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林怡:隐瞒“正确答案”,引发头脑风暴

2017-07-09林怡

时尚育儿 2017年7期
关键词:用途物品思路

林怡

“妈妈,这是什么?”“妈妈,这个可以这么用吗?”“妈妈……”当孩子充满好奇地问你这些问题时,你会怎么回答?如果孩子想的与“正确答案”不一样,你会怎么做?

隐瞒用途,开启创新思维

我们的很多做法都会扼杀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接下来,我们将一一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寻求协助孩子自主学习力发展的更好的方式。

在众多扼杀孩子自主学习力的做法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急于告知孩子“正确答案”啦。

如果有人问:“碗是干什么用的?”你下意识的答案是什么呢?我相信,大多数人的答案都会是:“碗是用来盛饭(盛汤、盛菜)的。”大抵跳不出与饮食相关的范围。如果我们把这个碗给一个低龄的孩子,他自可以挖掘出它的许多新用途,各个领域都涉及——把它当钢盔,戴在头上,立正、稍息、敬礼、齐步走;把它当汽车、轮船,南来北往运送货物;把它当澡盆,给小宠物洗澡;把它盛颜料,哗啦一下泼墨作画;把它当花盆,种一颗花种,静待花仙子出场;把它当娃娃的床(家),供娃娃睡觉(居住);把它当池塘,随时水漫金山;把它当一座山,在上面自在攀援:把它当一扇门,开启又闭合……

孩子这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便是创新思维的体现。孩子越小,他们的思维越不受约束。

因为这便是孩子。当我们没有明确告知他们某个物品必须如何使用时,他们通常会以自己的方式去琢磨其用途,拓展出更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游戏。有时候,他们派生出的这种新用途甚至完全超出我们的理解力。

可惜的是,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往往容不得孩子标新立异去开发各种物品的新用途,也容不得孩子以“不科学”或“偏离常识”的方式表达他的看法,每当发现他使用不当、表述不当时,总有要去纠正的冲动。于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我们告知孩子许多物品的“正确”用途或各种“确定”的知识之后,他们的奇思妙想反而被框住了。

当然,若某些物品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危害到孩子或他人健康,或者带来其他我们难以接受的后果时,我们还是要告知孩子正确的用法,不可以偏执地理解这点。

创新思维虽重要,但匆矫枉过正

这里還值得一提的是,现在不少人过分强调体验的重要性,反对向孩子传递知识,甚至将知识与智慧对立起来,似乎知识多了,智慧就必然少了。这个观点,我一样不敢苟同。

让孩子体验没有错,因为学龄前孩子主要通过体验来学习,经亲身体验后获得的一切对孩子来说意义更为重大。但因此就将知识与智慧对立起来,实在是没有道理。更何况,人不可能凡事都去体验。比如太阳,你能让孩子去摸一摸吗?比如珠穆朗玛峰,你能让孩子去丈量一下吗?显然不可能。

人生注定有很多的局限性。获取间接经验,也是丰富我们心灵的必然途径,没必要避之唯恐不及。知识不怕学,怕的是死学加学死。学知识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一个人变得更博学,而是通过获取知识,激发一个人内在的智慧。

所以,向孩子传递知识时,注意传递知识的方式,别因为知识局限了孩子的思维就OK。

少干涉、勿打压,激发学习力

让我们把思路拉回来。实际上,孩子是很容易被暗示的。给孩子提要求、讲规则,要以确定的语气。但是,有些事情,我们不必那么确定,相反,给他一个提示性的答案,甚至有时候隐瞒某个物品的用途,让他自己随意发挥,反而会给他一个更开阔的思路,引发孩子的头脑风暴,让他的思路活起来。思路活了,孩子的自主学习力才会后劲十足。

甚至,我们自己也可以身体力行,跟孩子一道去拓展各种物品的“非正常”用途,做孩子的游戏伙伴,协助他拓展思路。不过,很多时候,成人的思维相对固化,因此,我常常听到有家长慨叹:“哎呀,我实在想不出什么新鲜的玩法。”如此,也无须强求,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尽量少干涉孩子的游戏,少打压他的想法,给他多一点自主的空间。

孩子天生就是智者,绝对不可小觑。当我们放手,就会发现,孩子们的思维往往拥有更多的触角。于是,我们传递给他们的知识就成了一根引信,点爆的都是他们智慧的火花。

不过,需要说明一点是,如果你犯过文章所说的那些错误,也不用惶恐。虽然这些做法会扼杀孩子的自主学习力,但偶尔为之,也不至于产生致命性的伤害。因此,我诚恳地希望家长们看到上述的文字之后,不要焦虑,不要诚惶诚恐,注意察觉、去修正就好。

猜你喜欢

用途物品思路
图画捉迷藏
我的思路我做主
用途
用途广泛的微波炉
找物品
创意,源自生活的可爱小物品
书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