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遭遇书房

2017-07-10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书橱读书人例子

说中国人不喜欢读书,那是偏激的;说中国人喜欢读书,也有失偏颇,只不过书籍对有些人来说,是晋升的垫脚石。这种人读书的目的是功利性的,甚至是狭隘的;读的大部分书也只对晋升有利,于心灵无补。

我看过许多人的书房,有穷人的,也有富人的;有百姓的,也有官员的。面对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书房,我时常感慨良多。挑选三个例子一说,你就大概知道目前国人读书的现状了。

先说一个不能与时俱进的诗人的书房。他写了一辈子,读了一辈子;穷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虽然只写诗,但他读书却很广泛,除了中外诗歌,还涉猎历史、文学等许多领域。他的书籍都摆在那些早已斑驳的木架子上,黯然失色,像他的人一样。他每天静坐书房,勤奋阅读,然后下楼逛街,手中不离一个20多年前的半导体收音机。看到他,我很辛酸,恨不得替他一把火烧了书房!

再说一个中学同学的书房。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也是一个读书人。遇到我或相知者,总是谈一些读书的体会,而且将他的读后感一直渗透到你的思想里,才肯罢休。那时的我们虽然物质上不富裕,精神上却很富有,前面总有亮光照耀着,心里总有那么一股子冲劲儿。他偶然得到一次升迁的机会——上司生病住院,他代理工作。代着理着,他便尝到了做领导的甜头,然后官越做越大,房子越换越大,书房越来越大,书也越来越多。置身于他的书房,仿佛进入小型图书馆,包罗万象。那些伟大的理论书籍,摆得整整齐齐,令人望而生畏。有一次,我在报纸上读到他给一位教授朋友写的书评文章,感觉很好,便给他打了一个电话(绝无拍马屁的意思)。接了电话,他也不躲闪,直截了当地说:“那是我秘书写的。”我顿时哑口无言。

最后说一个小领导的书房。他理科出身,脑子活,读得最多的书就是教科书,但拥有的书籍却了不得,光他的办公室里就有近千册之多。同上面那位老兄一样,他书橱里的理论书籍和名人大典等,琳琅满目,永远保持着光鲜。而不同之处是,他喜欢在书橱前面摆造型,譬如拍照、摄像、上电视等,总能够看到他身后满堵墙的大书橱和满书橱的书籍。最近他换了单位,打电话给我,让我过去将他办公室里的一些烟酒取回家。我一进门就听一个年轻人问:“这些书还要不?”他说:“算了,那边有。”看到踌躇满志的他和遍地狼藉的书,我心里真不是滋味。

忽然想起丰子恺先生的一首题画诗:“藏书如山积,读书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无时休。”曾经的读书人,如今显达了,藏书越来越多,读书却越来越少。弄那么多书籍做摆设,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文化风景”罢了。他们心里还是自卑的,生怕人家说他没文化——被人骂没文化,那是最大的耻辱。所以,他们硬要装出一副斯文、有文化的样子。

我以为,读书应该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良好的阅读口味和品位,保持清醒的思维与思想,必然受益无穷。做人,为官,都一样。

(作者包光潜,选自《渤海早报》2013年7月25日)

读写对接

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形式,先总括目前中国人读书的现状,再用三个书房的例子来展现现状,最后提出“读书应该像每天吃饭睡觉一样,保持良好的阅读口味和品位,保持清醒的思维与思想”的观点。同学们在写作时,对“总——分——总”结构的运用已经非常熟练了,但是如何去用好这个结构却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他们时常在“总——分——总”的两“总”上犯重复的毛病,后一个“总”与前一个“总”的内容相同,没有思想的提升。而在本文中,作者首先概述现状,再用三个例子呈现现状,最后提出自己关于读书的看法,这两“总”在思想和内容上都呈一个阶梯式的进升,给人一种逐层深入、有深度之感。并且三个例子的安排也是有讲究的,第一个例子是在介紹不能与时俱进的读书人现状,第二个例子是在介绍一个原本痴迷读书但后迷失官场的人的读书现状,第三个例子是领导的读书现状。这三个例子所呈现的是一个动态变换过程,第二个例子的人是从第一个人变成第三个人的,他在中间起着过渡的作用。这三个例子的位置决不能变动,否则,就会使得整篇文章的构架黯然失色。因此,同学们在运用“总——分——总”这种结构时,也可以采用这种递进式的写法,如此,写作便不会有空洞、重复之嫌了。

(本版由苗文娟整理)

猜你喜欢

书橱读书人例子
我的神奇书橱
爸爸的书橱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我是快乐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读书人的事
初中英语课堂妙用“举例子”
读书人
书橱女巫的等候
书橱女巫的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