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客体散文”的新意和诚意

2017-07-15北京李林荣

名作欣赏 2017年1期
关键词:客体观念散文

北京|李林荣

“客体散文”是乔忠延最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的书名,也是他在这部文集的跋语里提出“探求散文创作新常态”的一番理论思考的关键词。就我所知,他这“客体散文”之说,并非随兴所至的一时感悟。早在四年前,他来京参加会议,会间特地抽空约我见面畅叙创作心得,就曾细细地谈过相关的想法。而字面上的零星表述,他更早些年出的书里已有闪现。印象中,从2008年出现的“在场主义”之后,散文创作领域已经多年不见新起的观念话题和理论探讨了。现在,“客体散文”低调而沉稳地正装亮相,借用冯骥才先生当年称道《现代小说技巧初探》的话,正可谓:“在空旷寂寞的天空,忽然放上去一只漂漂亮亮的风筝,多么叫人高兴!”

观念口号和理论辩难,永远解决不了创作的实际问题,但创作实践的拓展和深化,却从来不曾绕过观念、理论层面的省悟和思考。回望一部文学史,散文如此,小说、诗歌等其他体裁也如此,哪种类型的创作都未能例外。今天看起来已成历史一页的20世纪90年代“散文热”,又何尝不正是散文观念、散文理论的纷纭争议与散文创作的多元探索两相并进、一道热气腾腾的十年?依着这样的背景,一种文体如果在某一时期陷入了创作数量高涨而理念反思乏力的状态,那它创作数量上的庞大累积,就很难避免沦落为模式单调的话语空转,就像一个人如果太逞口舌之能,以强聒不舍为最大乐趣,那就总免不了要带出越来越密集、越来越不过脑子的胡言乱语。

从这一点出发,作为一个执着多年的散文读者,我常奢望着散文领域能够像小说领域那样,不那么密集扎堆,也不那么过于稀疏寥落,隔三岔五、此起彼伏、似有若无地关联着,远远近近地呼应着,飘扬起一些新的观念主张、理论说辞。这是贯穿在文体流变和写作传统迁延的全景图里的一道必要的风景,也是横亘在时代写作者的眼界和心胸中的一道区隔艺术与非技术、创造与非创造的必要的分界线和警戒线。最终构成这道风景和界线的,除了作品,并没有单独孤立在作品之外的某种绝对抽象的观念和理论。但连一丁点儿比较独到的观念和理论内涵都承载不起来的作品,却也根本没有机会显露在这道风景之中,跨越在这道界线之上。

具体到某一位写作者在某一具体作品的写作中,不以任何观念预设为前提,不被任何理论说辞所影响,这完全是正当合理的。但反过来,一个写作者一个时期的作品若从总体上都无法被妥帖地归集到或者阐释到任何一个社会认识或审美价值的理念范畴,那么这样的写作实践也就等于是毫无社会意义或审美价值。浩如烟海的中外典籍中多少影影绰绰的文字篇章,作为单纯的符号而言,形迹未灭,论其意义和价值却早已归于乌有,甚至刻意百般翻新,以期“现代转化”的再传播,再阐发,也不能激活它们丝毫的生机。面对这类形迹虽在而实质上早就不属于这个世界的符号垃圾和话语泡沫的警示,以“我写故我在”为最高信条的写作者们,最需要的就是不断调整、丰富自己的写作姿态,把写作从拼体力和耐力的机械复制式的熟练加工作业,持续提升为长葆精神活力的创造性劳动。有品质的文学创作,毕竟不是光靠“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埋头坚守就能成就的,关键时刻抽身跳出圈外,登临一处视野开阔的制高点,做一番反身自顾的检点和举目四外的望远,也非常必要。

无论是摆进当下的文坛话语圈,还是复原到乔忠延个人的著述脉络中,“客体散文”都算不得时尚新词。唯因其不趋时,反显出一层直见本色的诚恳质地。2009年6月,乔忠延在散文集《笔墨人寰》的“后记”里,关于散文“客体”之谈,原本就从他对自己创作经历的回顾和省思生发、承接而来:“我的写作是从一个极低点起步的。”“初期的作品只是文学的摹写,或者新闻的续写,根本没有创新的能力。从写作到创作我足足用了十年的时间。”“近年来我不断谋求散文的多样性,简单地说就是贴近要表现的客体对象的形和神。这等于说,写质朴的物事,用质朴的语言;写绚丽的物事,用绚丽的语言。”

这段话流露着为“客体散文”一名的成形谨慎预热的思虑痕迹。其中的“客体”,显然是被乔忠延当成归结自己从摹写文学走向创造文学的三十年笔墨历练的一字真经,特别提炼出来的。乍看字面,它强调的似乎是身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应当着力于缩短和克服自我意识与创作素材之间的距离。但对此强调得格外突出,恰好表明创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已经发展到了相当的强度与高度,足与明摆着的客体——创作素材以及隐含着的客体——文体传统分庭抗礼、明辨彼此,进而划界出内部与外部、相似与非似、趋近与疏离等静态或动态的自我和他者间的二元对话关系。这种从创作实践经验中逐渐萌生并发展成形的主体意识,形之于外,就是贯穿在一个个具体的创作过程中的自觉风格化的努力。

没有创作意识中的主客体分野,就谈不上一体两面的主体的坚守和客体的转化,更无所谓主客体合一的讲究。反过来讲,对创作机理中的客体的重视,视线焦点虽落在外,立足的支撑点却落在内。《乔忠延客体散文》书后的《客体散文:探求散文创作的新常态》一文中,把这层意思说得很明白:“严格说,‘客体散文’是给作家设置的更高的标杆。作家面对纷繁的世界,纷纭的生活,非但不能随波逐流,而且更要秉持自我,透过表象直抵本质,揭示事物的真谛,并用与表现对象所贴近的语言,写出一篇篇质地各异的新作。显而易见,‘客体散文’的写作不仅是走进时代、拥抱生活的需要,还是走出重复写作,尤其是自我重复困境的需要。”客体之所以重要,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激发或者倒逼主体避免自我束缚,摆脱自我重复。为此,主体对客体的摄取、选择,必须丰富多样、时时更新,尽可能扩大范围、容量和深广度。否则,客体将无法为主体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滋养,更谈不上为已经坠入自我重复的怪圈和绝境的创作主体提供一个接一个的新支点,使之借以振拔自新、再度出发。

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潜含在这里:一是尚处创作起步阶段的作者主体意识薄弱,无力从与客体相对分离的独立姿态中感受自己创作的问题和出路;二是已经发展起自觉风格化的创作主体意识的作者,如何寻求一种稳定可靠的依托,持续地支撑起自己的创作主体意识,把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创作机制维系下去。延展在乔忠延散文写作经历中的选择或者策略,是起步于刻画、吟咏乡景风物,推进于述说、发掘地方人文,飞腾于阐释乡邦典籍和透视沧桑世情。在这过程中,从旁观立场的欣赏者,到置身其中的代言者,再到能够把入其内和出其外的双重视角及双重体验灵活自如地叠加、糅合起来的洞察者和阐释者,乔忠延在他散文作品中步步纵深地实现了从主客不分到主客两分,再到反客为主的创作意识上的递变。这一递变,不仅是文学主体的成长和文学话语的丰富,更是在自我和非自我、文学和非文学的视野、经验及知识的多重交叉地带进行对观与对话的主动性和掌控力的逐级提升。

作为多年个人文学生活经验的一点概念化结晶,“客体散文”对乔忠延自己来说,无疑极其重要也极其可贵。它是与长期不懈的勤奋笔耕紧相伴生的理论思维层面的厚积薄发,也是面对当下散文创作实际满含问题意识和诊断意识的有感而发。尽管时至今日,随着都市化、全球化潮流和它们所挟带的商业文明、经济伦理持续多年的强劲冲击与全面改造,文坛学界早已变得不那么容易重视一位把自己的写作和思考的重心常驻于一方乡土的作家。扎根一方,守望一隅,这样的写作姿态在都市批评家的文学理论圆桌上,常被不由分说扒拉到闭塞、狭隘和落伍的标签下。这看似蛮不讲理的简单粗暴,与其笼统地归因于一种都市中心主义的傲慢和偏见,不如更具体地理解成一种源于经验和话语的各自局限、彼此隔膜以及审美价值取向错位的悖谬。

都市趣味、都市经验和都市知识的过度中心化,在时下的文坛舆论和文学批评中,造成的症候已不只是针对乡土作家和乡土文学的轻视或者刻板认知,而且也体现到了针对城市文学和城市作家自身日益偏执、局促、谫陋的理论把握和认识评价当中。一个丧失了广阔的乡土背景的参照和联系的都市理念,正悬浮在我们眼前。它阻挡了我们瞭望乡土文化和文学的视线,也干扰了我们体察城市文化、文学复杂现实的感觉。或受此影响,或与此相应,许多新近文学作品里所写的乡土和城市社会及其中的人情世态,越来越明显地趋于符号化、模式化和扁平化、脸谱化。神完气足、活灵活现的乡下人和城里人,连同那种一看就是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或游于斯、钓于斯的故土或家居之地的独特物理、心理场景,正在从文学的观念和创作世界里,同步急速消退。

退回到以往城乡二元机械区隔的社会生活和文学生活的传统格局中,上述情形很可能只会被当作理论方法或创作方法上的偏差。而纠正这样的偏差,也多半只需诉诸更沉稳、耐心的扎根于城乡某一具体方位的观察和体验生活。但如今,这样的判断和做法,已不再有效。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总体上都陷落在各以工笔细描的小叙事和全景深描的大叙事为一极的两面突围而又出路两难的窘境。植根深沉的传统文学观和创作观,正在现实逻辑的挤压下濒临瓦解。以文学来关联、指涉和表征现实的方式、机理和意义,都正当亟待重做观念界定和实践探索之际。依照惯熟的套路小写或大写的乡土和城市,都显得不再清晰、生动、传神,这其实仅是现时文学全局一角的症候。循其形迹,索诸更广范围,可以发现,这类症候往往又与那种贪求把人间一切世态情理都网罗于一的宏大叙事的膜拜症和急躁症并起并发。而所有这些,分明都正跟重建文学观念和重探文学创作出路的时代要求,形成尖锐抵牾。

从这个角度看,名为“客体散文”而实有呼吁重构散文创作主体之意的观念口号和理论倡导,是切中肯綮的,也是应时顺势的。在面向不同客体的积极转换和恳切体知中,最终得到不断的充实、更新和壮大的,依然是创作主体,一次次经由今日之我和昨日之我的交战、旧的主体和新的客体的融合而保持鲜活、丰盈和开放的创作主体。期待这样的创作主体气象和带有如此主体气象的“客体散文”佳构,今后在乔忠延和理解、认同乔忠延的作者们笔下,日渐多起来。

①冯骥才:《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上海文学》1982年第8期。

②乔忠延:《笔墨人寰》,三晋出版社2010年版,第294页。

③乔忠延:《乔忠延客体散文》,山西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271页。

猜你喜欢

客体观念散文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浅议犯罪客体
钓鱼的观念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当观念成为艺术
殷周时期“中”观念的生成演变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十二星座时间观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