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树立问题意识,培养质疑能力

2017-07-14蔡林飞

速读·下旬 2017年5期
关键词:质疑问题意识

蔡林飞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质疑中敢问、会问、善问,真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要创设宽松的氛围,创设冲突情况,适时点拨引导,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把产生的新问题作为教学的结束点,让问题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纽带,让每一位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好习惯。

关键词:问题意识;敢问;会问;善问;质疑

“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才会有主动探究学习的愿望;有了问题,才会有创新。

一、问题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在完成知识传授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总是和问题联结在一起的,问题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问题的产生有类别的不同和层次之分。一是直现型问题,即将现成问题提供给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者不是问题的发现者。二是隐现型问题,即问题不是他人提供的,要靠自己去发现、去揭示。这类问题连接着问题的本质,连接着事物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联系。它更能引人思考,给人启迪。三是创造型问题,即问题要借助于学生的知识积累、思维品质和大胆的设计想象,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进入未知世界。我们今天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成为创造型问题的提出者和解决者,我们教育者有责任给予学生这样的眼界和高度。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1.培养问题意识,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备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特点,而数学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热点和难点,创设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通过教师进一步的启发和诱导,经过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就能达到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的目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以至再产生新疑,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2.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而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则能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激发探究知识的灵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愉快感时,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积极探求者,从而进一步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

3.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有人打过这样一个比方:人的知识好比一个圆,这个圆由问号组成,问号越多,则圆周越长,圆面积越大,意味着人的知识越多。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常常会问自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会启动思维,搜寻头脑中的原有知识,对其重新分析、理解,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刻。此外,解决问题的欲望还会促使他们去查阅资料,请教别人,这就使他们的知识得以扩充。在积极的思维、探索过程中,零星的知识变得系统有序,原有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善、合理,这就提高了建构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知识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4.培养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发明创造是人类进步的灵魂,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人的宝贵品质,因为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是新思想诞生的曙光,是创新精神的萌芽。强调问题意识不但促使人们不断发现问题,还会促使人们去解决问题,直至有新的发现。在此过程中,人们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

二、创设情境,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就是问题意识的种子。然而,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存在无疑可问,即使有疑也不敢问,或者根本就没有机会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我认为,作为一个小学教师除了应具有和蔼可亲的态度,大方的仪表,清晰而富有激情的言语等,还必须树立新的教师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倡导“思维无禁区”。在教学中营造积极、宽松、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

三、培养能力,教授技巧,让学生学会提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从信息学的角度看,大量的信息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物质基础。培养学生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应该围绕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情境,转变教學方式,教会学生怎样看情境图,并能收集、处理信息。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支撑是其独立思考的能力。问题起于感知,立于思考,成于交流和表达。其中,独立思考是关键。思考的过程就是搜集、甄别、选择、比较、联想、发现的过程。没有独立思考是无法提出数学问题的,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多么重要和紧迫。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呢?一是教师从唱主角改为当配角,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让教师有机会对那些不能或者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辅导。二是加强教学民主,师生之间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学习中、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营造一个人人都愿提出问题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四、精心组织,积极引导,让学生善于提问

学生的提问能力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会问几个“为什么”,而应从主动性、针对性、深刻性等方面着手培养,让学生不但能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引导,使学生养成善于提问题的习惯。首先运用好奇心理,培养质疑的主动性。对新事物的“好奇”是学生共同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往往能促进学生细心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进而主动去进行探索活动。因此,教师有责任呵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理,并从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其次巧设矛盾冲突,培养质疑的针对性。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矛盾,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特别是在概念、性质及公式等基础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以及在概念内涵的挖掘、外延的拓展上设置矛盾,引导学生在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从而培养提问的针对性。再次利用追根问底,培养质疑的深刻性。小学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追根问底也是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知识是有内在规律的,很多知识和问题的研究探索,往往要经过几个阶段和层次,需要有一个过程,因此,利用学生追根问底的心理特征,可以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其提问的深刻性。

五、合理设置,让问题贯穿整个课堂

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获得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后,得到很多数学信息并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已被启动,意识越强烈,思维就越活跃、越深刻。在引入新知時,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问题指出本节课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活动。合作探究知识中,设置问题情境。在知识的探究中,引导学生就个人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就别人的观点进行质疑,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越强烈,学生的学习情绪就越高涨,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引导学习活动往深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能力。自主练习应用知识时,设置问题情境。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精心设计问题,沟通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很有必要的。在知识的整合中,把握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问题发现意识。这样的问题可以促使已有知识具有结构性、整体性、可以促使学生的智力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六、鼓励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源于“疑问”,质疑无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由此可见,“质疑”应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给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在质疑中增强问题意识。

总之,问题促使学生思考,思考带给学生幸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培养学生进取的人生态度,就是教给学生创造美好未来的本领。学生如果能够积极地、科学地、创新地提出问题,那就表明学生已经在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世界,他已经成为了学习、创新、发展的主人。

猜你喜欢

质疑问题意识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恰当处理“教”“学”关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和谐的课堂应充盈学生的声音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