生的最初阶段是通过字形直接表意,线条反映了我们祖先对于世界的抽象理解。而当抽象意义的表达受到图象的限制时,又在形的基础上辅以字音,发展到以形表意、表意兼表音的阶段。以形表意、由意造形是汉字创造和发展始终遵循的原则,图象化基因是汉字记录与传达信息的重要特征。

汉字最本质的属性是以形托义,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这四种造字方法都具有鲜明的图画色彩。“以形表意”的甲骨文通过形象性的字形表达字义,也体现出丰富的内涵,从中折射出中华民族早期审美活动的特点与规律,以及社会生活变迁所带来的人们审美心理的流变。汉字形、音、义的结合使之形成独特的意象之美、形态之美与声韵之美。汉字是文字与图形的完美融合,以简练的点与线构成形态万千的平面方块型的汉字,将丰富的信息浓缩于其中。

甲骨文字体现了图象与观念的统一,其最显著的功能特点便是以形象图解的形式来表达观念意义,既可以表示具体概念,又可以传达宗教观念、伦理观念与审美观念。甲骨文字作为殷商时代的精神产品与社会审美意识的载体,在创制与使用的过程中始终与商代的社会审美意识密切相关,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殷商时代敬神祭祀活动兴盛,时人相信虔心敬奉神主便可得到庇佑,实现人力所无法企及的愿望,这些神灵崇拜的宗教观念在甲骨文字中得以鲜活的呈现。例如“祝”字在甲骨文中像人跪于神前祈求保佑;“福”字像人双手捧着酒器敬奉神主;“雩”字本义则是祭天求雨……这些文字都反映出商代崇拜神灵的宗教观念。“孝”字由“老”和“子”两部分构成,“老”居上而“子”在下,寓意着晚辈侍奉长辈;“教”字外形很像一个人正在持杖教子,这两个字便成为父严子孝的伦理观念的形象图解,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商代的家庭与社会伦理观念。

在汉字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与楷书是不同进化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通用字体,蕴含于其中的人文内涵不断被丰富,并通过汉字形体的演变表现出来,从而成为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密码。蕴含于汉字中的丰富的美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审美意识,寻找到我们民族传统精神的源头。

二、符号之外的美学呈现

汉字自诞生之日起便被赋有予图形美的特质。汉字的象形是中国人“使用符号形象对物象的再现”。1经过几千年的发展,这种本身就具有装饰美的方块字成为人们记录历史与文化、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

汉字是字与画融为一体的成熟的象形文字,形态优美多姿,结构严谨巧妙,内涵丰富深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美学思想与情感方式。继甲骨文之后,汉字又先后形成了钟鼎文、石鼓文、龙书、鹤书、蝌蚪文、麒麟书等64种书体,至南北朝时期发展到91种。

以书体来划分,汉字分为篆字、隶书、行书、楷书与草书五类。每一类书体都各具风姿,呈现出不同的美学表现形式。篆字形态整齐有力,表现出一种古朴率真的自然之美,适用于篆刻、铸造和书法艺术。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其规范的结构与圆润的笔法为后来的楷书奠定了书法基础。行书更为方便实用,因而历史书法名家尤其钟爱这种活泼流畅、灵巧多姿的书体。相对于行书的灵动秀美,楷书以谨严平稳与刚劲含蓄形成极具艺术张力的雄伟肃穆之美。

书法艺术更是将汉字这种意想奔放的美学特质发挥到极致。作为独特的造型艺术,书法极大地丰富了汉字的社会功能,使之不仅局限于思想交流和传承文化,更能在表现个体品格与艺术追求方面发挥巨大作用。汉字的气韵之美在书法艺术中得以人格化的体现。中国书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在简约的线条之中融入人的精神,这种化静为动的艺术手法使每一个汉字都成为具有生命活力的意象,具有含蓄蕴藉或者蓬勃灵动的气韵之美。如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以“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生动气韵流传于世,而苏轼的书法作品以奔放磅礴的豪迈气韵独具一格。

汉字在符号之外的美学呈现使之在表意功能之外更具有审美功能。汉字的书写直至魏晋时期才由公共转向个人,由实用转向审美。因此在一定历史时期,汉字之美与书法之美等同。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艺术激情融入抽象凝练的线条之中,创造出气势雄浑或者隽秀飘逸的意境之美。从这一点来说,汉字可谓是向美而生的。

三、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态

汉字的创造是中华民族精神现象的感性呈现。汉字的结构与形象反映了先民对世界的理解和阐释,同时汉字也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汉字从图形抽象为文字的过程体现了中华民族思维方式的抽象化过程,初步表现出中华民族的“写意”传统,亦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性突破。

汉字以“象”为思维方式,以“意”为思维主体,从多方位唤起人们的感性认识。汉字从“形象”到“意象”的发展,是中国古代哲学“大象无形”境界的体现。汉字是集象、意、和画于一体的书写符号,成为中国艺术境界的基本原型。从最初简化的表意图像发展到抽象的线条文字,汉字始终具有隐喻功能。

人类的意识过程是将世界符号化的过程,符号是人类思维的主体。汉字作为一种信息载体和社会共同使用的符号,其个体字符不是孤立散乱的,而是“互相关联的,内部呈有序性的符号系统”。2汉字呈现丰富多变的字体形态特征,正是源于其形体空间组合运用系统化的方式。汉字各种字体均以线条作为构形元素,线条是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客观事物外形与属性的抽象化表达,其中蕴含着人们对宇宙人生的认知与情感。通过对线条的不同组合,使每一个汉字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内容,构成含蓄、象征的视觉意味。

汉字从远古时期人们记事与表达情感的图形符号演变而来,以图象化的方式传达视觉信息。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使我们通过字形可以了解汉字本身的意义,比如看到“水”字,会使人联想到小溪、河流奔涌而去的形态;看到“竹”字时,会自然联想到竹挺拔秀逸的特质。中国古代把象形字称作“文”,本意就是描画的图像。古人把汉字称为“书”,由此便有“书画同源”之说。按照许慎《说文解字叙》中的观点,汉字的字体构成是物象符号化、语言图像化的典范:“古者泡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汉字产生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与模仿,是华夏先民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并深受中国传统意象思维的影响。在汉字书写过程中超越具体的物象与场景,达到宇宙和人生超越时空的体悟,这便是书法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汉字的意境美表现在书法作品中,包括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即作者将特定的主观情感与客观环境交融,从而形成一种完美的艺术境界 。

现代汉字是经过概括与简化的意象符号,拓展丰富了汉字表意的意象空间。“福”字可谓极具代表性。这一在中国随处可见的汉字几乎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全部憧憬,甲骨文中“福”字的最初含义是向上天祈求,是双手捧酒浇于祭台上的会意字。随着时代的发展,“福”字的含义被扩展。有学者认为“福”字右边的“一”代表房梁,“口”代表家中人丁兴旺,而“田”代表土地,是农业社会人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这几个意象组合起来,表达了中国人对于幸福生活的传统理解:那就是既有房屋和田地,又有子孙满堂的富足生活。

汉字准确、稳定地记录了汉文化的发展,同时自身亦成为汉文化中独特的一部分。汉字符号化、图案化、形象化的特点使其始终保持着很强的象征内涵,进而形成以形表意,以意传情的“语言的图画”,其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形象观念与审美心态。作为汉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艺术。

注释:

1.梁一濡,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第354页,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第18页,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16年度辽东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2016YB002)

王晓雁(1971- ),女,辽宁丹东人,文学硕士,辽东学院韩朝学院汉语言系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猜你喜欢

图象美学汉字
盘中的意式美学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图象解法
《一次函数》拓展精练
外婆的美学
点击图象问题突破图象瓶颈
纯白美学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直线运动中的几个“另类”图象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