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母与蜗牛》的生态意蕴

2017-07-14衡庆娟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7年6期
关键词:刘易斯托马斯共生

衡庆娟

内容摘要:《水母与蜗牛》是美国著名的科学散文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代表作,这部散文集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托马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共生合作,倡导生态的自然观;托马斯重视科学研究,同时又批判科技至上,拥有辩证的科技观;托马斯意识到了工业化、现代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的精神生态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刘易斯·托马斯 生态 共生

托马斯是一位颇具文学才华的医学家,《水母与蜗牛》是其第二本随笔集,发表于1979年,全书共29篇,共生和合作是本书的主题之一。

刘易斯·托马斯生活在美国出现环境污染并治理的年代,其作品中的生态思想值得我们借鉴。目前,国内外很少有人从生态视角研究托马斯的这部散文。张建国在其论文《刘易斯·托马斯科学散文的生态意蕴》中,从生态整体观、人与生态保护、生态的社会观以及科学与技术等四个方面,解析了托马斯的5部科学散文。本文在其研究的基础上,主要挖掘《水母与蜗牛》中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科技观以及环保理念。

一.生态的自然观

在《水母与蜗牛》中,托马斯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强调共生合作现象。人类中心主义者认为人高于自然,人的利益高于自然的利益,地球上的一切都是专门为人类创造的。托马斯认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源于人的自以为是以及对自然的无知,人类中心主义会导致生态危机。

托马斯反对人类的顾影自怜,并批判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及控制自然的思想。“我们容易认为,我们自己是自然界唯有的完全独特的生灵”(托马斯 2011:2)。如果人类不摒弃这种自以为是的人类中心论,人类就会肆无忌惮地征服改造自然。托马斯也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文章中指出,“我们已征服、支配了自然。从今以后,地球是咱们的了,成了我们的果园菜园”(托马斯 2011:88)。“我们会将一切都置于控制、管辖之下”(托马斯 2011:89)。人类必须改变征服自然、控制自然的思想,以及在这种思想主导下的不良的生活方式。否则,不仅会给生物圈带来灾难,也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源于人类对自然的無知。托马斯也意识到了人对自然的无知。“我们并不了解自然,一点都不了解” (托马斯 2011:141)。托马斯还以细菌为例,指出人类老觉得细菌“老想接近我们,吞食我们,毁灭我们”,事实上,地球上的细菌“只有这么少的少数对我们多少还感点兴趣”(托马斯 2011:79)。正是人类对自然的不了解才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以及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思想。人类要认识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

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平等和谐的。在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同时,托马斯提倡自然万物的共生合作,包括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三个方面。

本书开篇第一篇即《水母与蜗牛》,我认为以第一篇命名此书绝非偶然,《水母与蜗牛》讲的是水母与蛞蝓结成共生关系的故事,除了第一篇,《我们周围最年轻的和最聪明的》、《论疾病》等篇中也讲到了共生,共生是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托马斯特别强调包括人在内的自然存在物之间的共生合作关系,可以说,这是其生态整体观乃至所有生态理念的支点。

关于共生,我们懂得不仅要欣赏自然与自然之间的共生关系,更要学会与自然共生,与他人共生。

自然与自然之间,共生现象比比皆是。托马斯在《水母与蜗牛》中指出海生无脊椎动物的自我标记机的建立,是为了为了建立起共生的家庭(托马斯 2011:3)。他进一步强调,水母和蜗牛只能共生才能生存。“它们不能以任何别的方式生活。它们只有互相依赖才能生存”(托马斯 2011:5)。托马斯还指出,细菌与其后生生物寄主之间的关系也是共生关系。其实,地球上不存在与世隔绝的生灵,任何一个生命形式都附着于其他的生命形式,都是与其他生命合作共生的,包括人。

人与自然之间,需要人类肩负起更多的责任。人类应从使自己不至于灭绝开始,保护整个大自然。托马斯倡导是人与自然的共生共荣。为了克服生态危机,我们需要彻底转变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从主宰地位转变为共同体,从破坏自然转变为解放自然。托马斯认为,人类既自以为是,又不负责任,正在拿物种的幸存来冒险。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人类就要负起责任,关心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万万不能不负责任地拿整个壮观生物的幸存来冒险。

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共生。托马斯指出,人类“无疑是所有物种中最坚持不懈最执著的群居性生物,比最有名的群居性昆虫还要彼此依赖”(托马斯 2011:15)。在学校中,教师和行政人员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而对方没干什么事儿。如果我们像托马斯一样,能意识到共生的重要性,愿意同别人共生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好处理了。

二.生态的科技观

托马斯的科技观是辩证的绿色科技观。他特别支持科学研究,充分肯定了科学技术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同时,他又批判科技至上,坚决反对滥用科技的行为,例如遗传工程、核武器、塑料等等。

托马斯重视科学研究。一方面,托马斯指出科学的本性决定了其研究的不确定性。“要预言科学将会生出什么结果,那是很难的”(托马斯 2011:58)。另一方面,托马斯指出科学成果本身只会增进人类的智慧,不会造成破坏。发展科学有利于人类认识自然规律,保护自然环境。

托马斯还指出了科学研究的一个方向,即充分利用太阳能。 “为什么不弄点更招人喜欢的科学,比如说,如何能更便宜地得到太阳能”(托马斯 2011:57)。这对当今社会依然有很大借鉴意义。经济的高速增长,消耗了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曾忧心地警告人们:我国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资源应该被更加广泛地利用,以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当前,不少地区都在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习近平也非常支持光伏发电。托马斯提出的充分利用太阳能的想法对当今社会依然适用,真的很有先见之明。

科学也有一定的弊端。在当代,科技加大了人类对地球的影响力度,无性造人和核武器等技术时刻威胁着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在《论无性造人》一篇中,托马斯指出:“科学上有好多事情让人忧心:行为控制,遗传工程,脑袋移植,计算机作诗,还有塑料花的无限止地开放。克隆(无性繁殖)造人也是其中的一例”(托马斯 2011:40)。在《科学的危险》一篇中,托马斯指出:“人们的这种态度曾导致了露天剥采,近海钻油,DDT,食物添加剂,超音速运输机,还有那小小的圆圆的塑料粒子”(托马斯 2011:52)。如果核技术用于核电站发电,我们都会支持。如果用于导弹和原子弹,我们坚决反对。我们抨击的是会造成生态灾难的科学创造。

托马斯的科技观,对人类正确对待科技,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停止科学研究,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发展的潜在危险并加以防范。科技就好比是治病的药,我们不反对吃药,但要控制好药的副作用。

三.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方面,托马斯看到了工业化、现代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精神生态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会造成物种减少,还会引起很多疾病,环境改造势在必行。

托马斯意识到了高速发展的城市化给我们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在《池塘》一篇中,托马斯讲述了城市发展中的水污染问题,这里的池塘指的建造楼房过程中临时性的水池。这样的池塘生态不容乐观。“而在整个水面上,都是看得见的灰蒙蒙绿荧荧的一层。那是曼哈顿所有池塘的老住户。”(托马斯 2011:27)。托马斯甚至觉得这样的水池可能会存在某种化学物质,有诱发突变的危险。而且,随着新楼的矗立,人们会忘记曾经的环境污染。这真一个让人很担心的事情。城市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的工程,不是一两年就能说做好就做好的。城市环境质量的提高,要靠全体市民的努力。要不断强化做一个爱护环境的市民的意识,大家要有共同维护城市环境的意识和责任心。

托马斯指出现代化的社会对人的精神生态的负面影响以及解决精神问题的方法:“唯有关掉所有引擎,爬回乡野去”(托马斯 2011:66)。

精神生态可以使人拥有理想、信念和良知,精神生态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是最大的生态问题。在《论玄愁》中,托马斯指出文明人的紧张、不安、沮丧、绝望都归因于包围着他们的复杂技术、机器噪声、钢鐵和塑料的装置。在托马斯看来,因为现代化的社会不能为人类提供适宜的居住环境,复杂技术、机器噪声、钢铁和塑料使人类陷入了沮丧和绝望,失去了快乐的自我。当人类失去了与自然的对话后,人类就陷入了孤独。

托马斯还讲述了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问题以及生物物种减少的问题。在《远游》一篇中,托马斯指出,“所有土地都已耕耘,所有山峰都已爬遍,而且正在被覆盖以钢筋水泥和塑料。”(托马斯 2011:88)。托马斯还揭露了人类现代化的生活对生物物种的影响。“有翅能飞的昆虫正在消失,还有鸟蛋里的钙质,连同鸟类”(托马斯 2011:88)。

托马斯意识到了环境问题会引起疾病,而环境改造有利于健康。“婴儿死亡率的最大原因,无疑是肠道感染,由环境污染而传播开来的”(托马斯 2011:80)。“我们环境的改造本身也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为了让它有利于健康”(托马斯 2011:37)。

四.结语

通过解析《水母与蜗牛》,我们可以发现刘易斯·托马斯的自然观、科技观都有一定的生态取向。自然观方面,托马斯认为人即不了解自然,又自以为是,还很不负责任,人类要承担相应的生态责任,这既是在拯救自然,也是在拯救人类自己。科技观方面,托马斯的科技观是辩证的绿色科技观。他充分肯定科学对环保的价值,特别支持科学研究。同时,他又批判科技至上,坚决反对滥用科技的行为。为科学上的遗传工程、核武器、塑料忧心忡忡。环境保护方面,托马斯认清了工业化、现代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精神生态的负面影响。环境污染会造成物种减少,还会引起很多疾病,环境改造势在必行。托马斯的生态思想值得面临严峻生态危机的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刘易斯·托马斯.水母与蜗牛[M].李绍明译.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0

[2]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M],2003.8

[3]张建国.刘易斯·托马斯科学散文的生态意蕴[J].当代外国文学,2014.10

(作者单位:安阳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刘易斯托马斯共生
托马斯·杨的光干涉实验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画与理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托马斯送电器
托马斯的一天
世界上最短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