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纪录片中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

2017-07-14徐洁琼

神州·下旬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解说员角色定位纪录片

徐洁琼

摘要:本篇论文以四部不同历史时期的纪录片为例,分析解说员的配音风格,从而探寻出纪录片的解说员在创作时应该把握的主体身份。在配音解说时应该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在用声上应该如何驾驭自己的音高、音色、音强、音长,从而使得纪录片达到一个很好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纪录片;解说员;角色定位;用声状态

纪录片配音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

一、纪录片《红旗渠》中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

分析纪录片《红旗渠》的配音,我们发现有声语言的传播者在整个纪录片中占据最主要的位置,配音员凌驾于画面之上,并不是以画面为主。在《红旗渠》中,配音员声音高亢,激情饱满,播报样态与新闻专题片类似,画面只是为了配合播报,使之显得不那么单调。我们可以看到,配音员完全没有去解读画面,他说的内容与播的画面没有太多的关联。细听配音员说的内容,不是源于画面、对画面的深入解读,而是画面之外很完整的政论稿件,画面的剪辑是为了配合稿件的内容而选取的。一切以稿件为中心,以配音为中心。配音员热情高亢、说的早已不是事件本身,言语里有太多宣传的意味。严格的说,已不是简单叙事的普通纪录片,而是带有浓重政治色彩、宣传色彩的纪录片。

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上分析,配音员音高很高,音强很强,音色坚实有力,音长每个字的长短基本均匀、相似,变化不大,以实声为主,声音重音较多。

从配音员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员是整个纪录片的主导者、宣传者,他的话语铿锵有力、激情饱满,说出的话鼓舞人心,充满斗志,话语中充满着红色革命的政治意味。

二、纪录片《话说长江》中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

纪录片《话说长江》的配音,我们发现与《红旗渠》相比,它更突显了文学色彩,语言优美。男声和女声相配合,在表达时清新柔和,娓娓道来,高低起伏变化明显。与《红旗渠》不同,《话说长江》的配音,并未凌驾于画面之上,而是让位于画面,与画面相配合,声音变得轻、低了很多。配音员就好像在播读优美的文学作品,浅吟低唱。

从配音员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员是讲解者,解说者,他们解说画面背后更深层的信息、寓意。委婉亲切、栩栩动人。

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上分析,配音员的音高是中低音,音强不强偏弱,声音虚实结合,虚声、气声相比《红旗渠》偏多一点。

音长上,每个音节基本都偏长,语流缓缓播出。重音的强调,不是音节加重、加强,而是加长、留有停顿时间。语句当中声音高低变化明显,以中低音为主。语势上大多属于上山的昂扬式,那种积极的播讲愿望特别强烈。喜悦感和对自然的陶醉感很强。

三、纪录片《江南》中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

相比于《话说长江》,纪录片《江南》画面呈现的效果更好,而且明显画面为主体,配音都是以解读画面为主,而且解读的过程中,配音员的情感比起《话说长江》变得更深沉一些。外在的情感不如《话说长江》那么饱满,但内在的意蕴却丰富了很多,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故事,优游自如的表达,让人陶醉。只觉江南的美在配音员的讲解之下更加丰满、动人、真实。

配音员让位画面的明显特征是画面中有很多的同期声,之前的《话说长江》《红旗渠》中的同期声比起《江南》少很多。同期声的增加,使得画面更加的鲜活、生动,纪录片也变得有了生气和生命。

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上分析,音高偏中,以中音为主,音强不强不弱,比较适中,声音从容。音色,男声声音富有磁性,柔和动听又不乏刚健、干脆。女声声音甜脆柔美。音长偏长,每个音节之间有停顿的时间,听起来比较舒缓。

从配音员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员是讲述者,给受众讲述画面背后的故事、传说、意蕴等等。情景交融、文采奕奕,非常具有美感。把江南的文化意蕴表达的淋漓尽致。

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有声语言传播者的主体身份

随着时代的发展,纪录片也在不断地进步。很明显,四部纪录片,从年代的先后顺序排列,一部更比一部好。《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达到了一个高峰,很精致。无论是画面的拍摄效果,选用的同期声,内容的编排,还是配音员的解说,都浑然天成,非常具有吸引力。

特别是配音员在说的时候,那种耳语般的亲切,是之前纪录片没有的。配音者所采用的说话距离特别近,近到好像在受众的耳边说话。

这里的配音员较之前面的配音员感情没有那么丰富、饱满,而是以一种平常平静客观的态度,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美食制作的流程等。情感淡定的像个老人,但是就是这份淡定从容朴素的表达,反而觉得不造作,收到了更好的效果。因为美食本身、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本身就很有韵味,无需渲染就可以流露本真,给人感动和震撼。而这样的从容、淡定,不渲染的播法也是一种时代的进步。

从音高、音强、音色、音长上分析,音高不高,音强不强很柔和,音色朴实,没有刻意追求虚实的变化,基本就是最舒服的说话声,比较自然。音长不长,没有刻意强调重音,比较干脆利索,比较平实,从容,始终不紧不慢,没有高八度低八度跳跃着播。

从配音员的角色身份上分析,配音员是旁观者,他以一个观赏者的身份品读着中国的美食文化,没有刻意夸大、赞美,自然流露,还原事件的本真。可以说,体现“真”的本质的就是《舌尖上的中国》,其他三部纪录片都有刻意追求美、刻意去宣传的成分,只有这部纪录片在配音上,感觉不到刻意去宣传,却达到了最好的宣传效果。

可见纪录片的“真”才是真正的灵魂所在,当我们能越来越接近客观的角度、自然流露,没有太多的强加的目的宣传性在里面,反而会更好。 “真”本身就能给我们带了很多启迪、感受。越是强加自己的感受,像前幾部纪录片,形容词各种修辞手法运用的太多,远胜于对事件本身朴实的介绍,美感的确有,但这种美感却很难进入人心、沁人心脾,给人一种自在舒适的感觉,也很难给人留有自己的回味、想象和感受。

真正的美不是矫揉造作,也不是浓妆艳抹,而是朴实自然。《舌尖上的中国》相比于其他三部纪录片更加的朴实自然。这是纪录片的进步,也是时代的进步,在追求美的道路上,一点点蜕变,走向大美!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概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四版.

[2]张颂.播音创作基础. [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endprint

猜你喜欢

解说员角色定位纪录片
让学生动起来、笑出来
Rough Cut
小小解说员
等待
超级蚁穴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水果总动员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浅谈新课程标准的新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