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仰阿莎》的审美价值及对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思考

2017-07-15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11

名作欣赏 2017年33期
关键词:苗族符号月亮

⊙潘 琴[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诗文品鉴

《仰阿莎》的审美价值及对其文化符号的传播思考

⊙潘 琴[凯里学院, 贵州 凯里 556011]

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正是苗族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太阳、月亮等审美意象的类比想象,传达出对朴素婚恋观真善美统一的审美心理以及以婚恋自由精神价值的凸显为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而文化符号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体,是以某一种文化形式为代表,在相应的背景中融入丰厚的象征意义。符号化过程就是文化符号和相应的背景含义演变为双方的相互作用与融汇。

《仰阿莎》 审美价值 文化符号 传播

一、《仰阿莎》的审美价值

《仰阿莎》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广为传唱的一首苗族长篇叙事诗,被称为“最美丽的歌”,是苗族人民在口口相传的神话传说中凝结而成的诗歌形式。诗歌内容反映的是苗族古代婚姻情爱观念,讲述的是清水江畔美丽的仰阿莎姑娘“出生在清水塘,头天都会哇哇响,第二天就会爬行在地上,第三天就会学歌来唱,第四天就会行走跟着娘,打来野菜一筐筐”;她的容貌之美博得天地万物为之倾倒,正如诗歌描述,“肤色润红如栀子,鬓发柔细像蚕丝”,“眼角像那栗叶片,睫毛花蕊一样鲜”,“嘴皮薄薄像银圆,就像月牙挂天边”,“脸庞好比银铸造,手指就像竹纤巧”;她的歌声“好比画眉鸟鸣唱,九千村寨在鸣响”,“阿妈听见心舒畅”,“小伙听见心飒飒”,她的“装束美如锦鸡翎”……于是,诗中出现了天地万物争先恐后与之“游方”的场景。最后,仰阿莎嫁给了太阳。可是婚后,太阳三天两头离开家,到东海边去做生意和当理老挣钱致富。仰阿莎和家里的长工月亮在朝夕相处中暗生情愫,并逃到天边去结合成婚。太阳得知仰阿莎背叛自己,立即从东海返回家乡,逼着仰阿莎的哥哥记莎与之去追寻仰阿莎。他们在天边找到了仰阿莎和月亮,要求仰阿莎与月亮退婚复房,可是仰阿莎不愿,于是太阳和月亮便打起了一场婚姻官司,最后理老判月亮赔了太阳江山,太阳放弃了仰阿莎。

通过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先民们的劳动场面和生活诉求,这在早期原始社会中是最平常的表现。民间叙事诗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并“深得民心”,大多时候并不是靠故事本身的跌宕起伏成为人们日常的“谈资”,更重要的是从诗歌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意象相互交织影响从而具有一种感染性。民间叙事诗或是对混沌初开的创世想象,或是对英雄人物充满幻想的崇拜,抑或是对婚姻爱情生活的理想和愿望。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展现出来的审美价值正是苗族先民们通过对自然界中动物、植物、太阳、月亮等审美意象的类比想象,传达出对真美善统一的朴素婚恋观的审美心理。

1.以真善美为内视点的审美价值标准

现代诗歌的审美价值标准在诗学理论研究领域,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诗学问题。艾青在《诗论》中,开篇就明确提出“真、善、美,是统一在先进人类共同意志里的三种表现,诗必须是它们之间最好的联系”。这部作为研究现代诗歌的重要理论著作,其“真、善、美统一说”得到中国众多诗学专家、学者的认同。学者龙泉明甚至认为“这是现代诗学史上首次将有关诗的现实来源、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三者有机统一起来的诗观,意义重大,它标志着新的诗歌审美时代的开始”。

著名诗歌评论家、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曾在《诗的个人性与普视性》中谈论道:“诗歌的艺术取向、审美价值往往取决于诗人的艺术姿态,具体说,就是对待个人和群体、内在与外在的态度问题。优秀的诗歌往往是通过个人抒写群体,通过内在关注外在,形成具有延展意义的普视性。”作为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的出现就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的方式,利用汉语作为载体来表达苗族人民这个群体在内在品质上追求真和善,在外在表现上向往爱与美的主题,并且一直影响着世世代代苗族儿女的审美价值观。

在口传诗体语言中,通过集体形式唱出来的“仰阿莎”具有美神性。在苗族人民的潜意识中,对他们的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并不是代表了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经验“千万条路”,也不是充满多样情思的“千万首歌”。苗族的这位具有象征性存在的“仰阿莎”,表达出的是一种充满了敬仰和崇拜的“神性”艺术姿态。

2.以婚恋自由精神价值的凸显为审美价值的终极追求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有着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理念。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指出“还必须注意到结合成一个民族的人们在精神形态上的特点。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他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精神形态不同”。不可否认的是,构成“华夏文明”这一洪流的文化指向正是各民族之间共同的“审美价值”追求,即对“原始性”生命形态的精神关照,并以神话传说等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苗族长篇叙事诗《仰阿莎》的出现,蕴含着苗族的精神价值理念,主要表现为对女性追求婚恋自由精神的歌颂。

婚恋,在任何时代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存在形式和观念。如果不去追溯主流婚恋文化对其所产生的影响,那么苗族婚恋观应该是最“原生态”的存在形式。当“游方”一词还被理解为僧侣云游布道的一种方式时,在苗族的传统文化中,它已经成为“自由恋爱”的一种表现。“游方”,旧称摇马郎,是黔东南苗族青年男女公开的社交和娱乐活动。苗族的青年男女们往往通过“游方”这种方式,结交朋友,选择伴侣。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是,游方不意味着随便换人,苗族游方活动很讲礼貌,毫无粗鄙浪荡行为,体现着民族高尚的情操和品德。在《仰阿莎》中,仰阿莎与长工月亮的结合,事实上正是通过“游方”的形式产生共鸣的。他们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用歌的形式互相表达着爱意,互相倾吐着内心的苦闷,而作为丈夫的太阳,却为了财富,选择了长久离开。坊间有人认为是仰阿莎不守妇道,才导致婚姻的破裂,可是,在苗族恋爱自由的观念中,所谓的“妇道”是遵循着内心的指引,追求着个人身心的解放和自由精神所做出的选择。

二、“仰阿莎”文化符号的传播思考

苗族人世世代代用苗语符号思维的丰富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了一个多彩的文化象征符号世界。《仰阿莎》最被人们所熟知和认同。一方面,《仰阿莎》是以口头形式流传于苗族民间的长篇叙事诗,也是苗族人用奇特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属于自己民族的一部优秀作品,是苗族传统文化符号遗产之一。2008年6月7日,“仰阿莎”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人类文化的瑰宝。另一方面,诗里面所歌颂和赞美的女神“仰阿莎”则是苗族中爱与美之神的化身。“仰阿莎”的存在,在我国民间文学叙事长诗中与汉族《木兰辞》的“花木兰”、蒙古族的“嘎达梅林”、彝族的“阿诗玛”一样影响力巨大,意义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说,“仰阿莎”是苗族典型的文化符号。

但是,不容置疑的是,在主流文化的掩盖下,少数民族的文化难以获得大众的认同和共鸣。这或许应该从文化符号的角度做一些思考。

少数民族文化的符号化传播,首先要找到具有价值的核心文化符号,“仰阿莎”在苗族文化中,具有普遍的认同度,因此,更适合将其置于广泛的多民族文化传播环境中进行探讨,如果不能打破地域限制,特色鲜明的文化符号在原有文化系统中也会因为差异性的消失而逐渐丧失传播的生命力。

从诗歌中,可以了解到“仰阿莎”的故事映射到现实生活中,代表着苗族女性对美与爱的价值追求。她的美貌是苗族女性所崇拜和敬仰的象征,她经历的爱情和婚姻的演变事实上暗含着苗族人对月亮诚实、勇敢、善良和勤劳品质的理想追求。根据罗兰·巴尔特的“二级符号系统”理论,一个符号上升到高一层次的符号系统中,会产生象征性的附加价值,在这个上升的过程中,那个从先前的能指/所指关系中产生的符号成为下一个关系的能指时,内涵便产生了。在苗族人的想象中,太阳总是在白天光芒万丈地炫耀着,用它的光芒刺痛人们仰望的双眼;而月亮则是在黑夜给人们照亮漆黑的路,用柔和的月光给人带来亮光和希望。这种寓意类似于在人与人的社会现实生活中,那些家财万贯的有钱人总是在人们面前耀武扬威地施展着各种欺压手段;而勤劳善良的百姓则依靠自己的劳动来丰衣足食。苗族人在月亮身上看到的并不是汉族赋予月亮冷峻无情的传统意义,而更多融合了自己的生存文化背景,让月亮成为勤劳善良的代名词,仰阿莎最终与月亮的结合寄托了苗族人朴素的婚恋爱情观。文化符号作为少数民族文化表现体,是以某一种文化形式为代表,在相应的背景中融入丰厚的象征意义。符号化过程就是文化符号和相应的背景含义演变为双方的相互作用与互相融汇。

[1]罗义群.苗族民间诗歌[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2]李锦平.苗族语言与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

[3]朝戈金.口传史诗诗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

作 者:潘 琴,贵州凯里学院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与民族文化研究。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苗族符号月亮
让阅读更方便的小符号
补妆
加减运算符号的由来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
中国符号,太美了!
砸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