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特征研究

2017-07-12陈玉林杨晨飞

运动 2017年5期
关键词:病夫价值改革

陈玉林,杨晨飞,汪 雄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特征研究

陈玉林,杨晨飞,汪 雄

(玉溪师范学院体育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特征进行相应的梳理分析。研究认为,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具有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向服务政治的价值取向转换、服务政治的价值取向逐渐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换、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转换等特征。

中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特征

目前,从不同的视角对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最为关注的是以时间节点为发展顺序的、从体育学科自身特点出发的、以国家政策法规为研究文本分析的等研究视角,却很少有选择以社会历史发展脉络为研究逻辑主线,并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国情,对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相应的回顾与梳理,并阐述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与各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国情之间的密切关联的研究视角。因此,结合我国各阶段的历史国情,对我国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进行梳理和分析研究,对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特征进行厘清,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期为今后我国学校体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1 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历程

第一阶段:1949—979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社会事业建设开始步入正轨,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也亟待解决。深受外界蔑称的“东亚病夫”的历史诟病,长期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学校体育工作备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别关注。党和国家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针对学校体育的现状和学校体育管理的相关事项加强了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合乎规范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和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以及诸多学校体育教学和发展的规章制度,促进了这一时期学校体育的健康快速发展。为治愈“东亚病夫”的历史诟病寻根号脉,学校体育事业首当其冲,并承担了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使命。这一时期内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和目标基本都是围绕“改善和提升国民体质、培养具有一定的体育精神”而组织开展实施的。这也为后来我国“健康第一”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当时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今后我国学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阶段:1979—2000年。总体来说,在这一重要的转换历史时期,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更加趋向于“人本位”的自身发展,以关注人的体质健康和综合素养为价值取向。但是,单纯地讨论是以“体质中心论”为主,还是以“传授技能知识”为主的“三基”,这已经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辩证地看待“体质中心”和“传授知识技能”二者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才更合乎当时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这也直接导致了向后来“三基”的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从体质中心到三基”的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从关注学生本位的体质中心问题,到关注学生三基的三维知识体系教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高级阶段的人类对教育事业的智慧结晶。所以说,“从体质中心到三基”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价值取向的转换也符合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对当时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的影响和价值意义。

第三阶段:2000年至今。“从三维健康到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的又一重大突破,三维健康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等三维立体观,三维健康也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效的社会基础上,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大改革取向。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到如此高度的今天,国家政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注重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这也反映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核心问题是要解决和培养具备“核心素养”能力的专门型人才,在体育事业领域内,反映为学校体育除培养具有“身心健康、体质强健、三维健康”等,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发展的体育核心能力素养。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也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是要为解决人的全面发展而不断努力奋斗。

2 当代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特征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行为倾向。它来自行为主体的价值体系和价值意识,表现为政治取向、功利取向、审美取向、道德取向等不同方面。人的每一具体行为的取向或定向都是各种具体价值取向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因此会有十分不同的价值取向。同样,人们对体育也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在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现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体育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即在理论和现实中,体育价值取向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体育价值取向与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紧密相联,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规范体育活动的目的。结合中国的实情,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脉络出发,将当代我国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转换的特征归纳为如下几种:民族主义价值取向、服务政治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人本位价值取向、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

2.1 民族主义的价值取向逐渐向服务政治的价值取向转换

自旧中国的大门被外来坚船利炮所敲开以后,“东亚病夫”的蔑称和历史诟病就一直深深地笼罩在中国人民的心里,一直持续了很长时间。由于民族气节的衰败,旧中国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滞后,人民体质孱弱等,“东亚病夫”的蔑称一直就是中国人民的别称,影响着我国的一代又一代。曾经为了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民自己本身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旧中国时代就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社会杰出青年,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中国武术有名的李小龙先生,他们这些杰出的社会青年在与国外人对抗时,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都已经证明了中国人民自己本身不是所谓的“东亚病夫”,但更多是代表个人的民族英雄主义气概。那么,作为学校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体育教育来说,通过体育教育的相关手段、途径和方法来改变国人一直背负的所谓“东亚病夫”的蔑称,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体现了学校体育改变旧中国“东亚病夫”面貌的民族主义价值取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是满足彻底拜托“东亚病夫”的历史诟病问题,随着国民体质的不断增强,“东亚病夫”的这一历史问题也就逐渐被解决了。因此,体育在中国,奥运金牌在中国,不可能不被赋予过多超越体育的民族自信和国家骄傲。但是,就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环境和国际局势都不太稳定,学校体育除满足增强体质、摘下“东亚病夫”的病帽以外,还必须为社会生产和国防建设服务,所以,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还必须服务于政治,以便增强我国的国防建设能力,为国内学校体育及其相关事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2.2 服务政治的价值取向逐渐向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转换

随着国际、国内形式趋于和平、稳定和平衡,世界各国的经济社会逐步发展,各国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并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军事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知识全球化等,人类社会整体发展也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世界各国的相关资源也实现共享,各国利益之间的争夺也不在全凭人力就能解决,所以学校体育也就不再纯粹是为了提升国民的体质、更好地为国防生产建设服务了,这一时期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也由服务政治的国防体育逐渐向关注社会需求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转换,表现为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更加追求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面,学校体育除教会基本的运动技能以外,还必须注重培养人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国家主导的以增强体质为中心逐渐与社会需求的人才模式相结合,加快实现了学校体育这一时期由服务政治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逐渐向社会本位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转换,也实现由国际、国内国防建设的政治服务逐渐转向关注国内社会的自身发展,关注国内社会稳定发展需要的体育人才。所以,这一时期学校体育价值取向更加关注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2.3 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转换

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主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巨大进步,人们追求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发生巨大的改变。学校体育长期以来关注的三维健康观一直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体育价值取向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随着我国政府执政理念的逐步转变,以科学发展观指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学校体育领域表现为更加强调和关注人的身心发展,也必须注重体现“以人为本”的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高级阶段时,人的本位价值取向就显得至关重要。在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必须时刻紧紧围绕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背景。那么,在社会主义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学校体育价值取向发展方面去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那无疑是应将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的核心聚焦到关注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上来。所以,这一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应由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逐渐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转换,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关键是核心价值观的实现,那么,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关键也将围绕这一核心价值观来不断努力实现,在学校体育改革中应不断加强对主体人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的高级目标将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价值取向的具体体现。

[ 1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政务院第九十三次政务会议.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 R ].1951.

[ 2 ]短评:加强目前学校的体育[ J ].新体育,1950(6):1-3.

[ 3 ]罗时铭.当代中国学校体育的流派与争论[ J ].体育学刊,2016(6):29-36.

[ 4 ]郑无畏.我的看法[ N ].体育报,1961-09-25(2).

[ 5 ]王子江.关于体育课教学问题的讨论[ N ].体育报,1961-11-06(2).

[ 6 ]丁一.中等学校体育课中的两个问题[ N ].体育报,1961-08-14(2).

[ 7 ]李振东.课堂教学应以发展身体素质为主[ N ].体育报,1961-09-04(2).

[ 8 ]姚林祥.究竟以什么为主[ N ].体育报,1961-09-07(2).

[ 9 ]周达云.体育教学应以传授技术知识为主[ N ].体育报,1961-09-21(2).

G807.4

A

1674-151X(2017)03-009-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7.05.004

投稿日期:2017-01-06

2016年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资助基金项目:转型发展背景下体育专业人才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玉溪师范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资助项目。

陈玉林(1964—),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

猜你喜欢

病夫价值改革
再见,再也不见
改革之路
改革备忘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改革创新(二)
洋人没骂中国人是“东亚病夫”
鲁雁:自由的文学“病夫”
瞧,那些改革推手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