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看张金武先生画戏

2017-07-12李五泉

小说林 2017年4期
关键词:戏曲艺术文化

在张金武先生的画室里,可以看到他多样题材的作品,他画戏、画小说、画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用现代人的视角在传统文化的瀚海里寻找创作素材,注入画家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在借鉴和传承的过程中,探索新的艺术天地。

在诸多题材的作品中,我喜欢张金武先生以戏曲故事和人物为对象的作品。张金武先生笔下的戏曲人物,充分运用水墨之所长,抓住戏曲表现人物个性和性格的夸张手法,勾勒形象,渲染神态,画出了戏曲艺术独家的神韵。他笔墨下无论小品还是大画,都倾注了对戏曲艺术的钟爱。后来我才知道,他画戏源于他爱戏。张金武先生是在他叔叔家长大的。他的叔叔张步青先生酷爱京剧,家里常有票友会戏。环境的熏陶,少年张金武就喜欢上了京剧,有一次我和他在一位朋友家做客,在座的多是文艺界人士,性情所致,张金武先生唱了一段难度很大的“反二黄”《野猪林》中的“大雪飘”。这是李少春李派唱腔中颇见功夫的唱段,能在有专业演员在场时票戏,可见他爱戏之深和十足的底气。

张金武先生说,画家画戏,是把戏当成绘画艺术的媒介,画戏像戏,是画戏的本旨。但像戏又不是戏,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他曾为此请教过叶浅予先生,叶浅予先生画过大量的舞台写生作品,有广泛的影响。叶浅予先生答复是“戏就是戏,画就是画”,一语箴言,就是说中国戏曲和中国水墨画同根同源于生活,中国画水墨的浸染和戏曲虚拟的歌舞程式,在表现传统文化中的“意境”上,相互借鉴和影响,有异曲同工之妙。但画家的功夫在画。题材的选择,人物的再現,理念上的思辨,表现的都是画家对绘画艺术上的追求和建树。由戏到画,不是影刻和影印,是绘画艺术的再创作。某种意义上讲,戏画在戏外。

张金武先生的戏画中,吸收了历代壁画中“说故事”的传统。虚实交错的场面,随意流动的人物,自由想象的空间。厚重的色彩,把本来已经夸张的舞台表演凝聚在画面上,张扬人物的个性。他笔下的《嫁妹》、圆脸拕须的钟馗、青脸怪相的小鬼。加上舞之蹈之的身段,把扶正祛邪的钟馗活泼好动的小鬼人格化,生活化。虽是群鬼亮相,表现的都是世俗生活的趣事,钟馗戏是舞台艺术家对美的诠释,画戏如戏,《嫁妹》则是张金武先生对戏曲艺术的参悟之作。

戏曲是演故事,出将入相,连本连台,是舞台空间的演绎,画戏是画戏眼,在咫尺空间表现人物。张金武先生喜欢画霸王戏。那位力大无穷、南征北战,不可一世的历史人物,最终败在老谋深算的刘邦手中,自刎于乌江,留下让后人叹惜的英雄末路的悲剧。张金武先生笔下的《垓下恨》和《姬别霸王》两幅画虽是同一题材的作品,但做了不同的处理。《垓下恨》沿用了戏曲《霸王别姬》的主旨,虞姬的死渲染了楚霸王命运的壮烈。《姬别霸王》则另辟蹊径,冲破了舞台空间的局限,把飞天般飘逸、拔剑自刎的虞姬放置在画面的中心,人物动态洒脱,表情凄美凝重。两位着戏装脸谱化的盖世英雄,一个威加四海的刘邦,一个力拔山兮的项羽,图案式地倒置在左右边沿,浓墨重彩地渲染,主体人物突出,布局深阔。画家画出了宏大历史事件中英雄无悔,美女无辜的世俗和人性的主题,启发了人们对历史风云多层次的思考。戏画在戏外,《姬别霸王》是张金武先生探索戏与画关系的一幅潜心力作,颇受欣赏者的关注。

艺术是演进的,演戏也好,画戏也罢,在艺术家用心锤炼的过程中,总要融进个人的思辨和现代社会生活的信息。为了画好戏画,张金武先生倾注了大量心血,走出戏台,游学天下去寻觅戏曲的根和源。探索戏曲发生和发展的足踪。读书和走路都含着无形的学问,是有心人精神上的滋养。他瞻仰历代戏剧大师曾经的故地,或徘徊于因沧桑而斑驳的古戏台,如今那悠扬的琴声和委婉的曲调,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漂移他处,但戏曲之魂依然在这片土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褪去铅华,成为传统文化中一个耀眼的符号。每到一处,富于浓郁色彩的地方戏曲,大都市名家名角的演出,都会牵动着他去观赏。这些寻访和借鉴滋补了他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绘画创作的激情。

在大地的游走中,历史留下太多的文化遗迹,让张金武先生感慨万千。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是一个艺术家永远的话题。这种认知和传承,融成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滋养着后人创新的动力。也影响着张金武先生各类题材的创作尝试。

艺术家的人生阅历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熟悉的题材和耕耘的园地,张金武先生的画与戏结缘,不仅开阔了他创作的空间,也深化了戏曲文化传承的途径。

欣赏张金武先生的戏画,对于一个戏曲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野猪林》

作者简介:李五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街上有狼》、电影《鬼楼》、中短篇小说、散文、随笔、评论等。

猜你喜欢

戏曲艺术文化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