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新经济”开辟新经济发展空间

2017-07-13陈梅芬杨成章

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才经济发展

陈梅芬 杨成章

“四新”指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四新经济”是新经济的萌芽阶段,具有跨界融合、需求主导、动态变化、高速增长等基本特征。在新一轮技术革命、产业革命和信息化变革交融对接的背景下,加快发展“四新经济”,对我省开辟新经济发展空间,释放新经济发展活力,促进新经济发展壮大,培育我省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发展“四新经济” 有基础

具备技术基础。我省依托富集的科技资源,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9张清单加快落实落地。“菁蓉小镇”、“磨子桥创新创业街区”等一批特色集聚区加快形成,2016年创新机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研发经费投入均居西部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突破1.6万亿,科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

具备产业基础。2016年全省第三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达6900亿元,七大传统优势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7.9%,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1700亿元,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达40%以上。

制约“四新经济”发展转变的因素

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以批代管、偏重目录准入管理的模式使部分跨领域、跨行业发展的“四新”企业遭遇行业准入限制的“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大数据、车联网、互联网金融、智慧医疗等“四新”领域的公共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造成“数据割据”“数据孤岛”。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购买等扶持手段局限于现有行业目录和传统领域,“四新”企业常因行业归属不明晰而无法享受到相关优惠。

人才队伍不足的制约。我省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匮乏、结构不尽合理。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业创新团队引进不足,集聚功能还比较薄弱,缺少一批国内乃至世界级的技术骨干、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扎根本土。人才服务体系和评价标准亟待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有待进一步破除,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推動“四新经济”发展的“智力引擎”有待进一步加强。

创新机制不完善的制约。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不通不畅不活,在促进新技术与新产业发展方面,经常出现政府催生的新产业项目,有新技术的外壳却缺乏新的实质,导致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而科研机构花费大量财政资金开发的科研成果,却由于没有理顺科研管理和创新激励机制,没有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得不到开发应用和产业化。此外,创新创业形式不断变化,也需创造性探索建立新的体制机制。

把握推动“四新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构筑创新平台。积极推进核能与核技术、网络安全与信息化等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争取国家批复一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构建国际合作开放平台,加快建设我省自由贸易试验区。扎实推进中韩创新创业园、中欧创新合作平台建设。积极培育军民融合型大企业大集团和创新成长型企业,抓好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示范园区建设,打通军民双向互动通道。推广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打通科技与经济融合通道。努力打造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加快建设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打通科技与金融发展通道。

集聚创新要素。加大对企业创新的财税支持力度,支持调整财政投入方式,加强对众创空间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企业的资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完善国有创业投资机构激励约束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大对“四新经济”领域的投入力度。健全人才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人才示范区。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千人计划”“天府高端引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对高层次人才在安家补助、岗位激励、项目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给予补助。健全人才流动配置、分类评价、激励保障等机制,完善创新创业平台和公共服务设施,最大限度消除地区间公共服务政策差距,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营造宽松环境。研究把握“四新经济”发展特点和趋势,取消不必要的行业门槛限制,实现公平开放的市场准入。尊重契约精神、分享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尊重基层、企业、园区的探索实践,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服务业开放和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支持民营企业做大规模、做优结构、做强实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立更加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突出应用导向和市场导向,建立适应新经济技术迭代、产业变革要求的标准动态调整和快速响应机制,提升快捷响应服务能力。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信用监管、弹性监管和事中事后监管,探索建立审慎监管制度。以政府公共数据共享开放为引导,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应用的市场化开发,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共享。

壮大新兴产业。以技术创新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实施“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推进“互联网+四川制造”,开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示范,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以新兴业态引领服务业发展,实施服务业示范引领工程,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重点推进互联网与能源、金融、民生服务、电子商务、物流、交通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电子商务、养老健康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积极发展大数据产业和分享经济。以科技进步引领农业现代化,加快建设农业、林业、畜牧业等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态修复等基础性科技攻关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不断完善优质粮油、畜牧、水产、茶叶等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特色品牌,提高农业技术装备和信息化水平。(陈梅芬,四川省经济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杨成章,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研究员)(责编:张微微)

猜你喜欢

人才经济发展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毛遂自荐
教师发展
为国家选人才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