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发病机制分析

2017-07-07谭超

当代医学 2017年19期
关键词:心肌病内径左室

谭超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001)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特点及发病机制分析

谭超

(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湖南邵阳422001)

目的探究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实行心电示波、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分析其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发病机制。结果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等检查显示,90例患者心律失常常见类型为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次之,这两者发生率比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功能分级及心室内径无明显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CM患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并且具有多种类型,其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

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特点;发病机制

DCM是指双侧或单侧心腔扩大,致使心肌收缩功能逐渐减退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栓塞、心力衰竭、充血及心律失常等症状,目前临床上尚未有特效方法治疗该病,故此患者预后往往较差[1]。为此,应加强DCM心律失常临床特点与发病机制的研究,以及早给予有效治疗。本院为进一步探究DC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类型等临床特点,对90例DCM患者进行相关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中,选取90例到本院住院治疗的DC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证实为DCM,排除先心病、心肌炎、肥厚型心肌病及及心脏瓣膜病等患者,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0~75岁,平均(56.34±12.36)岁。

1.2 方法对所有患者实行超声心动图、胸片及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并每天实施1 h心电监测,观察并记录其心电变化。

1.3 观察指标观察所有患者心律失常类型、发生率,心功能与左心室内径的关系。

1.4 统计学方法借助统计系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90例患者中52例右室大,81例左室大,5例右房大,9例左房大,左室大患者人数均多于右室大、右房大及左房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所有患者室壁搏动均呈现逐渐减弱现象。

2.2 胸片检查结果经胸片检查显示,90例患者中大部分为普大形,多达75例,4例右室大,8例左室大患者,3例左房增大患者。普大形患者人数多于右室大、左室大及左房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胸比例52例为0.5~0.6,27例为0.6~0.7,11例>0.7,比例为0.5~0.6患者人数多于比例为0.6~0.7及>0.7患者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

2.3.1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发生率经检测,90例患者中较常见窦性心动过速,室性早搏次之,两者发生率高于其他类型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发生率

2.3.2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经检测,90例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各级心功能人数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3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室内径的关系经检测,90例患者中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不同心室内径人数比例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DCM患者心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心肌细胞破坏、凋亡、感染及基因异常等,其中较常见心肌细胞被纤维组织代替及数量减少等因素,而细胞病变是折返性、向导性传导心律失常发生的重要前提[2]。相关数据显示,对DCM患者组织进行活检后,大部分患者左室出现纤维组织代替多个片状区域,而少数患者左室出现大量心内膜下瘢痕。除此以外,细胞中的离子浓度及离子通道形状,均可引发DCM患者心功能障碍[3]。在周先红[4]研究中指出,当心力衰竭由心室起搏引起时,患者的心房肌中出现Ⅰ10、L型Ⅰks及Ⅰca活动下降,并且Na+、Ca2+交换增加的现象。而在高玉婷[5]研究中发现,在患者出现心力衰竭时,其心肌舒张期胞质Ca2+的增加及收缩期胞质Ca2+的下降,可通过腺病毒逆转,而该种基因表达下调对心律失常的产生及正性肌力的衰减,具有重要影响。其他因素则主要有神经体液调节、血流动力学及机械作用等,这些因素均会对DCM患者心律失常的产生及维持产生重要影响[6]。如,不应期张力介导、动作电位缩短等,容易造成折返的发生;除极后脉冲式张力可引发心律失常;低镁血症及低钾血症,交感张力加大,血儿茶酚胺加大等亦可引发心律失常;另外拟交感、地高辛及抗心律失常等药物同样可引发心律失常现象[7-8]。

本研究中,对90例DCM患者实行了心电示波、常规心电图等检查,其结果显示90例患者无1例患者完全正常。而常规心电图异常主要为不同类型心律失常、左心室肥厚、ST-T改变等,其中各类型心律失常发生率如表1所示,患者中多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其发生率高达27.78%,室性早搏次之,发生率为20.00%;另外90例患者中心律失常现象还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先后发生或并存的辅助情况。而在心功能分级方面,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发生率等级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此推测其可能与DCM患者心律失常主要由心肌缺氧缺血或心壁张力加大,心腔扩大,心肌纤维化、弥漫性变性等因素累及心脏传导组织、自律组织所导致,与患者心功能分级无关。在心室内径方面,超声心动图显示90例患者中多为左心室增大,但各直径之间患者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DCM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病机制可能与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室壁张力等内因有关,需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表2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n(%)]

表3 心律失常发生类型与心室内径的关系[n(%)]

[1]刘小成.黄芪合剂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J].临床合理用药,2015,8(5):140-142.

[2]张妮潇,刘彤.扩张型心肌病与心律失常[J].心电图杂志,2015,4(2):78-80.

[3]花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36(6):273-275.

[4]周先红.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1):45-46.

[5]高玉婷.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2015,24(3):123-124.

[6]黄月华.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9):1654-1655.

[7]杨作成.儿童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律失常诊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4,29(9):654-658.

[8]张云丽.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1):41-42.

10.3969/j.issn.1009-4393.2017.19.049

猜你喜欢

心肌病内径左室
产前MRI量化评估孕20~36周正常胎儿心室内径价值
心脏超声配合BNP水平测定在高血压左室肥厚伴心力衰竭诊断中的应用
接触式轴承内径检测机检测探头的结构设计
血浆corin、NEP、BNP与心功能衰竭及左室收缩功能的相关性
伴有心肌MRI延迟强化的应激性心肌病1例
窄内径多孔层开管柱的制备及在液相色谱中的应用
扩张型心肌病中医辨治体会
益肾活血法治疗左室射血分数正常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2及高敏C反应蛋白与左心房内径的关系
TAKO-TSUBO心肌病研究进展