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期管理是政企互动的过程

2017-07-14

支点 2017年7期
关键词:宏观调控预期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在宏观调控中引入预期管理。预期管理,不仅是政府宏观经济调控方式的创新,也是企业发展必须面对的新的变化。广大企业要积极适应预期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在预期管理中有所作为。

预期管理的本质是,增强宏观政策的有效性。所谓预期管理,即政府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来协调和稳定社会预期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本质上是基于未来的投资与消费活动的总和。投资与消费的信心和预期,是经济活动的社会心理基础。

作为一种宏观调控实践,对经济活动的信心与预期进行管理,发源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政府干预不断强化的背景下,为了增强政府政策的有效性,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通过对政策工具进行界定、对政策调整所应具备条件,加以解释、定期举行会议并公布纪要等方式,使政策可以被观察和透视,使政策效果可以被预见,以有效引导、协调和稳定长远预期,实现政策正向效果最大,负面作用最小,最终实现政策目标。

中国引入预期管理,是经济新常态下宏观调控的必然选择。十八大以前,中国宏观调控主要采取需求管理的方式,相应地主要采取财政和货币等调控手段。尽管每逢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必然强调“信心比黄金重要”,但强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直接作用于投资、需求与出口“三驾马车”,市场主体的决策处于被动地位,市场机制、市场信号的作用被遮蔽,社会预期难以稳定。

在经济新常态下,伴随经济增长进入中速增长轨道,稳定市场主体预期的重要性凸显出来。特别是宏观调控重点从需求侧转向供给侧以后,更需要企业通过确定乐观而稳定的预期,以便更加积极响应国家宏观政策。

预期管理,是一个政府与企业互动的过程。一方面,稳定的预期是凝聚全社会发展信心的重要公共产品,需要政府主导其生产。政府通过优化政策目標引导经济发展方向,明确经济发展前景,稳定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预期;通过优化体制机制和发展环境,减少企业经营中的不确定性,稳定企业成本与收益预期;通过保护产权、维护信用,增强企业经营与运行预期。另一方面,伴随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增强,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预期管理。一是主动参与预期构建。例如积极向政府反映企业和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提出基于市场主体的建设性意见和政策诉求,帮助和推动政府完善政策目标与政策体系。二是主动实施预期管理。将预期管理纳入企业管理范畴,确立和坚守企业长远发展战略,应对和对冲市场风险。按照专业化原则确立主业,保持坚守主业的恒心和定力。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主动作为,企业可以为宏观预期管理奠定建设的微观基础。

从理论上看,社会预期如何形成,还是一个有待揭示的“黑箱”过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社会预期如何被有效管理,还是一个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但是,如果充分发挥政商之间和政企之间的独特合作优势,中国可望探索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预期管理模式。(支点杂志2017年7月刊)

猜你喜欢

宏观调控预期政策
政策
政策
助企政策
政策
土地利用规划在房地产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探讨
宏观调控“三部曲”
宏观调控侧重于“稳增长”
把握好宏观调控政策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